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越是有糧食吃,越要想到沒糧食的時候。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備豫不虞,為國常道”,這一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預見性的重大問題,值得在鄉村振興中高度重視,提前做好打算。
在鄉村走訪時,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哪個村哪塊地以前種玉米不賺錢,轉而發展蔬菜果木,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現實生活中存在這樣一種錯誤認識:調整產業結構,就是壓縮糧食搞經濟作物,這才是本事和成績。如今看來,有必要對這樣的認識誤區進行澄清:一片地如果被劃為基本農田,則應當主要種植糧食等農產品;如果不是基本農田,也要防止過度非農化傾向。
毋庸置疑,這些年來經濟作物的發展,一方面豐富了居民的糧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讓大家吃得更好、更豐富;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鄉村產業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但凡事有個度,要守好糧食生產安全的“紅線”,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識。從國家政策調控看,調整糾偏、正本清源就是必要和必然的,這些政策一落地,就可能影響到基層工作和現實利益。因此,提前打好“預防針”,在鄉村振興的產業選擇上合規、精準,才能避免陷入被動。比如有的地方,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搞農業綜合體,但動輒占地廣闊,有花有草就沒糧食,土地利用極為低效。還有在資本下鄉發展現代農業中,土地流轉歸大堆、壘大戶后,有的經營者卻在耕地上蓋大棚、建光伏發電站,對耕地造成破壞和污染。凡此種種,都是糧食生產這根弦繃得不夠緊的表現,甚至是政績觀出現偏差,打政策“擦邊球”。
調查中也發現,土地“非糧化”有個重要原因,就是種糧食成本高、不賺錢。有群眾反映:把地租出去種香蕉蔬菜,一畝租金幾千塊,加之農民務工收入,比自己辛辛苦苦種糧食要多好幾倍!另外,農村青壯年多外出務工,只靠留守農村的婦女和老人種糧食不牢靠。
辦法總比困難多,黨委政府有責任“螺螄殼里做道場”,實現糧袋子和錢袋子的平衡;主管部門也應擔起職責,疏堵結合做好規范管理。一些地方探索了值得借鑒的經驗。有的地方政府把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到具體地塊,并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進行監控,如果區域內出現疑似問題,鄉鎮需要及時調查;有的地方推出政策讓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而且補到真正種糧的農民手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但經濟效益也并非是衡量振興的唯一指標,鄉村承擔著社會穩定、生態環保、文化守護、糧食安全等多重功能。這也需要我們在評價振興成果時,避免“唯經濟論”,為鄉村糧食生產創造寬松的政策考核環境。(作者:施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