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突破點
強化價值理念引領,確保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正確方向。職業選擇是職業能力的重要表現之一,也直觀地體現了大學生的價值理念。選擇體現價值,在個人的自覺能動的選擇中,價值和理念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當前環境下,職業的謀生手段性質更加突顯。在職業選擇中,以滿足基本的生活條件、爭取更高的薪資待遇、追求美好生活為目標無可厚非,但僅僅把職業視為謀生手段,意味著忽視了更高級的價值理念。因此,要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確立和價值觀的形成予以積極引導,鼓勵其在個人職業規劃中超越單純、片面的對物質的考量,更多考慮工作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貢獻,以推動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為理想,繼而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理想追求既是培養大學生職業能力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然要求。
把握“博”與“專”的辯證關系是鞏固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核心。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中流砥柱,必須具備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這是大學生在職場的立身之本。但當今社會正處于信息技術大發展時代,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發展迅猛,學科交叉研究成為熱點,單一的專業技能并不足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一專多能”逐漸成為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處于人生積累階段,需要像海綿汲水一樣汲取知識。廣大青年抓學習,既要惜時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無旁騖、靜謐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擇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專、愈博愈專。特別是要克服浮躁之氣,靜下來多讀經典,多知其所以然”。“又博又專”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代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核心。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手段,是實現人的全面的發展的唯一途徑。職業教育就是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定向教育,是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舉辦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這一系列舉措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值得注意的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并非相互矛盾的關系,《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規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共同為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提供支撐。
加強社會能力培養,調整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重心。對于同一份工作,每個人會表現出不同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當前,多工種交叉作業成為工作常態,每個人的能力又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也對個人的團結協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代大學生不但要有集體意識、擔當精神,還要有團結協作、組織領導的本領。在以專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的教育過程中,要積極轉變培養思路,在教學中突出社會能力訓練,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協作落實、人際交往等能力,確保其能夠適應各類職業環境,打造過硬本領,做到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要充分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所有的想法理念最終都要經過實踐檢驗。要善于通過實踐活動來錘煉大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成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大學生的職業能力不僅是個人從校園走向社會工作的“敲門磚”,也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從人的全面發展視角思考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問題,有益于促進高質量發展,有益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人才培養工作既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又要緊密結合時代發展需求,積極引導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主體能力,促進每個個體全面發展的同時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發展。
(作者為長春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長春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李延澤對此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吉林省青少年發展研究計劃課題項目“吉林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現狀及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jqy-zk1)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林:《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現實路徑》,《人民論壇》,2019年第24期。
②陳勇:《基于社會網絡學習視角的大學生職業能力形成路徑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③李濤:《基于職業能力提升的高校社團建設探索》,《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年第21期。
④傅晨:《網絡科技時代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評〈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研究〉》,《人民長江》,2021年第9期。
⑤《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華網,2018年9月10日。
責編/馬寧遠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