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圍繞國家發展綠色轉型、全球環境治理合作等,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包括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在內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習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為處于關鍵節點的全球環境治理指明了通往清潔美麗世界的正確方向。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生態文明領域的最新體現,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創新性。

新時代,面對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的自然環境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國際國內形勢變化,鮮明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經濟社會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2021年4月22日,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習總書記用“六個堅持”全面系統闡釋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系統治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中國書寫了令世人矚目的“綠色答卷”。全國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一萬多處,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妥善保護;“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倡議,入選聯合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精品案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衛星圖像顯示,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世界首位。《中國森林資源報告(2014—2018)》顯示,我國森林覆蓋率達22.96%,意味著全國森林面積凈增1266.14萬公頃,我國成為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2020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顯示,當年全國水熱條件總體好于常年和2019年,植被生態質量和固碳量達2000年以來最高,地表變綠、固碳能力顯著增強,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貢獻了中國力量。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傳承借鑒了中國傳統生態思想智慧,汲取了人類生態建設的經驗教訓,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生態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國際社會著手思考和解決人與自然關系這個當代突出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確立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性認識。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18年5月,習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強調“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如果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最終必然對生態環境造成系統性、長期性破壞”。這些重要思想和論斷,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為我們正確把握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導。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創造性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各方面。實現全面小康“要求我們盡力補上生態文明建設這塊短板,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落實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指明了國家發展方向路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使得綠色發展成為新發展理念重要標志。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順應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新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順應這些新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尊重規律、尊重自然的科學品質,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改造世界的責任擔當和造福人類的寬廣視野。

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一般將“人”作為研究主體。于是,在觀察分析人與自然關系的時候,往往將自然視為需要主體進行改造的客觀世界,因而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認識下,更注重主體本身的主觀世界建設,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人作為主體單向作用于客體的關系。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基于生產力、生產方式給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帶來的變化,以實事求是精神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單向作用上升為和諧共生的新理念。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強調堅持系統治理,突出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觀。系統治理,一方面強調的是以山水林田湖草為要素的整個生態系統的有機循環,另一方面強調的是生態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其他各領域建設的協調有機配合。只有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才能真正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目標。系統治理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宏觀思維,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強調堅持綠色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能源、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這是基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速度提出的未來展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事物不斷運動和發展的觀點。此外,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還強調要堅持多邊主義合作,并在合作中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以確保國際合作中體現因國家發展階段不同而精準分配責任份額的真正公平正義,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思維。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地球是人類共同生活和守護的家園,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生存發展面臨重大挑戰。我們必須以負責任態度正視風險挑戰,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凝聚共識、加強合作,共同投身全球環境治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我們的努力。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定推進綠色發展,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

切實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心懷“國之大者”,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堅決做到令行禁止,確保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作者系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專職副秘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趙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