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張云飛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工作成就和工作經驗時指出: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堅持從政治的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之大者”來推動,是我們黨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的重要成就、積累的重要經驗。
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思想的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創新事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顯著的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創造性地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也科學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問題,明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政治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發展的重點論和發展的全面論的有機統一,既堅持將經濟建設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又全面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力求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既堅持將生態文明融入到其他各項文明建設中,又堅持將生態文明作為其他各項文明建設的可持續前提和條件。顯然,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可持續保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只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僅要將生態現代化看作是與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并列的現代化新領域,而且要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整個現代化的理念、原則、方向,實現生態化和現代化的兼容和共贏;不僅要將提高自然界的生態產品的產出能力和生態服務的服務能力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而且要將生產人工生態產品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服務型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職能。基于這樣的科學認知和生態自覺,黨的十八大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鮮明地寫入到了《中國共產黨章程》的總綱部分中,黨的十九大將“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和“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補充到了黨章中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內容當中。顯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追求和重要特征,同時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要求,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可持續保證。
在創造性回答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問題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科學闡明了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原則,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突出貢獻,是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國之大者”的科學思想武器。
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的提升
黨的十七大將建設生態文明確立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確立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進一步明確了“五個一”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的重要一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我們黨對社會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規律的科學認知和系統把握,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系統路線圖。在總體布局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生態文明既是總體布局的構成要素,又是總體布局的物質支撐。只有堅持“五個文明”的全面提升,才能避免西方式現代化造成的“單向度的人”的弊端,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的一條重要方略。基本方略是黨的基本理論的實踐形態和實踐要求。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發展。而要延續這種能力,就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將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和協同進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整合和超越了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選擇。
綠色發展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主要內容的新發展理念中的一個重要發展理念。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創造性地提出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新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強調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要求維持和保護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綠色發展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實途徑。在狹義上,綠色發展就是要實現清潔發展。在廣義上,綠色發展就是要實現清潔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在現實中,與生態的產業化相對應,綠色發展的重點是實現產業的生態化。
污染防治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中的一大重要攻堅戰。生態環境是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基本場域,環境污染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的系統要求。通過發起污染防治攻堅戰人民戰總體戰,我們有效遏制住了環境污染的態勢,極大地改善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不僅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而且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可持續支撐,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了人民的認可,經受住了歷史的檢驗。
建設美麗中國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中的一大重要目標。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我們黨提出和完善了黨的基本路線,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路線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我們要通過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現代化,使中華民族以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東方,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美麗中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和追求。在貧窮的情況下不能實現復興,在污染的情況下同樣不能建成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千年樹“和”。這里的“和”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和。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的非凡戰略地位。
在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過程中,總體布局是系統藍圖,基本方略是實踐形態,發展理念是理念導引,攻堅戰役是現實任務,發展目標是理想追求。這樣,“五個一”就構成一個結構明晰、層層遞進、良性互動的有機整體,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科學認知,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體現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部署和系統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