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根基和民心所向的重大政治問題。中國經濟轉型中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乃至貧富兩極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場經濟秩序的失序和漏洞,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階段性的“野蠻生長”,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改革的不完善,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地區傾斜,收入分配體制的不健全等問題。因此,需以共同富裕愿景為“目標導向”,結合“問題導向”,從全局出發,綜合考慮,系統設計,精準施策,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通過公開、透明、市場化、法治化改革,構建初次(一次)分配、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適時制定出臺有效的收入分配與再分配政策,以抑制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加快推進由“先富”向“共富”的戰略轉換。
【關鍵詞】共同富裕 初次分配 二次分配 三次分配 市場與政府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22.011
共同富裕的理念演進和政策深化
共同富裕是人類古老而長久的向往。早在春秋時期中國的儒家經典《禮記·禮運》就有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設想,并將大同世界分為小康社會與大同社會兩個階段。幾千年來,大同一直是歷代哲人與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期盼。然而,從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到近現代的孫中山,無數先賢圣哲和仁人志士雖描述了關于未來世界美好藍圖,也篳路藍縷孜孜以求,卻未尋得實現大同的正道,恰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我們卻“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
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根本價值取向。黨的歷代領導人高度重視共同富裕,對此均有深刻的論述,毛澤東同志首倡“共同富裕”,帶領全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的大同之路;鄧小平同志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幫助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江澤民同志強調“兼顧效率與公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每一個階段都必須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發展紅利;胡錦濤同志突出“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有關重要論述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他親自推動的中國“精準扶貧”,力度之大、規模之廣、成效之好、影響之深,舉世罕見。
梳理中國歷史文獻和重要文件發現,“共同富裕”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黨的正式文獻中是1953年12月16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決議指出,“迅步實行農業的杜會主義改造,使農業能夠由落后的小規模生產的個體經濟變為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以便逐步克服工業和農業這兩個經濟部門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并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思路”: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加速發展的“大政策”: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新思路”和“大政策”的現實邏輯是,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產生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進而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同時,全會強調,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
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于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也作出了新的規劃,即通過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于效率與公平的問題作出了進一步闡述,指出“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進入新世紀,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003年,黨中央總結國內外經驗,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等重要方法措施,為促進社會公平,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開啟了新的實踐,開辟了新的途徑。2006年,《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既要從“大社會”著眼,又要從“小社會”著手,“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腳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提出新發展理念,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其中,新發展理念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強調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與時俱進的新表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強調,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2021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表示“要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同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發布,共同富裕示范區落地浙江。2021年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專題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強調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這是中國邁向未來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方向。
共同富裕的實踐推動和巨大成就
在不斷深化豐富共同富裕思想認識、理論體系和政策措施的同時,中國奮力推進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力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經濟高速增長,建設成就巨大,創造了繼日本之后的又一個東亞經濟奇跡。根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發布的公報、《數位觀察研究報告》及筆者依據有關智庫數據所作的計算,中國經濟從1978年占全球GDP的1.73%,發展到2020年占全球GDP的17.4%。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經濟總量第二的大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日益成為全球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與此同時,各行各業、各地區、各階層的生活水平改善巨大,居民收入增加顯著。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縱觀500多年社會主義發展史,還沒有哪個社會主義國家成功實現共同富裕。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以14億人口的巨大體量整體邁入現代化,進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可以說,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程是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共同富裕探索,不僅為實現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礎,而且將徹底改寫人類社會高收入國家的版圖,在整體上極大提升人類福祉。
根據《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和《中國的全面小康》,以及多份行業研究報告,中國發展的普惠性程度令全球矚目。從城鄉發展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穩步推進。改革開放43年間(1978~2021年),雖然階段性發展節奏不同,但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全國已實現歷史性脫貧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城鎮化率由17.92%增加到63.89%,9億多人口實現了城鎮化;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36000多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17000多元。2010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長連續11年快于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從社會事業看,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加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全面提高。各類教育從相對落后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中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1.2%和54.4%,高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基本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從無到有,分別覆蓋13.5億人、9億多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處于低位,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從區域經濟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居民收入在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帶動下均實現持續增長,生活水平都有大幅提升。盡管由于歷史和現實等各種因素,以及廣袤國土上各地地理位置、資源狀況和要素稟賦不同,導致各地區經濟增長不同步、東西之間及南北之間發展不平衡,但總體上各地區都普遍獲得了長足發展。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以及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地區2020年全年生產總值分別為525752億元、222246億元、213292億元、51125億元、86393億元、471580億元、244714億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