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大家談 > 正文

經濟大家談 | 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1614320642378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 張俊偉

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新發展理念是完整的理論體系。它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科學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問題,是今后一段時期黨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確保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發展理念的背景和內在邏輯

新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它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具有內在的、深刻的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和理論邏輯。

(一)歷史邏輯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和政府注重發揮工人、農民的主人翁精神,注重保護婦女兒童權益,注重保障職工權益。在城市,企業普遍成立工會組織,分配上實行按勞分配,職工養老、醫療、住房乃至子女教育都由單位負責。在農村,則實行集體經濟和集體勞動,按工分計酬。人民公社、村集體組織農民建設道路和水利設施、發展農村教育和合作醫療、為五保戶提供養老保障。這一時期雖然生活水平相對較低,但社會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實行“放權讓利”改革,激發了企業、個人的積極性,也導致了國家、企業、集體財力的下降。上世紀90年代,我國在企業公司化改制、政企銀企關系重塑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構建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這一時期也是政府職能與政府財力重構、對社會事業投入嚴重不足的時期。總的來看,這一時期是經濟快速發展而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轉型時期。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迎來了一波深度的政策調整。具體如:農村稅費改革乃至取消農業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及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推進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快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普及免費義務教育,大力發展技能教育、高等教育和科技事業,建成覆蓋全體國民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等等。這一時期,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后的局面初步得到扭轉。

(二)現實邏輯

到了2010年前后,我國經濟整體步入工業化后期發展階段,經濟運行呈現出一系列新特征:

首先,我國迎來了“劉易斯拐點”。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本轉移殆盡,甚至出現了勞動人口數量持續下降的局面。在此背景下,要想維持經濟較快增長,就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下功夫。

其次,隨著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轉換,鋼鐵、建材、化工、能源等產業的增長明顯放緩、對經濟增長貢獻度下降,這為扭轉環境持續惡化的局面帶來了難得的契機。從國際經驗看,這也預示著“庫茲涅茨曲線”拐點的來臨,推動綠色發展的時機基本成熟。

再次,工業化發展中后期也是社會矛盾尖銳、沖突多發的轉型關鍵期。許多國家就是因為社會矛盾突出而又缺乏有效的紓解、調節機制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能走先行工業化國家“向海外轉嫁矛盾”、“殖民掠奪”的老路,只能眼光向內,把改善收入分配、擴大內需作為根本的應對措施。

最后,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走開放式發展的道路。

(三)理論邏輯

本世紀前十年,雖然黨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全面、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敏銳地把握到我國經濟運行的結構性變化,明確指出中國經濟步入了“新常態”,要“更加自覺地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并舉。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二、“十三五”時期貫徹新發展理念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間,我國在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創新發展方面,嫦娥探月、深海探測、北斗組網、量子計算等重大專項陸續結出碩果。國產航母、殲-20、東風17的列裝,也極大地提振了國民信心。國家還實施了“互聯網+”、“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領域,中國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在協調發展方面,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成渝城市圈融合發展,地區競爭優勢持續增強;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城鄉發展更加均衡;支持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實施“互聯網+”、“人工智能”發展戰略,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持續走向深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引導社會資金更多流向實體經濟領域,虛擬經濟畸形發展的局面得到扭轉;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改善公共服務,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經濟和社會發展更加協調。

在綠色發展方面,明確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啟動長江沿線污染源治理,啟動長江全面禁漁十年行動計劃;在大氣專項治理行動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啟動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建立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加強對重要生態地區的保護;把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的內容納入鄉村振興規劃,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實行省以下環境監測執法垂直管理,加強環保執法力度。

在開放發展方面,全國自貿試驗區增加到21個,海南更是瞄準“自由貿易港”的目標在全島實行高標準自貿區實驗;大幅開放市場,特別是在金融、制造業等領域放寬市場準入;全面推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已經被縮減到33 項,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則被壓縮到30項;積極參與談判,完成RCEP 談判和中歐自由投資協定。

在共享發展方面,最顯著的成就就是精準扶貧。通過產業扶貧、轉移就業、易地搬遷乃至社保兜底等方式,圓滿實現了貧困縣摘帽、絕對貧困人口脫貧、消除集中連片貧困區的任務。

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15986億元,比上年增長2.3%。伴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張,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臺階。截至2020年底,我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已攀升到54.5%;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制造業競爭力顯著提升;糧食產量連續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中國徹底告別了“絕對貧困”;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基礎;污染防治力度加大,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共建“一帶一路”取得豐碩成果,對外開放持續向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等等。

三、今后一段時期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新要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了“十四五”乃至2035年期間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和基本思路,明確提出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根據《建議》,國務院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提出要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通讀《建議》,今后一段時期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新要求體現在方方面面:

在推進創新發展方面,《建議》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根據上述要求,《建議》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作了系統部署。

在推進協調發展方面,《建議》在“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章圍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了部署;在“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一章圍繞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作了部署;在“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章圍繞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等作了部署;在“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一章圍繞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經濟安全作了部署。

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建議》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根據上述要求,《建議》圍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作了全面部署。

在推動開放發展方面,《建議》明確提出要“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根據上述要求,《建議》圍繞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作了部署。

在推動共享發展方面,《建議》明確提出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根據上述要求,《建議》圍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等作了部署。

四、把新發展理念切實落到實處

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又就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了系統論述,并明確提出要求:“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部門層面,無論是省級層面還是省以下各級層面,在貫徹落實中都要完整把握、準確理解、全面落實,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提供了行動指南。

筆者體會,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把握好如下幾點:

一是增強大局意識,提高政治站位。處在“兩個大局”交匯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充分認識我國發展環境的錯綜復雜性,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堅定做到“兩個維護”;要深刻學習領會黨的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始終做到胸懷“國之大者”,不斷提高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要堅持系統觀念,“小我服從大我”,不斷提高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能力,加強戰略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各項工作。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揮共同富裕的帶動作用。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實現共同富裕要求我們更加主動地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問題,要求我們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方面工作。我們要以共同富裕為抓手,帶動各方面取得扎實的進展。

三是增強改革自覺,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前途與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增強創新能力、推動平衡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開放水平、促進共享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繼續把改革推向深入,不斷破除來自思想上、制度上、利益上的各種阻礙,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四是堅持問題導向,實事求是。不同地區基礎不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各異;不同部門分工不同,推動高質量發展承擔的責任也不一樣。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實際開展工作。從中央層面看,要做好規劃設計、宏觀指導、完善體制機制、協調各方面工作等工作;從中央部門層面看,則要結合自身職責落實好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從地方層面看,各級地方政府則要針對本地區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短板重點推進,既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又要重點突破化解主要矛盾。

五是統籌發展與安全,實現安全發展。面對“兩個大局”交匯和疫情的沖擊,我們前行路上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也越來越復雜。我們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妥善應對各類“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責任編輯: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