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系列專家解讀之五
作者: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佟家棟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十四五”時期,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決策部署,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2021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
如何實現京津冀三地自由貿易試驗區共同合作,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區域開放新格局的關鍵之一。2021年9月27日,首屆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聯席會議在天津濱海新區召開。會上,京津冀三地共同簽署了《京津冀自貿試驗區三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表明三地在強化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京津冀地區共同參與全球貿易與投資等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京津冀三地提出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合作,是對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一次新的嘗試。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合作具備良好的基礎和條件,分別體現在交通載體、物流運輸、資源稟賦、要素流動、區域行政壁壘淡化、優勢產業互補和市場腹地廣闊等方面。未來,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合作機制建設將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賦能,為京津冀地區積極參與高水平國際自由貿易區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為國內其他地區的發展與合作提供經驗和參考。
作為對外開放和自由貿易的高地和試驗田,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需要注重制度創新。京津冀三地自貿試驗區應在協同合作的基礎上,共享制度創新成果,探索創新市場準入機制,突破現有體制機制中的束縛,實現“制度先行”,進一步推進貿易、投資、資金流動、物流運輸、人員流動等方面的自由化與便利化。同時,京津冀三地自貿試驗區建立政府監督下的全面風險管理制度,推行“負面清單”,提高外資投資效率。京津冀自貿試驗區互通互聯,通過示范效應和溢出效應,在京津冀地區內復制推廣優秀的制度經驗。
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應積極對接國際高水平對外開放經貿標準,實現自貿試驗區可持續發展。這要求京津冀三地自貿區協調一致,借鑒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和投資規則。因此,京津冀自貿試驗區需要協同打造區域內一致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共同完善相關法制建設,為本地和國外企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其中,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尤其需要注重對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條款的設置和對其實施的保障,這是京津冀地區更好參與新一輪工業革命、引進先進企業和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關鍵。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在對接這些高標準自由貿易準則的同時,也要進一步探索在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領域的合作機制。
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在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應當有所作為。京津冀三地自貿試驗區需要依托自身改革權限優勢,結合三地發展的政策需求,積極主動探索政府在市場中的作用和地位。與此同時,京津冀自貿試驗區應當盡快建立和完善自貿試驗區內制度創新容錯機制,調動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貫徹實施競爭中性原則,為深化市場經濟改革提供保障。
在京津冀地區產業一體化的背景下,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應當助力區域內產業結構優化。京津冀三地自貿試驗區在串聯本地企業和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是國外企業與本地市場溝通的橋梁,在塑造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方面作用明顯。京津冀自貿試驗區既要穩定推進三地在第一產業上互補,也要關注京津冀三地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上的布局和協同發展。京津冀自貿試驗區通過開展合作,在高技術產業上優勢互補,形成“北京研發,津冀轉化”的發展格局,實現高技術產業鏈的強化、擴展與延伸。
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需要促進要素在區域內自主有序流動。首先,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在合作機制下制定人才政策和協同發展基金措施。在人才政策方面,京津冀自貿試驗區既要完善人才引進配套政策,探索區內技術型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引進和服務模式,又要重視本地人才培養,依托京津冀地區豐富的教育資源,發揮現代數字教育技術優勢,探索區域內高校與海外高校合作辦學與教育資源共享。在協同發展基金設置方面,在京津冀三地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等原則下,在使合作基金聚焦區域內重點項目的同時,防范可能產生的風險。其次,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在協同合作基礎上推進技術與數據在京津冀地區內的有序流動。三地自貿試驗區在數據要素的共享上要保持開放態度,合力打造數字共享、計算和分析平臺,為推動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助力。
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合作創新需要注重產學結合。一方面,京津冀自貿試驗區政府應當為企業與高等院校及研究所等研發機構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合作制定區域內通用標準,協助企業與研發機構進行有效溝通。另一方面,需要注重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智庫聯盟的建設,充分發揮智庫聯盟在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研究、決策咨詢研究、研究成果匯集和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和產學結合的作用,推進京津冀地區協同創新和發展。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系列專家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