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了《“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國家信息化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把關鍵核心技術自立自強作為數字中國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充分釋放數字生產力的創新發展體系。
一、創新驅動對新時期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國際競爭合作進入新階段,創新成為影響和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夯實信息技術基礎能力、提升關鍵技術創新水平、布局前沿技術發展陣地、構建靈活的制度與創新環境,對于完善我國創新發展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加快推動經濟轉型發展。面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疫情蔓延擴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已成為緩解經濟下行的壓艙石、帶動經濟復蘇的新引擎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支撐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搭建了信息領域創新體系的基本架構,集成電路、基礎軟件、裝備材料、核心元器件等取得一定突破,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初步形成,但仍面臨嚴峻挑戰。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需要堅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凝聚創新主體合力,優化創新要素配置,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加快提升信息領域創新發展能力,切實掌握我國技術自主權和發展主動權。
二、優化科技布局,提升信息領域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具有快速迭代、復雜度高、交叉融合等特征,需要依托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形成大縱深、跨學科合作,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規劃》從加強信息技術基礎研究、強化關鍵信息技術創新、布局戰略性前沿性技術的視角,明確了技術創新的布局優化和能力提升重點,并部署了“前沿數字技術突破行動”,推動形成支撐我國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發展體系。
強化基礎技術與產業共性技術支撐。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新突破,實現基礎軟件、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等安全可控,形成創新生態體系和產業安全可控能力,是釋放數字經濟潛能的當務之急。同時,要保持科研的開放性特征,搭建高端交流平臺,充分利用好我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的集聚性優勢,全面強化基礎和共性技術領域的多方協同創新。
融通信息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鏈。關鍵信息技術創新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利用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創新任務布局方式,采用“揭榜掛帥”等方式,在融合多學科優勢、匯聚多領域資源、協調多部門政策的基礎上,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的“五鏈”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需要發揮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通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建立產業創新聯盟等方式,重點突破和集中攻關,不斷地“鑄長板、補短板、強弱項”,突破“卡脖子”難關。
統籌戰略性和前沿性技術布局。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大數據時代新興科研范式的出現,打破學科、領域、部門、產業邊界。更好釋放數字生產力,需要在明確戰略目標的前提下,清晰識別前沿領域的技術變革方向,前瞻布局戰略性、前沿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加強關鍵前沿領域的戰略研究布局和技術融通創新,通過融通創新機制推動前沿技術快速形成未來產業。
三、強化制度創新,提升信息領域創新體系效能
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必須依靠創新引領,而有效的制度環境在提升創新效率、激發創新活力、促進技術轉化和推動信息化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因此,要進一步發揮制度創新在信息化創新發展體系中的驅動作用。
完善協同創新制度提升創新效率。完善科技協同創新制度,首先要加強創新要素的協同投入,財政科技計劃要有機銜接,同時引導社會資金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推進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到應用示范的全鏈條協同創新。其次,要加強創新主體協作,鼓勵跨學科、跨專業合作,形成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此外,還應發揮平臺匯聚資源的優勢,打造基礎研究與技術成果的信息交流平臺,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數字資源共享利用,通過多元協同提升信息技術創新效率。
健全創新激勵機制激發創新活力。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出“知識產權強國”目標,并制定了《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但與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相比,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理論和實踐經驗方面仍較為欠缺,同時信息化發展也對傳統知識產權制度提出挑戰。因此,探索構建權利和義務對等的知識產權轉化收益分配機制是當前的首要任務。面對信息領域國際競爭白熱化的局勢,要在知識產權創造、儲備、布局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制度創新,如專利組合、專利與標準協同、專利協調聯動、專利導航等,在充分保護創新主體知識產權和提高其獲益能力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強化創新應用政策促進創新技術轉化。從科技成果到產業應用需要跨越成果轉化的“達爾文死海”,才能最終釋放數字生產力。因此,需要一套市場機制和政策手段的組合拳為其提供有力支撐。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探索面向不同技術成熟度的融資模式,開發多元化的金融政策工具促進資本與技術有效對接,解決科技成果熟化過程中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在技術成果進入產品化和商品化階段時,要進一步加強相關政策支持,例如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政策、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市場化保險機制等,以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市場推廣應用。
優化創新環境推動信息化長效發展。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在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諸如安全、標準等新問題、新挑戰,迫切需要營造良好的信息化創新發展環境。其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涉及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國家安全問題,是信息技術廣泛應用與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快完善信息安全領域的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此外,面對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新技術、新問題,從長期來看,我國仍需深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理論體系研究,健全數字經濟統計監測和安全風險預警,就涉及信息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持續提出新思路新對策,全面提升國家信息化治理能力。
(作者:張鳳,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