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7日電 題:中國民營經濟2021:克難提質增信心
中新社記者 王捷先 劉大煒
2021年,事實再次證明了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韌性。
當中國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之時,民營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但優秀企業從來都是迎難而上,困難往往也是發展的動力。這一年,中國民營經濟腳踏實地克服困難,提質升級、增強信心。
克難:各方攜手顯韌性
2021年,擺在中國民營企業面前的是疫情反復、原材料價格上漲,部分企業同時面臨經營成本上升、應收賬款增加、融資難融資貴難題。
中國民企向來勇于以活力和韌性克難。在民企集中的外貿領域,因應從線下到線上、從對企業到對消費者的新業態新模式,一些企業靈活應對調整。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17.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7.8%,占中國外貿總值的48.5%,同比提升2.2個百分點。
“做企業任何時候要為最壞的情況做一些準備,余糧要多。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上海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說。
全球民航業受疫情巨大沖擊下,均瑤集團旗下航空板塊卻實現了經營現金流為正,其與東航集團、中國電信共同研發空地互聯服務,后續將實現互聯網在吉祥航空與東航所有飛機的覆蓋。
困難與挑戰之下,中國政府也從市場準入、營商環境,到減稅降費、融資支持等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不斷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在浙江,當地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以內的實際稅負由5%降至2.5%。受益企業麗水華飛建設公司的負責人介紹,該企業2020年銷售收入451.26萬元,減征收后節省不少增值稅。
提質:適應新發展要求
“轉型升級是民營企業的唯一出路,必須推動社會轉型,從初級向中高級轉,也可以理解為深化改革的一項內容,這一次轉型是將我們的現狀向更高級的產業轉型。”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11月在一場會議中表示。
迎難而上、苦修內功,民營企業認識到,只有提質升級才能有未來。
在“中國民營經濟大市”泉州,眾多民企瞄準科技創新發展新引擎。當地知名企業安踏集團將研發投入占總收入比重提升至業內較高水平的2.2%,多年來已累計申請創新專利超1400項。安踏品牌副總裁朱晨曄表示,未來五年,安踏還計劃再投入超40億元強化科技創新的核心能力。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分析,疫情下的困難客觀存在,加之中國經濟整體進入新發展階段,民營經濟必須要適應環境直面挑戰、化危機為轉機,摒棄舊格局的老思維,實現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良好市場環境。今年,有關部門針對資本無序擴張、壟斷等違法違規行為出臺了監管舉措,互聯網、教育平臺等一些類別企業發展受到影響。
對此,輿論普遍認為,強監管、反壟斷不是反創新,更不是反發展,而是讓更多企業參與創業創新,最終是為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從長遠來看,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民企將從中受益。
增信:牢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習近平總書記4月在廣西考察時指出,我們鼓勵民營企業發展,黨和國家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指導,就是希望民營企業放心大膽發展。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在推動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各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與中國經濟同頻共振。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是要看清局勢、堅定信心,中國將堅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事實亦有所印證。根據全國工商聯9月發布的《202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整體規模進一步增長,2021年民營企業500強入圍門檻達到235.01億元,較2020年的202.04億元增加了32.97億元。
業內人士眼中,新時代的中國民營企業家比以往更自信,并主動擔當起共同富裕的歷史責任。“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已成為當下經濟發展的兩個關鍵詞,成為企業發展新的課題。”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說。
今年通過的“十四五”規劃提出,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市場預期,中國民營經濟的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