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順
隨著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的迅猛發展,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大幅增加,成為我國勞動者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專門提到“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數字經濟轉型已成為現代經濟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數字經濟轉型不但帶來持續的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型,導致新業態層出不窮,也會進一步助推就業群體快速分化,深刻影響我國的社會分層結構與社會運行狀態。為此,要充分重視數字經濟轉型帶來的諸多挑戰,優化政策設計,進行多維治理,維護弱勢就業群體的合法權益,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鼓勵創新創業活動,保證就業穩定與持續擴大就業。現代經濟學認為,就業總量從根本上取決于經濟長期增長水平。總需求包括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等,只能影響經濟短期增長,對就業數量的影響也是短期的,對長期穩定與擴大就業的貢獻更是相當有限。就業的長期穩定取決于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經濟長期增長的根本動力是科技創新以及基于科技創新的創業活動。數字經濟轉型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以人工智能、6G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將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相互貫通,開拓新的經濟發展潛能,推進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因此,要進一步降低創業政策門檻,優化創業政策,通過創新創業實現就業長期穩定與擴大就業。
二是優化社會保障政策,強化政府兜底思維。數字經濟轉型必然加快職業流動,帶來更多的新業態,非正規就業與靈活就業的比重還會增加,甚至成為未來就業的常態。如現有的勞動法規及社會保障政策不能及時革新和跟進,將會大幅提高創新創業企業成本,打擊小微企業創業的積極性,弱化經濟發展活力。此外,新業態具有高度靈活性與多樣性,工作流動性強,規范勞動關系難度極大,監督成本過高。為此,應優化社會保障政策設計,樹立政府兜底思維,為勞動者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質量。
三是充分發揮工會職能,讓勞動者通過組織化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新業態中企業對勞動者的算法控制,可能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第三方的監督成本過高。應該積極探索平臺經濟下工會的組織方式,明確勞動者的基本合法權益,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地方總工會指導各類新業態建立工人的工會組織,利用組織力量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是激活社區的社會管理職能,關心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與身心健康。新業態就業方式與工作方式的靈活性與分散性,使得勞動者維護合法權益成本較高。新時期應該強化社區的服務功能,以社區為地理邊界,擴大社區公共空間,引進社會服務組織,建立社會工作者機構,強化社區心理服務,為勞動者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全面提高勞動者的身心健康水平。
五是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勞動者學習意識與學習能力。在數字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折舊或貶值速度加快,人們可能難以一輩子只從事一個職業。為應對數字經濟下勞動力市場的快速變化,要優化好教育的人才培養功能。教育具有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勞動者的重要功能,教育改革要與數字經濟轉型相匹配,數字經濟時代應強化基礎教育與通識教育,提升人們的數字經濟素養,提高勞動者獲取知識的能力而非知識本身。對于勞動者而言,要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善于在工作與實踐中學習,更好適應數字經濟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