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百年城鄉關系探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實踐
中國共產黨百年城鄉關系探索,是在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中國化的成功實踐,它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城鄉融合理論,并將城鄉融合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特征,從形態到內容,從經濟、政治、公共服務、精神文化、生態環境到治理模式,系統整體地融匯成城鄉生命共同體,以達到最終消除城鄉割裂對立和城鄉差別的目標。
時空形態上的融合,是城鄉融合的基礎。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根據革命和建設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融合策略。特別是發展到今天,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社會資源,大力矯正傳統的城是城、鄉是鄉的一元思維、單向模式,將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技術,以及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航空網、河運、海運港口網等硬件基礎設施,賦能于城鄉融合,在空間上、時間上將城鄉連成一體,使城鄉在物理層面和功能層面無縫對接,有序融合成為星羅棋布的網狀結構,城中有鄉,鄉中有城,城鄉相間,動靜相宜,高度融合。
經濟生活上的融合,是城鄉融合的保證。只有按照城鄉不同的資源稟賦,改變人口、金融、土地、科技、信息、智力、文化等要素單向流動模式,實現無差別地在城鄉之間雙向順暢流動,消除長期以來城市對農村稀缺要素的抽水機效應、虹吸效應,實現人流、物流、金融流、信息流的城鄉互通,打破區域的封閉性壟斷,破除地方主義,通過產業分工,將城鄉的生產和消費、流通和分配鏈接在一起,形成城鄉一體的供應鏈、流通鏈、消費鏈,打通傳統割裂分散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關系,構建起新型的適應城鄉融合一體的業態,實現城鄉利益互惠性,消除城鄉經濟要素流動收益結果的“利益互惠性差距”。
生態環境上的融合,是城鄉融合的升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實現城鄉生態環境的融合,保障城鄉居民無差別地享有空氣、水、植物、動物等自然因素的“數量和質量”,城鄉之間實現“生態安全——環境宜居性”同構,構建起城鄉“生態安全、環境宜居”的和諧共存體。
公共服務上的融合,是城鄉融合的標志。打破戶籍二元藩籬,保障城鄉水、電、氣、通訊、信息、廁所、污水處理、垃圾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均等化,建立全覆蓋、普惠性的教育、醫療、失業、退休、養老保障體系,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消除“市民”“農民”的稱謂和福利待遇差別,實現城鄉居民在獲取醫療衛生、基礎教育、公共安全、就業服務、養老保障、公共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務上的“真實權利義務平等性”,實現城鄉聲氣相通、血肉相連,富有彈性和韌性,使城鄉居民平等獲得基本公共服務,平等享有現代社會人的尊嚴。
精神文化上的融合,是城鄉融合的靈魂。文化上的認同、精神上的歸屬是城鄉是否真正融合的終極標志,破除城鄉居民在精神文化上的差異性,消除城鄉居民內心深處的隔膜,實現城鄉居民的價值共享性,達成城鄉居民的形融心容、心心相印,豐富城鄉的精神文化家園,使城鄉擁有共同的靈魂和共同的精神動力。
治理體系上的融合,是城鄉融合的路徑。城鄉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鏈條上的平等單元和微觀元素,按照“由誰來作決定、用什么方式作決定、由誰來解釋、誰可以評價”的治理邏輯,實現城鄉各階層居民融合發展目標、手段、路徑、標準等的“認知共識性和情感認同性”,體現城鄉融合手段的統一性和共識性,消除城鄉治理權力運用、手段使用、路徑采用、標準分用上的差距,確保政府對城鄉居民情感的平等性和真誠性、城鄉融合評價權、解釋權、發展權的同一性,從而建構起城鄉融合共同體。
中國共產黨百年城鄉關系探索的經驗啟示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通過“緩解—改善—互動—協調—一體”的實踐路徑,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農村支撐城市”“統籌城鄉發展”“城市反哺農村”“城鄉融合一體”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漸進式地化解了延續幾千年的割裂對立的城鄉關系,為中國走出城鄉融合一體、消除城鄉差別之路,積累了寶貴經驗和啟示。
堅持黨的領導是處理城鄉關系的堅實保障。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同樣也是處理城鄉關系的堅實保障。革命戰爭年代,黨根據革命斗爭的需要,在城市和農村調動廣大工人、農民參加革命斗爭的積極性,組織武裝起義,使中國革命擁有了最為堅實的群眾基礎,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中國革命成功之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不斷提升組織力,在城市和鄉村建立和健全基層黨組織,使黨組織成為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堅強戰斗堡壘,確保了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和城鄉社會的穩定;改革開放時期,黨領導人民從農村開始,然后逐步擴展到城市,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逐步調整完善了城鄉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依靠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脫貧攻堅、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并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得到貫徹落實。
堅持人民至上是處理城鄉關系的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貫穿于城鄉關系處理的一切工作和決策中,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黨處理城鄉關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并以農村為根據地,以廣大農民的力量為依托,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紅色政權,保障了人民群眾對生存安全的需求;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制定和實施不同的城鄉發展政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改善人民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圍繞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來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提升了人民群眾的民生福祉。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處理城鄉關系的宏偉目標。國家要振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城鄉必融合。中國共產黨始終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處理城鄉關系,服務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階段性目標任務。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抓住城鄉關系中存在的對抗性矛盾,依靠廣大農民,帶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邁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一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中國迫切需要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保障自身安全,農村為工業化、城市化提供了支持,使中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確保了國家安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重要一步;改革開放時期,圍繞著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由農村改革起步,并倒逼城市改革,激發了城鄉發展活力,夯實了民生保障底線,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不斷補足鄉村發展短板,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實現“強起來”的目標奠定了基礎,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動力。
堅持頂層設計與尊重基層探索相結合是處理城鄉關系的有效途徑。城鄉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國共產黨在處理城鄉關系上,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確保城鄉關系穩定發展,沒有出現大起大落。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求真求實,理論聯系實際,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后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以井岡山為代表的十四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后以延安作為根據地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突破西方資本主義的封鎖,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積極性,實施統購統銷制度和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方式,通過自我積累,自力更生地建立起獨立自主的現代工業體系;改革開放時期,及時將基層實踐探索和創造的改革開放經驗上升為頂層設計,漸進式地推動了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取得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
充分重視“三農”的作用和價值是處理城鄉關系的行為準則。“三農”問題是城鄉關系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解決了“三農”問題,就抓住了城鄉關系矛盾解決的關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反動派力量薄弱的農村成為中國共產黨立足、發展的根據地,農民是武裝革命的基本力量;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中國化,緩和城鄉矛盾,改善城鄉關系,實施城鄉兼顧,將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充分肯定和尊重中國農民為國家工業化、城鎮化作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同時又始終瞄準新型城鎮化方向和目標,走出了一條“農村支撐城市—城鄉統籌發展—城市反哺農村—城鄉融合一體”的城鄉關系發展之路。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思想發展史”(項目編號:18ZDA01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卷、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三卷、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美]劉易斯·芒德福著、宋俊嶺等譯:《城市文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年。
⑤譚明方、陳薇:《城鄉之間如何實現全面融合發展》,《國家治理》,2020年第36期。
⑥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12月19日。
⑦《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日報》,2020年11月4日。
⑧《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新華網,2021年11月11日。
責編/周小梨 美編/薛佳瑩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