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人民智庫> 正文

京張市民北京冬奧會關注度和參與度調查報告

重要發現:

·京張市民了解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渠道主要是電視和互聯網。有關北京2022年冬奧會,受訪者最為關注的是中國代表團的獎牌數量,開幕式、頒獎儀式、閉幕式,以及冬奧會期間展現出來的新科技。

·75.7%的受訪者表示“平時經常鍛煉身體”,72.1%的受訪者表示“平時經常收聽收看體育節目”。受訪者參加體育運動的頻次,選擇比例最高的為“每周一次”(27.2%),低于每周一次的比例總共是37.6%,而高于每周一次的比例總共是35.3%。

·86.1%的受訪者贊同奧運會“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格言也是人生的追求。多數受訪者認為體育比賽“勝負并不重要”(72.4%),“每一次比賽破紀錄都是人類挑戰自身極限的成功”(87.3%)。

·受訪者表現出較高的國家認同和文化自信。88.6%的受訪者表示“當五星紅旗在北京冬奧場館升起時,我將感到無比自豪”;88.2%的受訪者表示對于自己是中國人“感覺很好”。

在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即將拉開帷幕之際,作為東道主的北京市民和張家口市民對于冬奧會的關注程度如何?對于冬奧會的參與程度如何?京張市民對舉辦北京冬奧會的意義如何理解?對體育賽事和運動健身的態度如何?在京張市民看來,北京冬奧會是否有助于提升國家認同?

為了了解北京市、張家口市居民對北京冬奧會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以及對相關問題的態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研究中心于2021年12月25日至2022年1月19日,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張家口市隨機抽取了1824名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其中,991人(54.3%)來自北京,833人(45.7%)來自張家口。年齡范圍為17~70歲,平均年齡36歲,女性756人(41.4%),擁有本地城鎮戶口居民1337人(73.3%)。北京市居民采取社區當面訪談形式,張家口市居民采取在線調查的形式進行。

京張市民對北京冬奧會的關注程度

首先,課題組對北京、張家口市民關于北京冬奧的關注和了解程度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34.5%的受訪者能正確回答出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吉祥物名稱為“冰墩墩”,但存在少數將其與冬季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混淆的情況,這可能與兩個吉祥物經常一起出現有關。

多數市民知道北京冬奧會的賽區分布,63.2%的受訪者能正確回答北京2022年冬奧會共包括3個賽區。相對而言只有20.4%的受訪者能正確回答出北京2022年冬奧會總共將產生109枚金牌,62.4%的受訪者選擇了“不知道”。受訪者最關注的冬奧運動員是武大靖(113人),其次是谷愛凌(33人)和楊揚(22人),但還有30人填寫了蘇炳添。受訪者最關注的比賽項目前三名分別是速度滑冰(39.6%)、單板滑雪(31.4%)和花樣滑冰(29.7%),僅2.6%的受訪者選擇不關注任何比賽項目。可見,受訪者對北京冬奧會有一定的關注和了解,但也存在將其與冬殘奧會和夏奧會弄混的情況。

受訪者了解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渠道主要是電視和互聯網,分別有43.0%、42.7%的受訪者經常通過電視、互聯網了解冬奧相關信息,這與目前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一致。77.0%的受訪者會與身邊的人談論北京冬奧會;78.4%的受訪者在看電視時、79.3%的受訪者在上網時,會留意冬奧會的節目和報道;還有66.2%的受訪者買過北京冬奧會的紀念品;74.0%的受訪者表示,除了北京冬奧會以外還會關注在別的國家舉辦的冬奧會。

有關北京2022年冬奧會籌辦過程和服務保障,受訪者最為關注的是冬奧會期間展現出的新科技,其次是環境狀況的改善、展示出來的中國文化特色,再次是民眾參與的情況、國外媒體的評價、中外文化差異,最后是明星的宣傳推廣(見圖1)。從關注點上可以看到,受訪者更在意的是本國的進步和特色,這反映出受訪者的大國自信。

3

有關冬奧會的比賽內容,受訪者最為關注的是中國代表團的獎牌數量,其次是開幕式、頒獎儀式和閉幕式,其后依次為是中國運動員展現的拼搏精神、有關項目世界紀錄的突破、比賽的過程、各國明星運動員的比賽成績,最后是趣聞軼事(見圖1)。盡管受訪者最關心的仍然是中國代表團的獎牌數量,但是對拼搏精神和比賽過程的關注,也反映出部分受訪者不再唯獎牌而論。

京張市民參與北京冬奧會的程度

在受訪者中,52.0%的人參與過北京冬奧會相關服務活動,67.3%參與過冬奧會相關其他活動。民眾參與北京冬奧會的最主要方式是與網友在網上討論,71.7%的受訪者參加過,其中經常參加的比例是23.3%;其次是參加媒體組織的作品征集和評選活動,67.2%的受訪者參加過,其中經常參加的比例是20.9%;還有65.6%的受訪者曾向有關部門提相關意見和建議,其中經常提意見和建議的比例是19.8%;64.7%的受訪者參與過熱線討論,其中經常參加的比例是18.1%。

在參與意愿方面,約七成受訪者(71.5%)表示愿意參加冬奧會相關服務活動,其中39.2%表示會主動參與,32.3%表示將隨大流地參與。相對而言,受訪者更愿意參加由單位、社區或奧委會組織的相關服務活動,而不愿意參加由其他群體或民間團體組織和媒體組織的相關服務活動。

京張市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程度

75.7%的受訪者表示“平時經常鍛煉身體”,72.1%的受訪者表示“平時經常收聽收看體育節目”。受訪者回答半年來參加過的體育運動項目時,提到頻次較高的是跑步(186人)、籃球(88人)、滑雪(68人)、羽毛球(63人)和乒乓球(38人)。提到滑雪滑冰等冰雪運動的共88人,可見在冰雪運動中,滑雪最受歡迎,半年來參與過的人次甚至超過了傳統的羽毛球和乒乓球。這可能與天氣有關,也可能與受訪者受到問卷調查內容的影響有關,但是這也側面反映出冰雪運動,尤其是滑雪可能正變得越來越受公眾歡迎。

受訪者參加體育運動的頻次,選擇比例最高的為“每周一次”(27.2%),低于每周一次的比例總共是37.6%,而高于每周一次的比例總共是35.3%。受訪者參加某項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鍛煉身體(4.49分,1~6評分),其次是因為挑戰性(4.32分)、價值性(4.31分),最后是因為該項活動有熟人參加(4.20分)或給人一種有品位的感覺(4.20分)。可見,受訪者最看重體育活動的實用性,而非其社交或消費屬性。

京張市民對北京2022年冬奧會意義的理解

關于北京2022年冬奧會對個人的意義,受訪者最認同的是“我有機會見證重要的歷史時刻”,其次是“我有更多機會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我有機會展示中國人健康樂觀的形象”“我有機會為中國的大事出一點力”,而“我有機會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有機會獲得一次非常難得的人生經歷”“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為我提供了一個有可能賺錢的機會”等選項的認同度都排到較后。可見,受訪者更在意的是北京冬奧會歷史意義和自己對冬奧會的貢獻,而并非北京冬奧會帶來的個人價值。

關于北京2022年冬奧會對社會公眾的意義,受訪者最認同的是“人們會更加重視健康和運動”,其次是“提高民眾公共道德水平”和“提高中國人了解自己文化歷史的需求”。相對而言,對“促進老百姓更愿意了解其他國家的情況”“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的實惠” “讓中國人更加接受通過競爭求勝的觀念”“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的認同度排在較后。可見,受訪者認為冬奧會更重要的意義是給民眾帶來健康、道德和文化上的改變,而非直接可見的經濟效益。

關于北京2022年冬奧會對國家的意義,受訪者最認同的是“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其次是“促進國際合作”和“促進外國人更加正面地了解中國”,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國家組織發動人民大眾參與國家大事的能力”和“促進各種民間組織的發展”三個選擇的認同度排到較后。可見,受訪者認為北京冬奧會更重要的意義是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而非政府或組織的發展。盡管多數受訪者(84.3%)認為北京冬奧會能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的總體發展,但也有72.8%的受訪者擔憂政府為舉辦冬奧會花太多的錢。因此,74.4%的受訪者認為舉辦北京冬奧會應該重視經濟效益,52.1%的受訪者認為不必興師動眾舉辦冬奧會。可見,受訪者對冬奧會的國家意義呈現出矛盾的心態,一方面認為它能為中國帶來更多國際影響力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又擔憂過操過辦帶來的浪費和損失。

京張市民對體育比賽意義的理解

86.1%的受訪者贊同奧運會“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新格言也是人生的追求,同時76.5%的受訪者也認為現在的奧運會過于強調競賽成績。因而,在體育比賽的意義上,多數受訪者認為“勝負并不重要”(72.4%),“每一次比賽破紀錄都是人類挑戰自身極限的成功”(87.3%),“它體現了人們追求公平的愿望”(86.7%),“讓人們懂得合作才能成功”(86.5%),“比的是實力而非運氣”(77.6%)。

對于體育運動,88.3%的受訪者認為體育能培養遵守紀律的習慣,87.6%認為體育運動可以改善人際關系,83.5%認為健身和娛樂才是體育的目的。

在體育運動對國家的意義方面,84.2%的受訪者認為“集中國力培養尖子人才是我國體育的優勢”,但是也有70.3%認為“通過體育比賽來振奮國威不是長久之計”,69.5%認為“競技體育的基礎是大眾體育,不能由國家包辦”。

從北京冬奧會看京張市民的國家認同

88.6%的受訪者表示“當五星紅旗在北京冬奧場館升起時,我將感到無比自豪”;86.8%的受訪者表示“中國運動員在北京冬奧會上獲得金牌,我會覺得中國人了不起”。而對于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競爭關系時,76.7%的受訪者表示“反感中國人改變國籍代表其他國家參加冬奧會比賽”,70.1%的受訪者表示“中國選手輸給外國選手,將會感到中國還不夠強大”,還有75.1%的受訪者表示“不喜歡中國粉絲迷戀外國明星”。盡管這部分比例低于對中國感到自豪的比例,但也表明民眾存在一定的國家競爭意識。

在國家認同上,88.2%的受訪者表示對于自己是中國人“感覺很好”,86.1%的受訪者表示“過中國傳統節日,更讓我感到自己是中國人”,83.8%的受訪者表示“當別人批評中國人時,會覺得是在批評自己”。可見,民眾對國家和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較高。

在對國家的貢獻上,85.4%的受訪者認為“盡管自己是平民百姓,但也對國家的建設負有責任”,39.1%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對于國家而言有一定的重要性,33.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能為國家做出貢獻。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上,80.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關心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70.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有時會為人類的前途擔憂”,65.3%的受訪者表示“愿意為外國災民捐款”。這表明,民眾普遍具有比較強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也體現出一定的大國擔當意識。

【執筆:王俊秀 張衍】

責編:周素麗/美編:王嘉騏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