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踐和理論創新(4)

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關機制

作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安排。一是黨領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經驗表明,必須作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安排。首先,均等化是個復雜體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大國,人群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局面,因此實現均等化的目標和手段不能是單一的。與實現均等化目標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均等化權利的法律界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規劃、財政政策與轉移支付體制、提供主體、評估制度及其實施、問責制度等。要從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出發,以社會公平正義為準則,深化政府行政體制改革,明晰政府的職責,把促進社會事業發展作為社會建設的主線,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完善公平保障機制,逐步縮小群體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適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適度擴大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質量和水平。換言之,現階段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原則是:要在戰略上為消除地區、城鄉、貧富之間差距過大創造條件,實現城鄉資源雙向流動,推動全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空間上合理布局公共服務設施、設備和人才,下好人口合理布局這盤棋。

二是根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和實現時間節點,明確政府各層級、各部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責任,評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地區財力需求和財政支付能力,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所需要的財政能力。隨著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各項制度的不斷規范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府財政責任應逐步走向更為規范化的地方政府主導、中央政府通過轉移支付促進均等化的責任分擔模式。從供給方式和供給便利性著眼,大多數基本公共服務本質上是地方性公共產品,地方政府應當承擔起供給責任,中央財政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收入分配調節,完善轉移支付體制。

三是科學劃分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制中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責任,要遵循實踐和理論兩項基本原則。第一,在有利于中央對地方有效調控的原則下,最大限度調動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探索運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基本手段,發揮其在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中的宏觀調控作用。第二,依據公共需要與公共產品的特點,明確界定各級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責任和制度安排責任,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的作用。要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制定并實施社會公共設施配置標準和規劃,在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機制基礎上,布局好非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性服務,強化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邊遠區域的發展,擴大教育、衛生、文化等優質資源的供給能力。

緊緊圍繞消除體制分隔和建設美麗中國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一是通過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疏導人口流動,實現勞動力和人口合理布局。通過相應的土地、住宅、勞動等政策的實施,吸引城鄉發展需要的人才有序流動。實現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治理、就業服務等領域的體制機制接軌。城市化的關鍵是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務,使進入城市的人口有長期穩定的生存發展手段,只有這樣,城鎮化水平才可能扎實提高,才能實現高質量的城市發展。鄉村振興需要為鄉村居民和進入鄉村的人才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基本公共服務、非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性服務。改革現有土地制度,通過土地承包權市場化使農民放棄土地后能得到按市場價格計算的補償,為進入城市的鄉村居民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不斷完善土地經營規模控制政策,防止過快出現土地占有的不平等。創造條件使城市資本、人才進入鄉村地區,實現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

二是以就業為導向,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加強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擴大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性人才供給。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推廣訂單式培養模式,推動連鎖辦學,提高職業學校的專業化水平。促進職業教育資源向優勢學校集中,扶持高水平高等和中等職業學校健康發展。加大對鄉村職業學校支持力度。

三是完善公共服務社區化服務網絡,滿足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依托社區組織和社會服務機構,通過支持社區中心服務設施和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整合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投入,建立統一指導和規范,建立居民自主選擇和積極參與的社區服務網絡,帶動各類社區服務業尤其是非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性服務的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舒適性和溫馨性,提高城鄉社會生活品質。城市規劃應該考慮外來人口的居住空間、公共設施,加速促進農民工轉變成為市民。在重點發展中心城市的同時,提高其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特別是對鄉村的反哺,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分步實施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到2035年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現在看來,我國在21世紀初期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是有關公共服務制度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舉措。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上所述,要認識我國在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加快經濟發展,推動相關領域改革。實現體制之間的接軌需要時間。實施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需分步進行。

一是要在提高地方財政能力,基本實現城鎮化,縮小城鄉體制分隔,加快欠發達地區、邊疆地區發展上下功夫,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不受行政、空間、時間限制的人人可及。二是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統一,不搞“單打一”政策。在經濟進入穩步增長階段后,城鎮吸納就業能力會回歸平穩狀態,所以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是一體化的建設過程,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城鎮規劃和鄉村規劃都要考慮住房建設、公共服務、社區治理等問題,考慮滿足城鎮就業和回鄉創業人員的需要。三是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建立全國統一市場過程中更加關注統一的城鄉勞動力市場體制機制的完善,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深化村鎮產業發展改革和調整,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積極拓展農村就業空間。四是對欠發達地區、農村地區、邊疆地區的公共財政支出要大于其他地區,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通過綜合協調和政策引導,平衡政府資源投入和引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向,促進基礎教育、衛生醫療網點、大型群眾性文體活動中心等基礎性社會事業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實現西部、農村與發達地區之間的相對平衡,在空間上合理布局高質量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設備和人才。五是要以農村教育為重點,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增強財政困難縣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能力。調整城鄉中小學布局結構,在適度集中教育機構的同時,處理好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系,確保實現青少年的身心全面發展。六是不論是在基本公共服務項目上,還是分區域、分群體的公共服務項目上,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應當實現全面的、多層次的綜合銜接、全面的機會均等,并通過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確保人口、資源、信息的自由流動,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基礎。

結論與討論:不斷推動實踐和理論創新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歷史,就是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問題,回應人民群眾期盼的歷史。回顧歷史,黨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上的創新,首先表現在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發展過程中的群體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相結合,針對這三大差距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賦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以中國內涵、中國問題導向,尤其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有機結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就是緊密結合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富裕這一目標,推進國家基礎性、戰略性領域的發展,尤其是加強老少邊窮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并完善相應的轉移支付體制,使基本公共服務在維護中華民族的共同繁榮、共同發展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應有作用。在具體領域,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共同富裕結合起來,使共同富裕目標更加具體化,具體到縮小不同人群、不同地區以及城鄉之間基本權利的差異,在長期上賦予人們共同發展的權利,提供長期發展的機會。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歷史,就是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立足中國實際不斷豐富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與創新就是要立足實踐,解決現實問題,回應時代要求。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進程中,我們黨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創新和理論創新。過去十幾年通過三個五年規劃,黨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領域不斷進行實踐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把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在完善政策實踐的同時,推動理論創新,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賦予了中國的制度內涵、文化內涵、社會內涵。我們黨和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的健康幸福,不斷推進公共衛生體系、義務教育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實施。2020年以來,黨及時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運用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之中,在疫苗接種、核酸檢測等方面發揮均等化優勢,使疫苗接種人人可及,在抗擊疫情斗爭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確保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國家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以及社會環境的穩定有序。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論創新,還表現在黨針對我國具體情況、群體差異和城市化過程中的流動人口權益,特別是基于中國這樣一個存在巨大區域差異和環境差異的超大規模國家的實際,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運用于主體功能區建設,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使美麗中國建設邁上新臺階。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中國國情實施的重大政策創新和理論創新,它賦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有助于形成中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話語體系、學術體系、學科體系。

我國十余年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推進均等化的歷史表明,理論創新必須以理念創新為引導,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從解決問題出發,在實踐中探索問題解決的方式方法,善于歸納總結,不斷把理論建設推向新臺階。正如《決議》所指出的,“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只要我們勇于結合新的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善于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就一定能夠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15]在完成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目標的歷史進程中,我們應始終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未來的國際環境、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有機結合,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國家和民族持續穩定發展,繼續把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推向新階段,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

上一頁 1 2345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