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水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城鄉”)作為中交集團水務板塊的“鏈長單位”,必須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到企業發展中,從國家發展需要的角度,對當前的水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和飲水不安全問題作出精準的研判和發力,發揮水處理膜科技創新優勢,打造出一支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水處理和水環境治理的生力軍。
深刻把握我國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堅定科技支撐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決心
據2021年水利部發布的《2020年中國水資源公報》,2020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31605.2億m?。但是,我國人多水少,人均水資源量遠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且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資源型缺水、水質型缺水問題并存,與經濟要素之間不適配是我國基本水情,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安全的形勢也十分嚴峻,一些城市黑臭水體仍未消除,河流、湖泊斷流干涸現象頻發,部分重點湖泊藍藻水華居高不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保障國家水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扎實推進碧水保衛戰,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我國水環境保護與治理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水生態系統嚴重失衡等問題仍亟待解決。
據統計,2019年,我國城鎮污水排放量約750億m?,利用潛力巨大。為加快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促進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損害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35年,形成系統、安全、環保、經濟的污水資源化利用格局。
指導意見的出臺,為我國優化供水結構,增加水資源供給、緩解供需矛盾,減少水污染,保障水生態安全指出了具體的目標和方向,也提出了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要強化科技支撐的明確要求。中國城鄉作為我國掌握核心水處理膜科技的行業領軍企業,要深入貫徹落實指導意見,推進水資源供給側改革,以科技創新為抓手,為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積極貢獻。
奮力譜寫科技自主創新偉大篇章,保持我國水處理膜技術的世界領先水平
近年來,我國污水資源化利用事業也早已在科技創新中拉開了序幕,從一些地區污水提標改造和資源化利用歷程來看,當前我國推動實施污水資源化已經不存在技術壁壘,中國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膜技術處在全球領先地位,并且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升級、提高性能,膜技術的應用也早已突破經濟障礙,實現了經濟上的可行性。
中國城鄉旗下的碧水源公司秉承“承擔社會責任,建設生態文明”的企業宗旨,以解決我國水臟、水少和飲水不安全問題為使命,一次次推動了水處理行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其自主創新研發的MBR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可將市政污水穩定提升到地表水Ⅳ類,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MBR—DF雙膜新水源技術可超凈化處理污水,把市政污水提標成高品質可用水源(達到地表水III類),這兩項技術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6年,標志著國內大規模MBR工程應用開端的北京密云再生水廠建成通水,采用碧水源MBR工藝每年可為密云提供1600余萬m?的高品質再生水,有效保護了潮白河的水環境。2014年,我國首個采用碧水源MBR—DF雙膜新水源技術的北京翠湖新水源廠示范成功,其生產的高品質再生水(達到地表水III類)可作為翠湖濕地生態補水,具有保護水環境和補給水源地的雙重功能。在北京的小紅門再生水廠,每天有60萬m?高品質再生水產出,小紅門再生水廠部分出水經碧水源的CMF—RO雙膜技術進一步凈化處理后,可供給中芯國際作為芯片生產中所需的工業用超純水,大大節約了水資源,這也是我國污水高等級資源化在高端制造工業領域的示范應用。截至目前,中國城鄉已在全國范圍內擁有多個穩定運行的示范案例,每年為國家新增高品質再生水逾70億噸。
我們深知,科技是國之利器,創新是發展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發力點,我們要堅定創新自信,持續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保持我國水處理膜技術的世界領先水平,以一往無前的奮進姿態,向著推動我國污水資源化利用事業邁向新臺階的目標闊步前進。
清醒認識國際國內新形勢和新挑戰,勇奪水處理領域“十四五”發展開門紅
從2020年中國首度向世界作出“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到2021年將“雙碳”戰略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雙碳”展示了中國綠色發展的決心。作為“雙碳”戰略的踐行者和推動者,中國城鄉旗下的碧水源公司自主研發的振動膜生物反應器技術,標志著我國水處理膜技術在同時實現節能降耗和水質提升的方向上取得重大突破,為實現“雙碳”目標開辟了一條新路徑。由于該技術從膜材料品質、膜系統運行、自動控制等方面大膽創新,在降低能耗方面表現優異,與傳統曝氣膜生物反應器技術相比,膜池能耗降低70%以上,全過程運行能耗降低20%以上。同時,該技術顯著提升了脫氮效能,在無外加碳源的情況下,出水總氮低于5mg/L,遠低于15mg/L的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還可在經濟成本可控范圍內,將主要水質指標處理至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湖、庫)III類和Ⅳ類水質標準,為破解湖泊富營養化難題亮出了利劍。以處理規模為10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為例,一年可降低能耗約365萬度電,多削減總氮逾百噸。
面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新形勢,中國城鄉再次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充分展現了我國水務板塊龍頭企業在綠色低碳、節能降耗方面的責任擔當與堅定決心。
前景光明,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雖然我國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技術穩定可靠、經濟可行,但當前我國污水資源化利用事業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國污水回用率目前不足10%。這主要由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導致:在主觀上,由于部分地區對污水處理新技術的認識程度不夠,缺乏應用的積極性,大大制約了污水資源化利用的進程;在客觀上,由于我國污水排放執行的標準還是2002年發布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經處理后的水質仍是劣Ⅴ類,如果不提高污水處理標準,污水到水資源的轉化就難以實現,污水資源化的價值也無法體現。同時,為了讓污水資源化利用從“善治”邁向“善用”,建議盡快根據《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的要求,進一步研究實施細則,推出污水資源化的等級標準、技術規范和價格指導,這是國情需要,也是保障我國水安全的重要措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城鄉將發揮行業領軍企業的使命擔當,打造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改造、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推動污水資源化利用既解決水污染的問題,又解決水資源少的問題,用一把鑰匙打開我國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瓶頸上的兩把“鎖”,勇奪水處理領域“十四五”發展開門紅。
(作者系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