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近期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明確要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就要深刻理解創新驅動發展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邏輯關系,下大力氣解決長期影響和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問題,切實做好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工作。否則,很可能仍會“說了很多年,最后老是沒有根本改變”。
創新驅動本質是通過科學技術的大規模運用和勞動力素質的大幅度提升,以此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創新驅動與傳統的資源依賴、規模擴張的發展方式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它是內生增長。創新要實現的目標是一個多要素、多環節的最優化選擇結果。無論是創新規劃階段的目標選優,還是問題分析階段的矛盾原因選準,又或者是方法抉擇階段的方案選優,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最優化過程。而不論是哪個階段哪個要素的最優化,其水平取決于選擇范圍的大小。只有盡可能大的范圍才能保證最高程度的最優化,而獲得盡可能大的范圍的唯一條件是開放性。所以,最優化的生命是開放性,沒有開放性就沒有科學意義上的創新。創新是協調的藝術,也是協調的結果。每一次的創新都是人們運用科技和管理手段使事物的整體屬性、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事物內部系統與外部環境參數關系在新的功能和新的條件下的協調統一。創新的本質特性之一就是使事物的負作用趨向于零。創新驅動發展的上述本質特征,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根本保障,可以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和方式手段。創新驅動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經過程,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必然結果。實現高質量發展,重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而是探索性極強的認識和實踐活動。要創造一項能通過系統功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新事物,就必須實現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這就要求創新理論以認識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客觀規律為前提和基礎。科學揭示和闡述事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的認識成果構成創新的理論體系,系統歸納和全面概括創新方式和方法,構成程式化的創新方法體系。它們共同形成創新的理論和方法體系,這一體系對于指導人們的創新實踐有著方向引領和方法支撐的巨大作用。今天,創新的對象呈現出規模巨大、要素眾多、功能多元、聯系復雜、影響面廣的特點。僅靠傳統的試錯法要完成巨系統的創新已十分困難,必須要有更準確更豐富更程式化的理論指導。在創新三個重要階段,即創新規劃、創新分析、創新抉擇中,如果不掌握事物發展原理、問題發生原理、矛盾解決原理,那就看不清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找不到問題發生的原因,選不準解決矛盾的路徑,最后就難以在創新的道路有所成就。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最需要解決的是根本的理論武裝和方法支撐問題。
創新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人才、平臺、體制機制以及社會環境和公共資源共同支撐。采用切實措施,做好基礎工作,才能推動和保障創新的高效推進。這些基礎工作包括創新理論宣傳工作,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微觀主體創新發展模式培育工作和創新體系建設工作。創新理論宣傳就是創新理論的大眾化,用大學習促進我們事業的大發展,通過理論宣傳工程,科學理論就會源源不斷地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創新人才匱乏是多年來制約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基本問題。因此,大規模培養創新人才是加快創新發展的關鍵。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他們不僅是高學歷人才、高職稱人才,而且必須是經過專門的創新培訓,熟悉創新理論、掌握創新方法,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只有我們建立起制度化創新人才培訓體系和培養平臺,一支規模宏大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才會有望建成。有了科學的理論,有了掌握科學理論的人才,還要有人才施展運用理論的舞臺和條件以及規則。組織實施微觀主體創新發展模式培育工程就是要組織社會微觀主體,包括工商企業、科研院所以及大專院校等單位建設培育自己的創新舞臺和運行規則,內容包括人才培養、團隊建設、平臺設立、資源配置、規則制定,特別是成果鑒定和考核標準等。
實際上,多年來轉變發展方式效果不甚理想,就是因為微觀主體的創新發展模式沒有培育起來。很少有微觀主體能擁有滿足自身創新需要的所有資源,也很少有單位能解決自身在創新過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問題。這其中的有些資源屬于公共性質,解決問題所需的手段也屬于公共性質。微觀主體的創新活動離不開政府和社會的公共資源和公共手段服務。這些資源和手段服務就成為創新的環境和條件,構成促進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某一空間或區域的創新效能產生影響。這些服務包括科技信息情報服務、科技設施服務、科技成果轉移服務、科技咨詢服務、科技金融服務以及科技項目孵化服務等。加快創新發展就要求政府部門建設系統高效的創新服務體系,為全社會的創新活動提供系統保障和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