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我國公共安全治理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核心提示: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風險與挑戰無處不在,如何處理好公共安全事件、完善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始終是黨和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為新時代公共安全治理工作作出了科學部署,在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立,體現了中國公共安全治理與國際接軌的新思維,使我國公共安全治理工作邁入了新階段。應急管理部的組建,整合了職責,形成了核心部門總牽頭、各方協調齊配合的公共安全治理局面。

【摘要】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風險與挑戰無處不在,如何處理好公共安全事件、完善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始終是黨和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為新時代公共安全治理工作作出了科學部署,在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立,體現了中國公共安全治理與國際接軌的新思維,使我國公共安全治理工作邁入了新階段。應急管理部的組建,整合了職責,形成了核心部門總牽頭、各方協調齊配合的公共安全治理局面。

【關鍵詞】公共安全治理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公共安全是國家發展和公民正常學習工作生活所必需的穩定的外部環境和秩序,公共安全治理則是國家的行政機關為保障社會活動正常進行,從維護公共安全、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實施的各項行政活動。公共安全治理具有一定的變動性,不同時期,根據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有著不同的側重和特點。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風險與挑戰無處不在。面對挑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將維護公共安全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出臺了一系列公共安全治理的新思路、新舉措,在很多問題上做到了未雨綢繆。黨和政府始終致力于破解發展難題,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傾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處理好公共安全事件、完善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始終是黨和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和政府開展了大量的公共安全治理工作。1949年11月,為了主抓全國的安全生產工作,中央人民政府新組建的勞動部便內設了機構勞動保護司。一方面,這一時期公共安全治理的主題是“備戰備荒為人民”,對于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還是以防災、救災為主,并且將其作為政治任務與建設新中國的關鍵內容,將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突出位置。1950年6月,為了應對全國江河的洪澇災害,中央人民政府又正式成立了以時任副總理董必武為總指揮的中央防汛總指揮部。這一階段的自然災害防治工作主要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展開,這雖然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也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治理壓力,不利于地方政府積極性的充分調動。另一方面,當時在全國不少地區反動教會時有活動,這些在舊社會活動猖獗的邪教組織,對新中國的公共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人民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果斷取締了這些反動組織,鞏固了新生政權,維護了公共安全。在上海等大城市,投機資本家囤積居奇,嚴重破壞了這些城市的物資供應,造成了市民的恐慌。中央人民政府和相關地方政府果斷出手,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破壞法令、擾亂秩序者嚴懲重辦,穩定了市場和民心。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和政府格外注意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努力做到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切實保障,從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采取了一系列相應措施。首先,我國的公共安全治理轉向了以人為本的民生軌道,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對于公共安全的分級治理模式也初步建立。同時,我國公共安全治理逐步由國家、社會一體化發展為二元結構,綜合管理、綜合治理的概念被納入公共安全治理領域,多元共治的理念逐漸形成,多元參與機制也初步建立,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顯著提升。其次,隨著我國公共安全領域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公眾對社會公共安全事務和公共安全事件的知情權得到了更為有效的保障。中國政府確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完善了政府的信息公開方式,做到了信息系統的完善、消息發布的及時、統計數據的準確等。最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安全預案機制。早在2001年,上海市就著手編纂《災害事故緊急處置總體預案》。2003年之后,“非典”推動了全國性公共安全預案編纂工作啟動。2005年,《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出臺,確定了政府對于特大公共安全事件的相關機制和體系,劃分了各類公共安全事件的級別與種類,是當時中國公共安全治理的綱領性文件。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逐步對公共安全事件的預警、處置作出了明確的部署,出臺了一系列的條例、辦法,中國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初步形成和建立。然而,由于中國的公共安全治理起步較晚,與西方發達國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演進,我國面臨的公共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公共安全治理意識亟待加強、公共安全治理法律體系亟待完善、公共安全治理信息公開亟待暢通、公共安全治理部門亟待建立,如何處理好公共安全事件已經成為黨和政府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將國家安全觀的科學準確判斷、發展理念的完善和問題目標的一致性融為一體,體現了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理念

進入新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相互影響,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并存發展,非傳統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重大戰略思想,將對形勢的研判和對理論的研究統一起來,將國家安全觀的科學準確判斷、發展理念的完善和問題目標的一致性融為一體,為新時代中國的公共安全治理工作作出了科學部署,在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總體國家安全觀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把我們黨對國家安全的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是指導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對于新時代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完善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公共安全治理體系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的重要體現。2014年8月和2015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草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的相繼出臺,標志著我國國家安全法律體系的豐富與發展,有力地維護了我國國家安全。歷史和實踐證明,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要將理論研究和人民參與相結合。因此,應充分發揮人民的力量、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將總體國家安全觀由理論研究提升到理論與全民參與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度,以實踐推動理論研究、以理論研究進一步推動實踐的發展,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發展道路,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立,既體現了我國公共安全治理與國際接軌的新思維,也使我國公共安全治理工作邁入了新階段

不少公共安全事件的影響不是孤立的,往往波及多個地區、多個領域。有些公共安全事件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建立一套自上而下、多方參與、科學高效的公共安全治理系統對于更好地發現隱患、排除風險、降低危害、治愈創傷意義重大。事實上,很多國家的公共安全管理已經擁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統和相對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在公共安全管理部門擔任最高領導,成體系的專門部門和機構從事著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一般來說包括以下方面:完備的法律法規、高效的指揮中樞、專門的管理部門、先進的信息系統、暢通的信息渠道、較高的國民意識。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所面臨的公共安全事件也日漸增多,其中有很多問題是過去不曾遇到過的。進入21世紀,中國發生了一系列公共安全事件,如“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等,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國在社會公共安全領域的隱患和問題,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面對新形勢,黨和政府不斷加強和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將先進、可行的理念和經驗引入公共安全治理的實踐中去,并著力組建專門機構部門,負責公共安全治理相關事務。盡管,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我國便開始重視公共安全治理專門機構的組建:1989年,成立了專門的減災國際協調機構;2005年,代替該機構職能的國家減災委員會進一步強化了中國對于災害的掌控能力;國務院下設的生產安全監管總局進一步強化了政府的安全生產掌控能力。但是我國依舊缺少常設的指揮、協調機構負責公共安全治理的全局工作。在面對公共安全事件時,都是由具體部門單獨處理,遇有重大災害或突發事件只能由國務院組成應急小組臨時負責,由于涉及不同部門、不同領域,在很多問題上也很難做到顧全大局、無縫對接。由此可見,做好國家公共安全治理的頂層設計和布局謀篇是十分必要的。

在這一背景下,我國于2013年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職能包括頂層規劃的議事、處置重大問題的決策、調動各方資源的統籌。同時,國家安全委員會也將涉及公共安全治理的所有部門納入其中,從而實現多領域、多部門的統一指揮。這一重大舉措,既體現了中國公共安全治理與國際接軌的新思維,也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模式。不同于西方一些主要國家的分權制衡,我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可以直接研究、決策、部署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提高了治理成效。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立,使中國公共安全治理工作邁入了新的階段,中國公共安全治理的指揮領導、統籌協調、應急處理能力必然會得到增強。

應急管理部的組建,形成了核心部門總牽頭、各方協調齊配合的應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治理新局面

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猛,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讓一些過分追求享樂和貪圖經濟利益的人鋌而走險,導致安全生產事故多發、社會公共安全隱患頻仍。這就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2003年,我國開啟了公共安全治理的探索發展之路。隨后,我國公共安全治理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預案體系,設立了上至國務院、下至縣一級人民政府的公共安全治理系統。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頒布,為我國公共安全事件處置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2012年以前,雖然全國31個省(區、市)先后組建了應急委或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幾乎全部市、縣都建立了相對應的應急管理機構,一定程度上肩負起了公共安全治理之責,但全國性的總的應急管理機構尚未組建。

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批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的組建。在此之前,我國的應急管理工作并無統一的常設機構,國務院下屬的應急管理協調機構更是有16個之多。一旦遭遇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往往出現應急管理的政令不一、信息不暢。應急管理部的組建徹底改變了這種局面。新建立的應急管理部整合了職責,形成了核心部門總牽頭、各方協調齊配合的應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治理新局面。組建應急管理部是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公共安全治理特別是應急管理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落實,是我國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進行的具體實踐之一,有效地維護了我國的國家安全,也標志著我國公共安全治理事業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作者為徐州醫科大學人事處助理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②《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責編/韓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