【摘要】照金蘇區的開辟與建設,為西北革命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成功組建了西北紅軍,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形成了西北革命實踐的寶貴經驗;孕育了照金精神,喚醒了陜甘人民開展土地革命的覺悟,為黨中央此后落腳陜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西北革命斗爭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出發點”,為中國革命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照金蘇區 西北革命 照金精神 歷史貢獻 【中圖分類號】K269.47 【文獻標識碼】A
照金蘇區的開辟與建設,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地區寶貴的政權建設實踐活動。中國共產黨人在照金蘇區貫徹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政權建設方面進行了艱苦卓絕地探索,形成了偉大的照金精神,對于西北革命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
組建了西北紅軍,奠定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發展基礎
在開辟和建設照金蘇區的過程中,打造了一支真正的人民軍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紅二十六軍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得以鞏固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為此后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創建做了充足的軍事準備。
黨組織領導發動照金人民開展土地革命。照金地區地勢崎嶇,交通不便,封建剝削十分殘酷。馬克思主義在陜西的早期傳播,點燃了照金人民群眾革命的火種,人民對壓迫的不滿轉化為對革命的強烈期盼與支持,徹底激發了照金人民的革命意識和反抗精神。1929年陜西大旱,照金地區災民遍地,而照金“保衛團”仍私加田賦,農民生活愈發困難。1932年春,中共耀縣特別支部動員農民進行抗糧、抗捐的斗爭,迫使縣政府放棄糧捐,獲得了“交農”斗爭的勝利。1932年冬,劉志丹、謝子長發動照金群眾進行了30多起分糧運動。1933年初,陜北黨組織領導的香山分糧運動,將整個分糧運動推向高潮,災民紛紛稱贊紅軍是“救命恩人”,領糧人民達3000余人,分糧600多石。照金蘇區正式建立后,開展土地革命,貧農佃農分田分地,僅芋園、金盆、香山等地就分配了7000多畝土地。在分田地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得到了人民的忠心支持和擁護,調動了廣大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大量的先進分子加入到革命隊伍中。
組建紅二十六軍,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1927年八七會議,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革命論斷,把中國革命引向了正確的道路。中共陜西省委依照會議精神相繼發動了清澗起義、渭華起義、旬邑起義。劉志丹、謝子長等共產黨人相繼來到陜北開展“兵運”工作。1931年9月,劉志丹在合水縣倒水灣正式成立了南梁游擊隊,同年10月,閻紅彥率領晉西游擊隊第一大隊來到陜北,抵達南梁同劉志丹部成功會師。兩支部隊會師后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共700余人。1932年2月,西北反帝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193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針對陜西農民的反抗捐稅、分糧搶糧斗爭日益劇烈情況,加之估計陜西士兵嘩變有增長的趨勢,提出陜西省委應該積極開展游擊運動,逐步創立新的紅軍隊伍和執行陜甘邊蘇維埃區域的任務。按照中共中央決議,陜西省委于1932年12月,將陜甘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確立了將耀縣照金作為建立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中心的戰略決策。1933年2月和4月,照金蘇區粉碎了國民黨部隊的兩次“圍剿”,鞏固了革命根據地。隨后,由于“左”傾教條主義領導人杜衡的錯誤決定,致使紅二團遭到嚴重損失。1933年8月14日,陜甘邊特委在陳家坡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成立陜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確定了開展游擊戰爭,鞏固擴大照金革命根據地的作戰方針。由于國民黨部隊的重兵圍剿,1934年10月16日,習仲勛等共產黨人決定分路突圍,輾轉北上。紅二十六軍開辟了南梁革命根據地,打通了陜甘、陜北兩塊根據地,形成了人口近百萬,面積2.3萬平方公里的西北革命根據地,這為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形成了西北革命實踐的寶貴經驗
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充分汲取革命斗爭中的經驗和教訓,認清了“左”傾錯誤和教條主義對革命事業的危害性,堅持不教條、不盲從、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重要原則,逐步探索出了適應西北地區革命實踐的戰略戰術。
從單純的“兵運”工作到探索武裝割據進行土地革命的正確道路。西北革命根據地是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人民開展革命斗爭而正式開辟出來的,是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三者結合起來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在西北地區的具體實踐。兩當兵變后的習仲勛來到照金,劉志丹沉痛檢討數十次“兵運”失敗的原因,認為沒有建立自身的革命根據地,革命力量就會在起義中受到慘痛打擊甚至無法恢復,因此,必須在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武裝割據”的局面。
從單純的“兵運”工作轉到了武裝割據、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的道路上來,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他們認識到:第一,革命斗爭最開始應該放在農村等國民黨勢力薄弱的環節,發動廣泛的游擊戰爭,走武裝割據的道路;第二,西北地區的革命過程深刻證明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正確性,在中國革命斗爭中沒有一支由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是不會最終成功的;第三,必須把軍隊和革命根據地以及革命政權聯合起來,才能逐步壯大西北地區的革命力量;第四,在革命具體的斗爭實踐中,必須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還要搞好對國民黨地方勢力的統戰工作。
從單一土地分配原則到綜合保障農民生產生活的經濟政策。在土地分配工作中,照金蘇區實行了貧雇農優先分配,對土地不足的中農進行適量補充的土地分配原則,還制定了“因村制宜”的土地分配政策,分為誰種歸誰和參考人口數量及勞動力進行綜合考量分配的兩種方式。革命根據地同時開辦集市活躍經濟,采取五日一集的方式,促進經濟流通,幫助紅軍解決糧食收購和生活用品購買的問題。
照金蘇區動員群眾建城門筑碉堡,建設醫院、服裝廠、倉庫等,治病防寒儲糧。軍隊幫助農民生產勞作,維持治安,穩定了革命根據地的生活秩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照金蘇區政府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在分配土地的過程中,調配經營“紅軍公田”,優待紅軍家屬。將從地主手里沒收的部分牛羊,安排專人蓄養。組織合作社,讓農民互幫互助,集資幫助農業發展。統一調節黨政軍機關人員的待遇,實現人人平等。
孕育了照金精神,喚醒了陜甘人民開展土地革命的覺悟
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中,孕育形成了偉大的照金精神。照金精神是黨的百年奮斗史的精神譜系的重要一環,是共產黨人在革命斗爭中產生的寶貴精神財富。
照金精神的孕育和科學內涵。照金精神是陜甘邊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人民在西北革命活動中理想信念、思想品格以及工作作風的凝練總結。照金精神的科學內涵包括: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獨立自主、開拓進取的創新勇氣,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
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劉志丹、謝子長等根據地領導人在革命斗爭中多次受到“左”傾錯誤的干擾和迫害,但依然沒能磨滅他們的革命熱情,依舊愿意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奉獻犧牲,展現了他們身為共產黨人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
獨立自主、開拓進取的創新勇氣。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制定了在反動力量薄弱的地帶——“梢林”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戰術,盡管這種思想給他們戴上了“逃跑主義”的帽子,但他們始終堅持真理、勇于實踐,在照金蘇區陷入敵手后又做出了進軍南梁的正確決策,及時扭轉了危險的革命局勢。
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人民支持和擁護的領導人,究其原因就是從實際出發,站在人民的角度看問題。照金蘇區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的觀點,打土豪劣紳,分配田地給農民,接受人民監督,密切黨群聯系,進而穩固了蘇區政權。
照金精神是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集中體現。照金精神的本質是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早期陜西地方共產黨人,將毛澤東同志“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進行創造性地運用所產生的適合實際的正確路線,集中體現了陜西地方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崇高品格。劉志丹同志宣誓“要為共產主義信仰奮斗到底”!習仲勛同志決心“要跟著共產黨干到底”。“革命理想高于天”,為照金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基本內核。
大革命失敗之后,在中共陜西省委的領導下,唐澍、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陸續參與發動了多次武裝斗爭。他們在中共陜西省委指示下建立了陜甘游擊支隊,在山區進行游擊戰爭。在革命的艱難時刻,劉志丹鼓勵習仲勛說道:“只要政策對頭,緊緊依靠群眾,困難是可以克服的。”紅二十六軍南下失敗后,他們始終懷著必勝的革命信念,積極探索革命的正確道路。朱德同志曾經說道:“如果有人要問共產黨員是什么樣子,那么就請看看劉志丹同志。”
照金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百年精神譜系的重要標識。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每個革命精神的形成過程和表達方式各有特色,但其本質存在同一性,反映的精神實質和價值觀念是基本一致的。“照金精神凝聚著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品質和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與黨的其他偉大精神一脈相承,是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照金精神與其他革命精神是“具有高度內在一致性的有機整體,共同構建了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照金精神在陜甘革命斗爭中同其他革命精神融匯后沉淀下來,為延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養料,成為黨在延安時期走向成熟的重要精神支撐。照金精神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革命實踐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科學行動指南,是共產黨人優良作風和崇高品質的生動詮釋。
照金精神為新時代黨的建設提供了精神借鑒。中國共產黨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斗爭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具體的斗爭過程中,陜西地方共產黨人深刻地認識到,必須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將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與西北地區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在西北地區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另一方面,緊密聯系群眾,要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斗爭、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當地群眾的支持。踐行群眾路線,緊密聯系群眾,這也是照金精神所蘊含的內核精神。
照金蘇區的革命斗爭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歷程中一頁輝煌的歷史篇章。回顧照金蘇區的創建和發展歷程,深入挖掘和研究照金蘇區對于黨中央落腳陜北的歷史性貢獻,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有助于理解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歷史必然性,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歷史命題。
(作者為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趙陽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王彥軍:《照金精神:革命年代凝練出的寶貴財富》,《學習時報》,2016年8月11日。
②袁武振:《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光明日報》,2017年12月15日。
③《中國共產黨陜西歷史》(第一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年。
責編/謝帥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