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關于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及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的函》,其中法學門類新增一級學科“中共黨史黨建”,引起學界熱議。實際上,對于黨史學界而言,這是多年的呼吁和期盼。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作為二級學科早就存在,能夠上升為一級學科,對于提高學科地位、建大建強學科平臺、優化學科結構、提升科研和人才培養質量,會起到關鍵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之際,設立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一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必須突出新時代這個重點,從服務于黨治國理政、服務于立德樹人、服務于講好中國故事的高度,認識建設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重要性。進一步言之,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一百年,是奠基立業、創造輝煌的一百年,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書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恢宏的篇章,積累了極為寶貴而豐富的歷史經驗,給后人留下了高山仰止、催人奮進的精神遺產。正因為此,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最好的營養劑,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修課;要求面向社會尤其是青年學生深入開展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歷史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自覺傳承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做新時代的追夢人,等等。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前進方向,而且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從在東方殖民地大國從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力地支援了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到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格局,再到今天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拓展了途徑、提供了中國方案,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的百年奮斗,創造了彪炳人類史冊的偉大成就,這就需要站在全球視野的高度加以評價,需要在國際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
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必須反映黨與學界具有高共識度的相關新理解新認識,其首要之點就是“三史”與“四史”的有機統一。一是黨的歷史是不懈奮斗史、理論創新史、黨的建設史的有機統一,即人們經常講的“三史合一”,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就體現著“三史合一”的內在理路。過去人們對黨史的理解主要是圍繞革命建設改革而進行的奮斗,雖然也涉及理論創新和黨的建設,但內容不多、分量不夠。如今,就需要作為相對獨立的領域從學科建設上加以考量。二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四史”有機結合。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明確提出“加強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進入2020年以后不斷重申要在黨員、干部、群眾尤其是青年學生中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從“三史”與“四史”的新時代認識和定位出發,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的內部結構就要以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黨的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尤其是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為基本支撐,換言之,它們構成一級學科中重要的二級學科。
二
中共黨史黨建研究必須與時俱進,充分彰顯學科的資政育人功能。科研是學科基礎,也是學科實力和影響力的最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的重要論述,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為新時代中共黨史黨建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課題新任務,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的“七一”講話中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主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民族復興為主題主線,“七一”講話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對黨在不同時期的歷史貢獻作出了新評價,那么,如何以民族復興為核心主題深化黨史研究、創新黨史敘事體系和話語體系,便成為新時代黨史研究和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再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一路走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及其領導人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自覺意識越來越強、問題導向越來越明確、頻率越來越高、篇幅越來越長、系統性完整性越來越彰顯、視野越來越宏闊,十九屆六中全會所總結的十個方面的歷史經驗,可以說在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講話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闡述。史論結合是中共黨史研究的優良傳統,黨中央和總書記如此重視歷史經驗總結,那么,黨史黨建學科如何才能拿出高學術含量的史與論真正融為一體的研究成果助力于黨治國理政,無疑成為時代重任。又如,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概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而且在以往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界定基礎上,增加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界定,等等,這實際上為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加深和拓展理論創新史研究提供了新站位新課題。再如,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以偉大建黨精神為開端,在一百年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構筑起的精神譜系,是留給后人最寶貴的精神遺產,也是學校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資源。革命文化與紅色精神研究無疑是新時代中共黨史黨建學科應著力培育的新的增長點。又如,在黨的領導和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黨的建設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作過豐富的論述,許多觀點、結論和命題是原創性的,極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有著百年歷史、領導14億多人口大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開展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而以自我革命帶動偉大社會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品格。如何在歷史、現實、未來的有機結合中研究好闡釋好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進一步厘清黨的建設的基本理論,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決策參考,等等,成為新時代黨史黨建學科必須承擔的任務。總之,新時代黨史黨建學科建設任重道遠。
三
新時代黨史黨建學科建設必須要有全球眼光、國際視野,這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只有把黨史黨建置于國際視野中才能看出其在人類文明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這也是為什么要把社會主義運動史納入黨史黨建學科的原因。二是要有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作貢獻的自覺,為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國際話語權貢獻力量的胸懷。綜觀資本主義產生以來的歷史,國家實力和發達狀況始終是國際話語權的最實在的支撐,是國家文化成果、學術研究國際影響力的實力基礎。自鴉片戰爭以來,西學東漸、崇西貶中帶來的西方話語霸權危害深重。然而,時代不同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一百年前,中華民族呈現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今天,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中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的路,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成就、中國道路、中國經驗引起全球矚目,“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與日俱增。正因為此,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迎來前所未有的走向世界的機遇。有機遇也要有能力,那就是要抓住機遇以強烈的使命意識打造出既立足于中國又能走遍世界的學科學術話語體系。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本土性強,彰顯中國特色有優勢,同時中國共產黨是解碼中國的核心所在,在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必須從這樣的國際視野看待和加強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才能不負時代、不負黨和國家重望。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長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