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張北數據中心 (資料照片)
1月19日,以“綠色低碳循環:新動力 新使命”為主題的“2022新經濟智庫大會”在北京舉行,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國兩院院士等在內的業界人士共同探討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方法和實踐。在與會專家看來,數字經濟是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引擎,平臺企業在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中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是夯實社會發展的“綠色基石”。
“雙碳”目標推動發展模式轉變
剛剛過去的2021年,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碳中和”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雙碳”目標升級為國家戰略。
2022新經濟智庫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江億表示,“雙碳經濟”將在未來40年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能源技術革命,減少高耗能產業比例,帶動產業升級,從而實現節能降碳。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認為,應當將數字經濟的減碳優勢與綠色發展的廣闊前景緊密結合,催生綠色低碳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行業,切實將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貫穿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全領域以及社會綠色生產、生活的全過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將“數字化”(Digitalization)和“低碳化”(Decarbonization)這兩個“D”稱為“驅動綠色低碳發展目標的雙引擎”。持同樣觀點的還有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他認為,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需要以數字經濟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僅是簡單的加法。
杜少中認為,數字技術和“3060”目標結合,就是要用數字化促進綠色化、低碳化,實現“1+1>2”。
2001年經濟學諾獎得主、羅漢堂學術委員邁克爾·斯賓塞近年來一直關注數字技術與氣候變化問題,他認為,數字技術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的基石,數字平臺企業通過信息和激勵措施能夠鼓勵、引導創新,在物流、云計算等各方面實現重要的綠色轉型。“憑借先進的數字經濟,中國在這方面可以取得領導者的地位,這是一個真正的機遇。”
數字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綠色發展
在業內人士看來,圍繞低碳發展的目標,數字經濟將加速與實體經濟融合。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認為,信息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是未來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正加速擁抱傳統產業,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并通過深入分析優化現場計劃排程、物料調度,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這尤其體現在綠色制造業方面。
不少企業正積極展開行動。在云南昆明的浙能錦江環境西山垃圾發電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站利用數字化改造,讓生活垃圾轉化為清潔能源。垃圾焚燒發電,既能減少填埋導致的甲烷排放,也能減少火力發電的溫室氣體排放,而在垃圾焚燒中,控溫是重中之重,生活垃圾如果燃燒不充分,將會釋放有害氣體。
通過裝上阿里云的“工業大腦”,往常在焚燒中負責控溫的工人,現在可以從每天近萬次的控溫操作中解放出來,工作量減少90%,發電量提升五個百分點,一噸垃圾能多發10度綠電。
在浙江杭州的阿里犀牛工廠,通過“智慧大腦”調度、物聯網布局,生產線具備了極度柔性制造能力,一條生產線可生產不同紋樣的衣服,并可快速轉換款式,從而縮短75%的交貨時間、降低30%的庫存。
除了提升效率,犀牛工廠還采用E-Flow霧化技術代替傳統水浴處理,洗水每件衣服用水量可減少到原先傳統洗水的1/3,大大降低排放量。
埃森哲數據顯示,當企業從本地部署的IT基礎設施轉向云,平均能降碳84%。通過低碳技術的創新應用,阿里巴巴張北數據中心的全年PUE(能效比)低于1.2,最低可以達到1.09,為行業領先水平。通過科技創新提高云計算的使用效率、降低損耗,實現效率減排,張北數據中心每年可節約標煤八萬噸。
阿里巴巴集團公共事務總裁聞佳認為,由數字技術支撐的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正在成為產業的主流,低碳轉型將成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的一把新鑰匙。“實現‘雙碳’目標,平臺企業責無旁貸。”她說。
平臺企業助力生態減碳
不僅僅是服務傳統企業“更綠色”,數字經濟正加速建立有效的綠色市場,讓消費者和生產者都能找到匹配渠道。
邁克爾·斯賓塞在2022新經濟智庫大會上表示,平臺企業在創立新的市場規則、推動綠色產品和信息傳播、設置有效消費激勵機制及推動企業家創新等領域能夠提供關鍵性便利,在發展低碳循環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阿里巴巴數據顯示,2021年“雙十一”期間,480萬消費者參與了菜鳥的“回箱計劃”,讓快遞包裹在8.7萬家菜鳥驛站中重新回收;累計42億人次的北京居民在北京交通委與高德共同推出的“MaaS”平臺上,選擇公交、地鐵、騎車等更為綠色的出行方式;每天有超過100萬件商品在閑魚上被他們的“原主人”傳遞給“新主人”,閑置物品迎來新生……
“阿里巴巴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和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培養綠色文化、生態文化、零碳文化。”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李偉陽表示。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認為,平臺企業需要建立認證和信用體系,幫助消費者了解綠色環保產品,從而購買到真正的綠色商品。同時,在消費端和商家端給予碳積分等正向激勵,能夠在供需兩端發力,加速綠色環保意識以商品作為載體傳播。
聯合國環境署國際資源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靳敏認為,綠色消費最關鍵的問題是綠色市場的建立。綠色市場的建立有三個關鍵因素,即綠色信任、綠色溢價、綠色供給,這正是平臺企業大有可為的地方。
2021年,淘寶“雙十一”舉辦13年以來首次設立專門的綠色會場,鼓勵商家提報更多綠色商品、綠色物流,以實際行動支持節能減排,同時成立“綠色商家聯盟”,傳播綠色文化與理念。
據介紹,2021年底阿里巴巴發布了《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動報告》,這是國內互聯網科技業內率先發布的碳中和行動報告。報告提出三個目標: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實現上下游價值鏈碳排放強度減半,率先實現云計算的碳中和,成為綠色云;用15年的時間,以平臺之力帶動生態減碳15億噸。
業內指出,綠色低碳發展不只是能源問題、技術問題,它需要所有生產方和消費者都能加入,有動機地選擇一種更加低碳可持續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使中國以及世界進入更為可持續的運轉狀態。
在阿里巴巴看來,平臺企業可以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前提下,形成對消費者和其他市場參與主體的有效激勵與約束,鼓勵、引導消費者與商家的綠色低碳行為。“阿里巴巴是一個能夠撮合10億消費者和上千萬的商家服務商多方參與的平臺。盡管這些消費者和商家的碳排放不屬于阿里自身碳排放,但阿里可以引導他們、鼓勵他們踐行更加綠色的消費和健康的生活。”阿里巴巴集團可持續發展管理委員會主席陳龍說。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