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未成年人網絡欺凌治理的探索與思考

【摘要】網絡欺凌是指一個人或一個群體針對另一個人或群體通過網絡實施的旨在造成傷害的言語、關系或性等方面的攻擊、排擠和騷擾等行為。當前,受社會和個體失范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網絡和手機使用低齡化、沉迷化影響,網絡欺凌事件頻發,嚴重影響到自制力、承受力皆弱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并造成諸多社會問題。要推動網絡欺凌治理從懲戒邏輯向幫扶模式轉變,激發各方的潛在善意,厚植同理心,讓每個未成年人都堅強并友善,打造網絡安全新格局。

【關鍵詞】網絡欺凌 懲戒邏輯 幫扶模式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網絡欺凌是指一個人或一個群體針對另一個人或群體通過網絡實施的旨在造成傷害的言語、關系或性等方面的攻擊、排擠和騷擾等行為。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指出,有19.5%的未成年網民曾遭受網上諷刺或謾罵,7.2%曾遭受網上惡意騷擾。不論是通過微信、微博或QQ的辱罵、威脅,還是張貼令人尷尬的惡搞圖片,或是發送有性暗示的文字、圖片或視頻,都會造成被欺凌者的精神傷害,加上網絡空間的無邊界特性,大大增強了傷害的廣度和深度。

當前,受社會和個體失范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網絡和手機使用低齡化、沉迷化影響,網絡欺凌事件頻發,嚴重影響到自制力、承受力皆弱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并造成諸多社會問題。網絡欺凌的各責任主體應該開展數字合作,在技術賦能和制度保障雙重努力下,實現干預網絡欺凌的幫扶新范式,讓每個未成年人都堅強并友善,打造網絡安全新格局。

沒有完全無辜的受害者,要幫助未成年人提高網絡素養

網絡欺凌是身體欺凌的網絡化和擴大化。網絡欺凌文本傳播的長期性和公開性給未成年人帶來的心理傷害更嚴重、更長久。遭受網絡欺凌的未成年人,可能對網絡人際關系產生排斥,對自我的認同產生否定,出現脫網離群、表達抑制、厭學逃學等行為,甚至留下長期的心理陰影,影響其一生的性格形成,并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健康問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網絡欺凌有時是受害者不當網絡言行引發的,也可能是其較低的網絡社交技巧造成的。這不是認可“受害者原罪論”。“受害者原罪論”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網絡欺凌事件的罪責的歸屬理所當然是施害者。

在欺凌事件發生后,老師和家長處理時通常會要求施害者改變,也要求受害者改變并思考“為什么是你”。施害者一般難有改變的動機,意識到自己的網絡行為產生了傷害,對有些人可能會引發同情心而停止施害,但對有些人可能帶來的反而是快感而不會改變。有改變動機的更多的是受害者,因為他受傷害了。與其默默抱怨,不如鼓起勇氣反抗,至少要敢于表達和報告,才能制止一輪又一輪的欺凌循環。如果一味依賴外界、要求懲罰施害者,而自己不去積極改變,空喊無辜,可能于事無補。

在處理網絡欺凌事件時,不能止于處罰施害者。而且,網絡空間信息巨量,網絡欺凌發生時很難做到馬上發現、馬上制止、馬上處罰。防患于未然,應該幫助每一個未成年人都提升網絡素養,保護自己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首先要幫助其提高網絡安全意識,一方面要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信息,不在網絡上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年齡、性別、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相片、日記等信息;另一方面要注意別被偽造的網絡信息所欺騙。在AI技術條件下,人臉、聲音等等都可能系深度偽造。其次是引導其文明、合理地使用網絡,避免接觸網絡暴力內容,理性表達,使用優雅的網絡語言,注意網絡禮儀,相互尊重。特別留意不做出易激怒他人的網絡言行,不發布可能招來嫌棄或妒忌的內容。同時,提升自己的網絡社交技巧,交到更多真心網友,積累更多的網絡社會資本,在受到網絡欺凌時不至于落單成為少數派,而能得到多數人的支持。最后幫助其掌握萬一遭受網絡欺凌時的應對能力。如果在網絡上被攻擊、辱罵時,第一反應是“冷處理”;接下來是“到此為止”的理性、簡潔回應;如果對方變本加厲,就要及時保留網絡欺凌文字、圖片等證據,通過各種網絡舉報渠道報告老師、家長和平臺,甚至訴諸法律手段。幫助受害者意識到自我堅強才能免遭欺凌,如果不報告、不反抗,一味的退縮、隱忍反而會強化施害者的欺凌樂趣,感到樹立權威、擴張權力的滿足,愈發囂張。當然,過猶不及,還要提醒受害者不能因為報復心理,把自己變成施害者。網絡技術可以賦予受害者“反向欺凌”的力量,但也會導致其走上犯罪的不歸路。

沒有完全無救的施害者,要引導未成年人遵守網絡規范

當前,中國未成年人大多是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普遍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在“四二一”的家庭結構中,在兩代人的寵愛下,在百依百順、包辦代辦的做法下,再加上父母自身的不成熟、教養相左等問題的困擾下,不少小孩形成了獨尊霸道、自私偏激、任性逆反、沒有同理心的性格。這都是不當教養方式和社會因素造成的。每個未成年人都是一張白紙,其向善或向惡,是后天環境和教化學習的結果,必須加強心理和行為向善的引導。

很多網絡欺凌事件的施害者,除了其成長的環境影響外,還受生活中的暴力、媒體上的暴力,特別是受父母使用暴力的影響,也受其自身沖動性格、情緒管理問題的影響,更要歸因于網絡匿名、從眾、非理性等網絡欺凌情景的催化,以及非面對面的網絡欺凌低成本、高效能的誘惑。網絡的匿名性讓欺凌事件的施害者產生可以逃避懲罰的心理;網絡的非面對面性,讓施害者感受不到嘲笑辱罵、排斥無視產生的精神折磨,而使其逞強、沖動、發泄、無聊、性需求、自我展示等內在動機無管束的爆發。

當前針對施害者的處理手段主要是懲戒,當然也包括心理輔導。但懲戒邏輯往往是第一位的。而且看起來,短時間內效果顯著。很多網絡欺凌者被斷網、停止或限制使用賬號,或是被要求公開道歉,或是受到其他更嚴厲的處罰。但一段時間過后,可能會出現更加猛烈或隱蔽的報復,而使得欺凌事件愈演愈烈。

懲戒是事后手段,如何讓潛在的網絡欺凌事件的施害者在發出欺凌行為之前有所顧慮呢?自己的網絡欺凌言行是否會對他人產生傷害,往往不是潛在施害者首要考慮的。他們更多擔心是否會對自己產生傷害。如果能讓其意識到“今天的網絡施凌者可能成為未來的網絡犯罪者”“在自己變得無藥可救之前拯救自己”,更能促使其停止網絡侵害。

懲戒邏輯只能短期有效,只有從深挖欺凌背后的文化與制度因素,從社會失范、和諧文化與網絡治理等廣闊視域出發,才能實現未成年人網絡欺凌長效治理。基于幫扶的理念,一旦網絡欺凌事件出現,對待施害者,放在第一位的不是懲罰,而是與家長一起分析原因,防止下次網絡欺凌的發生。在分析誘因的同時,特別是要引導其意識到網絡空間與現實世界一樣需要也存在規范,網絡上發表的言論和做出的舉動都會留下記錄,可能成為定罪的證據,網絡非法外之地,網絡言行必須遵守法律法規的規范。引導未成年人在網絡發言時意識到,不只顧自己一吐為快,只有尊重他人,他人才會尊重自己;對于與自己相左的意見,應該用禮貌的方式表達;網絡的匿名性可以掩護你對他人的攻擊,同樣可以掩護別人對你的圍攻,雙方都不應抱有“沒人知道是我干的”的僥幸心理;網絡暴力具有兩面性,傷人也傷已,其反噬力可以影響到自己的一生。特別是要提醒他們不當網絡言行,需要承擔可能造成誹謗或侵害他人的法律責任。

沒有完全無關的旁觀者,要培養未成年人的網絡同理心

網絡欺凌往往是網絡社會互動的產物,在網絡沖突情景中,施害者、受害者和旁觀者三方進行動態的力量博弈。其中,旁觀者非常關鍵,其發揮的正向或負向作用,決定著事件的走向。基于道德推脫心理,旁觀者的作用多是負向的,特別是在網絡欺凌中,有越來越多的袖手旁觀的看客加入,其無動于衷的作為,實際上使其身份從單純的旁觀者變成幫兇,并成為加劇網絡欺凌傷害程度和廣度的重要因素。

這些旁觀者的正向或負向轉化,有對事件危險性認知的因素,也有與施害者或受害者關系的因素,也有性別、同理心等方面的因素。有些旁觀者認為網絡欺凌只不過是無關痛癢的玩笑而已,認為網絡欺凌可以為學習壓力過大的校園生活增加一些樂趣,在一旁起哄,而成為幫兇。有些旁觀者則迫于想與強勢者保持良好的關系以避免其對自己的傷害,而成為其幫兇。在性別上,網絡欺凌事件的女性旁觀者會更多地報告老師,而男性會更多地選擇忽視。女性旁觀者也會更多地站在受害者一邊,男性則更多地產生施害者一邊。這與女性天生的同理心相關。當然,通過同理心的訓練,男性一樣會支持受害者。一個正直的人都會有內在的動機站在道德的立場指責欺凌行為,也會從受害者的角度,以同理心態去幫助他。

可惜的是,道德推脫現象正在消解年輕網民的同理心,特別是在網絡欺凌事件中。有的人認為“那么多人不管,我也不管”。越是人數眾多的網絡社群,責任分散心態越是泛濫。有不少旁觀者會通過修辭美化自己的不擔當。有的會忽視、降低網絡欺凌的影響。有的則善于給自己找借口,認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道德推脫水平高的旁觀者更可能成為施害者的幫兇,道德推脫水平低的旁觀者更可能做出幫助被欺凌者的行為。

當務之急是培養未成年人的網絡同理心。網絡上多一份道德心,就會少一些冷漠的“看客”;網絡上多一份同理心,就會少一些狂熱的“起哄”。要加強網絡倫理和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優秀傳統文化修復網絡生態、滋養網絡空間,要讓公民道德“走進”網絡空間,以“精神營養”滋養網絡空間,為網絡空間日益清朗助力。在網絡欺凌中,沒有完全無關的旁觀者,如果每個人者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網絡欺凌的受害者。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