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姚林青
近年來,互聯網消費平臺迅速崛起,許多新業態平臺企業為了吸引用戶,推出新用戶首單優惠、到貨不滿意極速退款、打車軟件先用后付等規則,但有用戶惡意利用這些規則漏洞“薅羊毛”,甚至故意斂財涉嫌犯罪。目前,已有多地警方破獲用戶惡意利用平臺規則的漏洞“薅羊毛”,構成詐騙的案件。
根據目的的不同,“薅羊毛”者可以被分為兩類:消費者和“羊毛黨”。消費者“薅羊毛”的目的是省錢消費,其行為是合規的市場行為,這類“薅羊毛”者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羊毛黨”。“羊毛黨”一般特指那些利用“薅羊毛”套利的投機者,他們利用平臺和商家在技術及管理上的漏洞,大規模地組織或參與“薅羊毛”以獲取高額收益,其行為無疑是違規違法的。
如今,隨著平臺經濟的發展,獲客成本越來越高,平臺商家的營銷手段也越來越復雜,這為“羊毛黨”提供了更大的投機空間,使其逐步呈現出職業化、團隊化、跨國化特征,形成了分工明確、手段專業的“薅羊毛”黑灰色產業鏈,從而使“薅羊毛”從個體投機行為演化成群體行為,擾亂了社會和經濟秩序。
網絡犯罪監管存在的法律和技術層面的空白,造成管轄難、立案難、取證難、認定難等問題,使得“羊毛黨”肆意在法律邊界非法牟利。近年來,為促進互聯網行業健康發展,我國不斷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例如,201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202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隨著網絡安全技術的創新提升,我國網絡安全產業也在快速發展,為網絡安全提供了越來越強大的反黑支持服務。但目前,“羊毛經濟”的黑灰色產業依然活躍,對其進行治理,需要政府、平臺、企業各層面共同努力。
從政府層面來看,一要適應平臺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細化網絡安全保護的一系列相關要素,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和約束力,加大處罰力度和強制執行力度,提升監管執法的綜合水平。二要加強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在政府主導下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模式,構建由政府部門引導,司法機關、行業主管部門、平臺、企業、網民共同參與的跨部門綜合治理體系。三要推動網絡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組織領導和政策支持力度,建設網絡安全生態系統。四要加強社會宣傳教育,強化公民守法意識,使其能夠自覺抵制違規違法行為;提高公民的安全防范意識,警惕和識別犯罪行為,從而提升打擊效率。
從平臺層面來看,一是互聯網平臺企業需要建立事前預防、事中檢測處置、事后分析總結的常態化審查機制與風險管控體系。二是加大網絡平臺整治力度,加強技術創新,及時修補技術漏洞。嚴格賬號審核機制,以更高效、更精準的方式打擊虛假賬號,嚴厲處罰商家與“羊毛黨”勾結刷單等行為,共同營造清朗的網絡平臺環境。三是加強與相關平臺、企業的合作,建立“反羊毛黨聯盟”,成員單位之間應共享黑產情報數據與技術數據庫,充分利用資源共享優勢,相互協作配合,聯防聯控,共同形成網絡治理合力。
從企業層面來看,一要轉變經營理念,創新營銷方法。獲得市場地位,不能一味從流通環節入手,盲目憑借低價促銷而獲得消費者流量。企業培養用戶忠誠度的關鍵是能夠為其提供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提升企業形象與品牌美譽度,要樹立質量意識,同時要具備互聯網思維,創新網絡營銷手段,而不是只靠發放優惠券、紅包吸引用戶。二要合規經營,杜絕短期行為和投機思想。應當充分認識到刷單沖量刷好評給企業長期發展帶來的風險和危害,自覺抵制不良競爭行為,阻隔“羊毛黨”野蠻生長的土壤,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經營環境。三要精細化營銷管理,加強營銷策劃、設計和實施等環節的審核與監督工作,避免因出現漏洞而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