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剩余風險最小是科技倫理的長期目標

【科技隨筆】 

在大科學時代,科學作為最重要的社會建制積聚了大量的知識、人才與資源,一旦某個領域出現重大技術性突破,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流通與獲取如此便捷的當下,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其他領域迅速向其周圍集中并形成資源匯聚效應。若此時這個全新領域尚無可以被普遍接受與認同的新規范來引領共同體的行為,在規范真空狀態下,在外部無序競爭與內在強烈渴望獲得承認的雙重激勵下,此時極易出現群體失范現象。而科技倫理,就是最大限度防范科技領域出現群體失范的屏障。

這幾年出現的區塊鏈熱、元宇宙熱等帶來的問題,無不說明了這種熱點引流現象——如果僅僅在科技資源流動層面出現無序還好處理,問題是這些科技活動所帶來的潛在后果往往無法預料——或許是正向的,或許將帶來人類無法承受的損失。

這種情況在小科學時代是無法想象的。那時一項重大成果出現往往要“孤獨”很多年,由于學科間發展梯度的廣泛存在,周圍匹配的知識、人才與資源都很少,不會造成多大的資源損失以及引發不可控的潛在后果,如19世紀60年代孟德爾通過實驗所發現的遺傳定律,要30多年后才會被重新發現,并積極推進。而其時,人類已經能夠較好地認識這一規律,并規范其發展了。

因此,在大科學時代,從某種程度上說,科技倫理變得更為重要了??陀^地說,當下科技倫理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絕非杞人憂天,而是我們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時代: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神經增強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漸次展開,不確定性離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近。人類對于自身的未來必須要有一種理性的自覺,畢竟未雨綢繆總要好過臨時抱佛腳的慌亂。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今天已經發展到了必須根據自己的理性決定自己未來的時代了??萍嫉哪繕司褪亲畲笙薅壬显黾尤祟惖母l?,而科技倫理的目標則是最大程度上捍衛共同體的行為底線,以保障科技向善的前進軌道不跑偏,因此,兩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眾所周知,任何科技創新,其后果總是存在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風險,而有效的科技倫理行動路線就是充分調動各層級主體的自覺性,逐級降低科技活動帶來的潛在風險,從而實現科技成果的剩余風險最小化的目標。

在整個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四類行為主體,分別是科技創新者、政策制定者(兼有監督管理職能)、消費者與公眾。為了使科技倫理的目標得以實現,可以通過建立分布式倫理責任框架,使科技創新在整個鏈條上受到多方利益主體的倫理約束,從而實現創新引發的風險在分階段流程上被有效消解,并最終達到剩余風險最小化的目標。

毫無疑問,在創新鏈條上各類主體承擔的倫理責任是不同的。對于科技創新行動者來說,由于自身認知的局限,總會面臨非主觀意愿的后果,而這些后果會帶來巨大潛在風險。過去十年間,國際上流行的負責任創新理念就是針對這個環節而提出的。2018年,我國一些科技企業與學者共同提出了“科技向善”的理念,也是針對此問題而來的。問題是,自我監督與約束在監管層面總是存在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約束不足現象,因此,必須擴展倫理責任的譜系,實現廣譜科技倫理。

倫理責任的合理嵌入與配置可以很好地化解這種風險,為此,把倫理風險防范分為四部分:首先,是位于前端的科技創新者的倫理責任(R1);其次,也是位于前端的政策倫理責任(R2);第三,是位于創新鏈條中端的使用者(消費者)的倫理責任(R3);第四,是處于創新鏈條末端的受眾的責任(R4)。

科技創新所引發的倫理風險應是這四者與剩余風險的總和(∑R=R1+R2+R3+R4+R)。各級倫理主體的責任大小排序如下:R1≥R2≥R3≥R4。這四段分布式倫理的規約機制分別是:

對于設計者而言,他有多種動機(從善、中性到惡的選擇),這一部分倫理風險防范既要通過創新者的自覺,還要通過具有強制性的政策手段來遏制,以及廣大公眾的全方位監督,從而實現所有負責任創新都是從動機處開始檢視其倫理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對于政策制定者與監督者來說,對于任何新技術的立項都要通過各級倫理委員會的審查,通過資源的調控與政策的負面清單機制最大限度上遏制風險的發生;

對于使用者而言,他有通過自己的使用提供真實反饋意見的倫理責任;

對于處于科技倫理末端的社會大眾而言,有廣泛的監督科技創新后果的間接責任,保衛社會是每個人的責任。道德思考通常有兩個維度:直覺的與批判性的。對于公眾而言,不需要掌握高深的科技理論,可以憑借一般的、公認的道德直覺做出基于直覺的評判。這點很重要,生活中有無數科技倫理問題是通過公眾的直覺判斷得到解決的。對于人文學者而言,可以采用批判性的道德思考方式倒逼科技倫理永遠走向上的道路,比如60年前卡遜出版《寂靜的春天》,憑借其批判性的道德勇氣吹響全球環保運動的號角。

當下的科技創新與科技倫理的連接與嵌合仍處于松散狀態,導致科技創新的風險防控機制幾乎處于嚴重滯后狀態,為了實現創新與倫理的有機融合,必須采用分布式倫理責任結構,從而使科技創新的剩余風險最小化,這種自覺努力的回報是相當可觀的,既可以促成全面向善的有效科技研究,又可以規避盲目跟風科技所帶來的機會與資源的損失,基于此,才能保證中國的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始終處于向善、高效與有序的發展軌道上。

(作者:李俠,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呂慧云,系該校博士生)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科技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