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丁元竹
【摘要】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發展環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納入重要議事議程,提出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凝心聚力,帶領人民為之奮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既是黨堅持底線思維解決民生問題,處理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措施,也是黨實現共同富裕戰略思想的基本內容。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歷史,就是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問題,回應人民群眾期盼的歷史。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歷史,也是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立足中國實際不斷豐富和發展 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
【關鍵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共同富裕 公平正義 民生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05.001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中指出:“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黨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1]黨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發展環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納入重要議事議程,提出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凝心聚力,帶領人民為之奮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既是黨堅持底線思維保障和改善民生、處理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黨實現共同富裕戰略思想的基本內容。
黨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初衷和政策邏輯
從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出發,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21世紀初,人民群眾面臨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等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同時,這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越來越大區域、城鄉、群體等差距。面對上述情況,基于公平正義原則,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通過加快財政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黨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認識經歷了不斷深化、不斷全面的過程。從最初提出戰略構想到戰略實施,黨經歷了厘清基本公共服務的內涵,界定國家法定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明確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及建立與公共服務體系相適應的財政體制等一系列探索。黨總是基于制定和實施政策的相關歷史經驗,先提出戰略構想,選擇有條件的地區試驗示范,在總結地方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經驗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推進全局工作。
把政策重點聚焦在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關的體制機制上。一是聚焦區域差距。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實施,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縮小區域差距。《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2]這是在黨的文獻中首次提出均等化這一重要理念,不僅強調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把均等化聚焦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還強調了均等化對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的重要意義,要求“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3]。
這個時期的均等化戰略主要聚焦區域差別和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針對區域差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將均等化延伸到財政體制改革創新上,要求“財政政策,要增加對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用于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逐步使當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4]。為此必須在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的同時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完善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省級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5]。“根據公共財政服從和服務于公共政策的原則,按照公共財政配置的重點要轉到為全體人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方向,合理劃分政府間事權,合理界定財政支出范圍。”[6]這樣,黨在“十一五”規劃中把均等化延伸到了財政體制改革、轉移支付制度和行政體制改革等一系列重點問題上。這個時期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思路是當時所處發展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和體制改革實踐在政策和戰略上的具體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