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大家談 > 正文

經濟大家談 | 如何發展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經濟大家談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王智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作為重要政策目標”“要擴大人力資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勞動者通過自身努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壯大是中國實現中等收入階段跨越的重要保障,也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從人口的角度來看,在當前世界經濟低迷和貿易摩擦沖擊日益劇烈的形勢下,進一步提高人均GDP,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因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意味著市場消費規模的擴大,意味著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形成,加強了經濟增長的穩健性,更是為了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中等收入群體的潛在人群分布主要是兩大塊,一是城市中的中低收入人群,他們的主體是新進城的農村勞動力;二是農村中的中低收入人群,他們占了農村人口的大多數。相應地,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就應當同時加強對這兩部分潛在中等收入人群的教育與培訓,提高他們的人力資本水平,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需要,獲得穩定收入,逐漸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加強城鎮常住人口技能培訓

新形勢下應大力加強城鎮常住人口的技能培訓,提升他們的人力資本水平,這是他們獲得穩定收入來源的重要保障。實際上,對城鎮常住人口的技能培訓,主要還是對進入城鎮的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他們是接受培訓的主力軍。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各方面的勞動力,而不同崗位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因此,有針對性地對進城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可以保障他們順利地適應崗位需求,從而更好地勝任工作,獲得穩定收入來源。不僅如此,新經濟和新業態的發展,往往會形成一些新的崗位需求,特別是個性化的需求會日益增多,適應這些新崗位需求,也同樣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技能培訓。

培養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

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不斷地要求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加強自我學習能力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因此新形勢下,應大力加強公共圖書館、科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的作用,不斷提高公民的人力資本水平。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依賴于技術創新,“十四五”時期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促使“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開展科學普及、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既是激勵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內在要求,也是營造創新環境、培育創新人才的基礎工程。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各類公共文化設施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和文化知識的重要渠道。在“雙創”大環境下,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在加強面向科技創新服務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科普工作的拓展。科技創新首先需要有廣泛的具有一定科學素質的人群,因此,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

加強農村科普和科技下鄉

廣大的農村地區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潛力地區,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絕大多數人口還處于低收入和較低收入水平,尚未進入到中等收入群體之中。黨和國家近年來大力促進農村全面振興,對于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有重要推動作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人的積極努力,尤其離不開農村居民科學素質和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現階段,要提高農村居民科學素質和人力資本水平,主要依賴于以農村科普和科技下鄉為主要形式的農民技能培訓。

加強農村科普,推進科技下鄉,通過專家技術人員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提升他們的人力資本,是實現農民收入水平長期增長的重要手段。盡管我國已經實現全面脫貧,然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很重。調查研究表明,相對而言,缺技術家庭的需求最不容易得到滿足,也就是說技術還是農戶最缺乏的,這表明農村科普工作大有可為,提高農戶的人力資本水平,仍需依靠農村科普,即通過科普宣傳和科技下鄉的方式來提高農戶的人力資本水平,使他們擁有更高水平的農業生產和種植能力。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農業和農村互聯網也逐漸得到廣泛運用。為了適應互聯網的普及和運用,中央“一號文件”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物聯網發展、促進農產品流通等多方面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互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是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必經之路,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深度融合,給農業帶來高附加值,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的弱勢地位,是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從這個角度而言,在大力推進農村科普工作的同時,應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互聯網相關的技能培訓,使廣大的農村勞動力能夠更好地利用數字化時代的便捷手段,拓寬信息來源和增收渠道。只有大力提升農村勞動力的科學素養和互聯網使用水平,才能更好地發揮互聯網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作用。因此,在數字化時代,積極推動以數字化技術為重點的農村科普工作,在當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就是要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村科普”。

地方政府應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來制定加強農村科普工作的計劃,提供經費保障,切實推進農村科普工作,特別是針對低收入農戶的一體化綜合性科普工作。放眼世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構建科技服務體系,發展生態農業和特色優勢產業,改善生態,加強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是世界各國振興鄉村采取的普遍措施。

農村科普工作一方面提升農戶的科學素養,另一方面也增強農戶的勞動和生產技能,真正幫農戶掌握“造血”能力。此外,農村科普是現代農業發展、農民素質提升和農村建設、科教興農的基礎,只有努力培養和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才能使農村生產力水平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達到“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這一目標,應大力促進農村科普工作,通過“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為此,科研人員要將研發與農民需求相結合,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開發實用的、能提高農業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供農民使用,而科普工作者要把信息和技術引入農村,改變傳統的科普方式,以生動活潑的宣傳和教育的方式把科學知識傳授給農民。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老年群體收入穩定

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同時,也要采取措施開發老年人尤其是低齡老年人人力資本,穩定老年人群的收入水平,特別是要關注老年人的經濟狀況與健康狀況,完善醫療服務與保障體系,避免他們退出中等收入階層。由于慢性病和老年病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老年人的醫藥費用支出日趨增加,如果沒有健全有效的醫療保障體系支撐,老年人將面臨退出中等收入階層、滑入低收入階層的風險。由此可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鞏固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曲統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