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摘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推動力就是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人類文明進步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鑒史,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古代文明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互相交流,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化。文明因交流互鑒而興,因隔離封閉而衰。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文明交流互鑒包括實質意義上的平等,以互相欣賞為基礎的合作,開放包容的態度和鼓勵創新的共同追求等豐富的原則和內涵。在此基礎上,我們便能做到求同存異、共謀發展和共克時艱,實現文明之間的和諧共處和全人類的普遍繁榮發展。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交流互鑒 文明多樣性 全球化 文明發展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中,朝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運共同體方向不斷發展。要解決當前乃至今后的世界問題,就必須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堅持文明交流互鑒。我們要本著“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準則,始終遵循合作共贏目標,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從原始社會到農耕社會,再到工業社會,到現如今的信息社會,人類一直都在書寫著文明的篇章。人類文明遺址遍布全球各大洲,從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的“四大文明”到猶太、波斯、希臘文明,海洋、游牧、農耕三大文明的沖突交流構成其間幾千年歐亞大陸人類活動的主要內容。而在孤獨的美洲大陸,先后出現了阿茲特克、瑪雅、印加三大文明。16世紀以降,地理大發現使得歐亞大陸的東方與西方、歐亞大陸與美洲大陸之間的人類交流更加緊密,文明碰撞更加激烈。隨著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20世紀美國信息革命的成功,以歐洲和美國為中心的西方近現代文明不斷自我創造并吸收其他文明的長處,進一步在全世界擴張。一方面推動了人類文明整體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信息社會邁進,另一方面也對世界其他文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戕害,如阿茲特克、瑪雅、印加這三大文明,以及非洲不少部落文明就在這個過程中消亡了。中華文明依靠自身深厚的底蘊和不屈的韌性在交流中學習借鑒西方近現代文明,實現文明的創造性轉化,迎來了文明的浴火重生。

華夏文明是產生于大地上的農耕文明。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長江上游的三星堆文化、珠江流域的石峽文化等,在中華大地各處生根發芽。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華夏文化逐漸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與中華大地上各地域、各族群的文明融合,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多樣性和包容性由此構成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早在2500年前中國人就已了解“和而不同”和“生生不息”的內涵。《左傳》中有句經典的比喻:“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在多民族繁衍、多文化交融的過程中,鑄就了生生不息、互相包容的文化特征,創造了綿延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

在與其他文明互鑒和交流中,中華文明得到發展和豐富。漢代張騫鑿空西域,蜀貨賣到身毒國(今印度),使節航抵己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絲綢之路貫通歐亞;唐代來首都長安朝覲、留學、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300多個,形成7條同外部交往的“夷道”;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船只經東南亞、印度航抵非洲東海岸;明末清初,大量傳教士和歐洲商人來華,不少中國人也乘船前往歐洲;迤入近代,在歐風美雨的吹拂下,大批留學生或留學日本,或橫渡歐美。交通的開拓與人群的往來帶來了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東南亞、印度的香料、黃金、棉布,歐洲的工藝品,美洲白銀等商品的買賣貿遷,造紙術、印刷術、航海術、測繪術、軍事武器等技術和哲學、數學、文學、醫學、地理學等知識甚至宗教的互鑒交流。由于多樣的特性,讓文明彼此交流,而交流之下又帶來互鑒,因互鑒得到進一步發展。

近代以來,腐敗的封建統治和西方列強的入侵,不僅讓國家和人民受辱受難,文明也受到蒙塵。無數仁人志士或挖掘中華文明的自身資源,或學習西方文明的先進經驗來尋找救國方案,但都失敗了。而中國共產黨成功帶領國民完成了獨立和解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為其將中國國情與馬列主義原理相結合,并從中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汲取有益元素,讓人類創造的文明迎合時代步伐。正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下的文明交流互鑒

隨著互聯網廣泛普及,人工智能方興未艾,云計算快速發展,人類社會邁入智能時代,彼此前所未有地高聯度生活,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也前所未見的密集,地球真正成了同呼吸、共命運的“地球村”。與之相應,各類文明需要打破的困境和面對的問題也變為全球性的,在人類歷史上,我們比之前任何時刻都更需要緊密交流和團結合作。既有的國際秩序和與之相應的國際關系在面對越來越多的全球性問題時,已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因此全球化的新時代呼喚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中國共產黨站在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上,給出了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即通過這種方式將各國家、各民族命運密切相連,促使各參與者做到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進而實現創建和睦大家庭和美好生活的目的。從本質上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不是堅持“小圈子”立場、固守“零和思維”的狹隘的個體優先意識,只有在此種共同體意識指導下,人類才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對方的發展道路,讓文明多樣性之花開放。整體來看,可以將當前文明交流互鑒特征歸納為幾點:

第一,以實質平等為前提條件。平等是文明之間互相交流、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這基于一個事實,即“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交流和互鑒融合了東西方共同的智慧,堅持了實質意義的平等。在東方文明中,孔子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治理者必須從大眾利益出發,在實質利益的層面給予最廣大的民眾以幸福感、獲得感。在西方文明中,對公平和平等的討論從柏拉圖時代到羅爾斯時代,一直沒有停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升華和總結西方和中國政治智慧的體現,其重點在于從政治經濟等具體領域的實質性平等出發,在各個領域都實質性地賦予所有文明以表達自身的意愿和維護切身利益的權利,從而實現真正的交流互鑒。

第二,以互相欣賞為合作基礎。從人類文明整體來講,不同文明的獨特色彩為世界文明畫卷繪上了一筆筆不可缺少的亮色;從個體文明來看,只有從欣賞其他文明的立場出發,才能做到“美美與共”。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天性深深印刻在人類的文明基因之中。經過世代累積,各種文明的底色形成,并最終反映為不同審美取向,構成百花齊放的審美世界。而文明的美感與其依托的哲學思想的說服力和文學藝術的感染力密切相關。如果缺少一個具有強大說服力和感染力的載體,文明之花就無法完全綻放。而這種文明載體的發展正是建立在充分的交流和深入的互鑒基礎之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強了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力度,并積極引入一些優秀的國外文化,而二者相互欣賞和理解,不僅對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而且為人類文明互鑒和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三,以開放包容為交流態度。面對當今世界的文明之間交流不暢問題,只有樹立人類文明應該是多種多樣的理念,文化之間的壁壘、心靈之間的隔閡才會被打破,才能使各種文明和諧共存,每個人的心靈獲得文明的滋養。“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文明的存在方式是“生命式”的,文明的蓬勃發展更需要“新陳代謝”。創造性的“新陳代謝”和文明的交流互鑒密切相關。面對“反全球化”浪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充分反映了中國態度,即文明之間應該以交流合作代替猜忌爭端,以深化認識代替封閉自守,以繼往開來達到融合創新。

第四,以創新發展為共同追求。面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中國人堅持發展的眼光和對創新的追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換言之,事物性質不同時,對產生新事物更有利,而同性質的事物則會阻礙其創新發展,這體現了中國人對待陌生事物的開放態度。文明需要結合社會發展及時代發展,通過加強創新的方式為其發展提供動力,進而創造出富有魅力和跨越時空的文明成果。文明存在的價值在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彰顯,這種創新和發展可以為人類在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過程中提供有力的支撐。在創新文明中,文明交流互鑒屬于必經之路,若文明僅選擇固守成規,不學習其它文明的優秀成果,也必然走向自我重復、僵化甚至衰敗。當今世界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某些西方國家試圖在全球推廣統一的文化模式和統一的制度設計。這實際上造成了文化被輸入地的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制度的自主性被破壞。只有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出發,進行基于互相尊重的交流互鑒,才能推進人類文明的創新和創造。

堅持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一,求同存異,減少爭端,擴大合作。多樣性是文化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也是建設和發展人類文明的主要內容,因此各國若要營造出和諧和平的社會環境,就要在求同存異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和溝通。面對國際關系中存在的傲慢、偏見、仇視態度和將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強加給他人的文化霸權主義行為,我國在《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表示,“旗幟鮮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定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促進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

第二,互通有無,共謀發展,共同富裕。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當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使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從當前國際社會來看,推動國際減貧進程,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共享人類進步成果,也必須堅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將不同文明和不同國家的差異化訴求予以充分考慮。同時推動跨文化對話,減少宗教、種族、民族和意識形態分歧,為文明對話、經濟交流創造有益的環境。

第三,同舟共濟,共克時艱,造福后輩。當今世界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前所未有地考驗著世界所有文明應對危機的能力。而在文明交流互鑒方面,我們既面臨著因隔離和封鎖造成的物理阻隔,更面臨著物理阻隔所造成的文明和心理障礙,其中就包括因疫苗分配等問題造成的國家之間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彼此指責等問題。國際社會必須認識到,面對疫情的全球流行,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才是戰勝疫情的唯一出路。歷史的考卷擺在人類面前,是交流互鑒、協同合作,還是各自為戰、以鄰為壑,這些選擇將決定人類未來的前途并深刻影響到子孫后代的幸福。

(作者分別為南方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博士研究生;南方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

【本文系202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翻譯理論發展史研究”(項目編號:20&ZD312)和2018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中國對外話語體系構建與跨文化語用翻譯研究”(項目編號:2018WZDXM01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9年5月16日。

②《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責編/鄧楚韻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