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十四五”期間及未來更長時間里,如何充分發揮就業在促進收入增長、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是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能夠讓更多民眾獲得穩定、可預期的收入。就業的總體穩定和就業質量的穩步提高能夠為居民增收提供堅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就業在推動經濟社會穩定協調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無論是城鎮登記失業率,還是城鎮調查失業率,都保持在較低水平,每年的城鎮新增就業總量都在1100萬人以上。即使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種內外部因素的沖擊,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依然表現出較強的就業韌性。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23821元增長到2020年的32189元,突破了3萬元大關。扣除價格因素后,2011年至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2%,10年累計實際增長100.8%,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如期實現。按美元計算,2019年我國人均GDP首次超過一萬美元,2021年達到1.2萬美元以上,接近世界銀行所劃設的高收入國家門檻。總體看,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與居民收入水平的穩步提高,兩者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協調性。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有助于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近年來,我國在實現居民持續增收的同時,收入分配狀況也有了很大改善。從城鄉居民收入比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從2010年的2.99∶1下降到2020年的2.56∶1,比值累計下降0.43。其中,2020年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與上年相比下降了0.08,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下降最快的一年。與此同時,以基尼系數衡量的收入分配差距也逐年縮小。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在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后,2009年至今呈現波動下降態勢,2020年降至0.468,累計下降了0.023。城鄉收入差距之所以逐步縮小,與大量農民轉移到非農就業崗位、獲得工資性收入有直接關系。數據表明,在我國全部農村居民的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的占比在2020年達到了40%以上。近3億的農民工基本上都是以工資性收入為主的群體。值得注意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就業扶貧發揮了巨大功效。在脫貧攻堅戰略實施期間,9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我國累計建設扶貧車間32688個,吸納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43.7萬人,全國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將近3000萬人。脫貧攻堅戰略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城鎮居民的重要推動力,是城鄉差距不斷縮小的主要原因。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有助于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代勞動經濟學認為,就業不僅是獲取收入的手段,還是實現人生價值、打破階層固化、實現社會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徑。對廣大勞動者而言,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主要是通過就業來實現的。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能夠給勞動者帶來體面和尊嚴,實現工作生活的平衡,也有利于實現人口、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二
當然也必須看到,“十四五”以及未來更長時期內,通過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來推動共同富裕,仍存在著不少短板,主要表現在:
第一,勞動份額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仍處于低水平。研究發現,從1992年至2018年,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基本呈現“微笑”曲線走勢,從1996年的65.47%高點降至2008年的低點56.99%,再回升至2018年的59.43%。不過,與20世紀90年代初相比,目前居民收入占比偏低,勞動報酬占比也偏低。勞動份額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不高,意味著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勞動者的地位仍偏弱,民眾在分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時存在著不充分不平衡情況。
第二,就業不充分現象拉大了收入差距。目前,我國無論是登記失業率還是調查失業率,都處于較低水平。但由于勞動力隊伍龐大,失業人數總量依然不少。按目前登記失業率計算,失業人數接近1200萬人。按調查失業率計算,失業人數將超過2000萬人。流動人口的就業不充分、工作崗位不穩定等現象較為突出,考慮到這部分人大多數處于勞動年齡范圍內,該群體的就業不充分甚至失業對家庭及社會的沖擊更大,很容易誘發脫貧人口再度返貧,對改善收入分配狀況產生負面影響。
第三,就業質量不高成為收入不公的重要誘因。衡量就業質量的維度有很多,包括工資水平、社會保障、工作環境、就業公平等多方面因素。客觀地講,提高我國就業質量還有很大空間,仍需付出艱苦努力。一些因素比如就業歧視等仍然是拉大收入差距、阻礙社會公平的重要原因。此外,靈活就業形式的大量出現,也對進一步提高就業質量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三
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將就業置于“六穩”工作和“六保”任務之首,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仍是重中之重。為此,必須做好如下幾項工作:
高度重視就業在初次分配中的基礎性作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夯實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在我國的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發揮著前提和基礎性的功能。為此,在宏觀上,應通過進一步減稅降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使國民收入分配向勞動者傾斜,不斷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在微觀上,鼓勵企業加大向一線職工分配的力度,實現效率與工資同步增長的動態平衡。
不斷完善就業優先政策,進一步擴大就業容量、提高就業質量,讓全體人民都能公平享受發展成果。加強就業優先政策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性,將穩就業、保就業置于政策目標核心地位。在產業政策調整過程中,加強對就業影響的評估和預測,防止出現規模性失業。不斷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完善勞動法律法規,消除勞動力市場各種形式的歧視,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
不斷加強重點群體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工作,將政策重心放到幫助就業弱勢群體上,實現“提低、擴中、限高”的要求。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也同樣一個都不能少。通過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高度關注殘疾人、女性及脫貧基礎不穩固地區的勞動者就業問題,加強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
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在我國,就業市場中的“招工難”和“就業難”兩難現象長期存在。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員工,另一方面則是求職者找不到適宜的崗位。這種供求之間的錯配提高了摩擦性失業發生的概率。健全的勞動力市場和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能夠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效率,解決信息不充分、不對稱造成的崗位與需求之間不匹配的矛盾。這是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制度性基礎,也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必要之舉。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