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群眾路線在中國式民主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和獨特價值(3)

群眾路線推動形成了中國式民主的全過程協商民主

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主體是黨員領導干部,群眾路線貫徹落實過程對于人民群眾來說是廣泛參與的過程,對于黨員領導干部而言則是與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協商的過程。群眾路線實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式,與協商民主的精髓和要義完全一致,群眾路線揭示和反映了協商民主的實質和過程。正是因為群眾路線要求黨員領導干部必須要深入群眾之中進行廣泛協商,才推動產生了協商民主這個中國式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15]協商民主是群眾路線的體現,貫徹落實群眾路線也是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協商過程,是一個用協商來體現和實現群眾利益的過程。黨員領導干部貫徹落實群眾路線不僅要充分體現協商民主的價值理念,而且要貫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所有環節和過程,同時也是全過程貫徹實施協商民主的過程。

群眾路線要求全過程進行廣泛協商的優良傳統和良好作風,對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一貫倡導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16]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領導干部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廣泛開展各類協商,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機制。逐步形成了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群團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等七種協商渠道,以及程序上包括明確協商主題和內容、注重協商成果運用反饋等在內的五大環節,構建形成了主體完備、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系,推動了我國協商民主的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群眾路線從參與角度說是一種逆向參與,從協商角度說則是黨員領導干部的主動協商。按照群眾路線的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要協商于民、協商為民,主動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并需要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才能進行高質量的協商。人民群眾是協商民主的對象和重點,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通過各種有效方式,在各個層級、各個方面同人民群眾進行協商。

貫徹群眾路線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全過程協商的過程,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運用推動產生形成了協商民主。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一起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在中國,這兩種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特點和優勢”[17]。協商民主改善了黨和國家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優化了權力運行,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與執行的有效性,成為中國式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由此可見,群眾路線對全過程協商民主的形成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群眾路線推動形成了中國式民主的全過程政策民主

群眾路線推動人民群眾全過程廣泛參與的參與民主,以及黨員領導干部深入人民群眾之中全過程深度協商的協商民主,兩者的交匯點和共同成果體現為政策制定和執行的全過程政策民主。從群眾路線的完整規范表述來看,“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體現出政策制定和執行是為了人民群眾,政策制定和執行也要依靠人民群眾。群眾路線貫徹過程就是公共政策的所有環節實施政策民主的過程,群眾路線的價值理念與操作路徑共同推動形成了全過程的政策民主。

從政策認識基礎看,群眾路線內含的認識論認為正確的領導意見只能是來自于人民群眾的實踐,黨和政府的所有政策都應該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依靠人民群眾的實踐檢驗其是否正確,并依靠群眾的進一步實踐使其豐富、完善和發展。從政策價值導向上看,群眾路線要求黨和政府各項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當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政策的各個環節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鼓勵人民群眾參與到政策的所有環節和過程中來。

從政策制定來看,群眾路線認為正確的政策只能“從群眾中來”,倡導鼓勵、組織動員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政策制定過程。在鼓勵人民群眾參與的同時,黨員領導干部要用民主的方式向人民群眾學習并認真協商,對來自群眾的分散的不系統的意見進行正確集中,民主是正確制定政策的基礎。“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確地總結經驗。沒有民主,意見不是從群眾中來,就不能制定出好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辦法。”[18]群眾的意見是正確制定政策的“原材料”,領導機關要進行正確的意見集中和決策制定,就必須采取民主的辦法到群眾中去收集意見,“如果沒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況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見,不使上下通氣,只由上級領導機關憑著片面的或者不真實的材料決定問題,那就難免不是主觀主義的,也就不可能達到統一認識,統一行動,不可能實現真正的集中”[19]。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和深度協商基礎上的政策民主過程,是政策制定科學性的重要保障。

從政策執行來看,“從群眾中來”的決策還要“到群眾中去”執行。群眾路線的政策執行不是脫離人民群眾單純的自上而下的執行,政策執行要通過宣傳引導把政策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形成政策執行的合力。群眾路線的政策執行不僅能夠形成黨員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的執行合力,還把政策制定和政策執行連接起來并形成政策制定執行的動態循環。

基于群眾路線的政策過程每一次既是落實政策的過程,也是進一步檢驗政策是否正確并在執行中修改完善的新一輪政策制定過程,在政策過程的無限循環中實現政策的不斷進步和完善。“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20]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過程,就是集中民意、凝聚民心、匯聚民智、發揮民力的過程,也是人民群眾全過程參與的政策動態循環過程。

群眾路線推動實現了人民群眾參與公共政策的全過程政策民主,有效應對了決策價值導向、決策質量、決策接受度以及執行效果等公共政策的所有關鍵問題,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并使政策過程融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充分參與、高效執行為一體。

結語:中國式民主與群眾路線的雙向推動和互相促進

雖然群眾路線在中國式民主的建構形成和健康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但并不能把群眾路線簡單等同于民主,把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等同于中國式民主建設。要充分發揮群眾路線對中國式民主的積極推動作用,但是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群眾路線并不能代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其他制度化的民主形式。在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同時,要堅定不移地加強中國式民主的各項制度化建設。中國式民主的健全完善,反過來也有助于推動群眾路線在新時代的貫徹落實。

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并沒有始終得到有效貫徹落實,脫離群眾這個最大危險時時刻刻存在著,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群眾路線能否得到切實貫徹主要依賴黨員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意愿,缺乏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隨著群眾路線在國家工作中的貫徹落實,尤其是中國式民主建設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民主制度的健全完善,恰好為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提供了制度化保障和有效支撐。群眾路線與中國式民主建設之間形成雙向推動和互相促進的獨特共生關系。

不認真貫徹落實群眾路線,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無法高度統一,就不可能有中國式民主的健康發展;不扎實推進中國式民主建設,缺乏民主意識,貫徹群眾路線就會成為一句空話。貫徹群眾路線和中國式民主建設,在實踐中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二者良性互動、彼此促進。由此可見,認真貫徹落實群眾路線,有助于加快中國式民主建設;加快中國式民主建設,則能夠更好地貫徹落實群眾路線。二者的內在關系意味著今后要把推動中國式民主健全完善與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充分結合起來。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和發展中國式民主所形成的合力,不但能夠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有助于推動實現中國式民主的新發展。

(本文系山東省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重大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中國共產黨領導力研究”首席專家項目及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專項課題重大項目“偉大建黨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現實進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SDQDSKL、21LLZZA072)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