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是加強領導班子和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重要保證。正如莊稼不“墩苗”難有好收成一樣,干部的“墩苗”也不可或缺。當前,“墩苗”計劃作為淬煉年輕干部的一種重要實踐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在落地實施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問題,亟需以堅持跟蹤培養、強化培養實踐、加強傳幫帶管理為著力點,科學有效推進年輕干部“墩苗”實踐,更大程度上激勵年輕干部擔當作為。
關鍵詞:年輕干部 “墩苗”人才培養 黨性修養 治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為政之要,唯在得人。年輕干部是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是加強領導班子和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2013年6月28日,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沒有什么壞處,把基礎搞扎實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年輕干部“墩苗”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精耕細作,科學培育。
“墩苗”實踐的內涵及意義
“墩苗”原意是指農業生產中一種巧妙的苗期管理措施,即把苗用力向下“墩一墩”,通過抑制幼苗莖葉徒長,促進根系發育等措施,提高植株后期抗逆、抗倒伏能力,從而更加健壯地生長。正如莊稼不“墩苗”難有好收成一樣,干部的“墩苗”也不可或缺。對于成長中的年輕干部而言,“墩苗”通常指的是選派年輕干部到邊遠地區、艱苦環境中經受摔打歷練,在基層一線感受群眾冷暖、練就過硬本領,在承受壓力、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茁壯成長。
“墩苗”有利于提升年輕干部的黨性修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堅強的黨性,是成為高素質領導干部的首要條件。”年輕干部的成長經歷相對單一,思維活躍但也容易心浮氣躁,其黨性修養和品行心性有較大提升空間。“墩苗”培養計劃可通過扎根基層、貼近群眾、了解國情等一系列實踐,幫助年輕干部練就“火眼金睛”,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耳聰目明”,在紛繁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在基層建功立業。
“墩苗”有利于提高年輕干部的治理能力。進入新發展階段,基層治理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復雜,年輕干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接班人,提高治理能力既是新形勢下的客觀需要,也是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有計劃地推進“墩苗”計劃,為年輕干部提供更多歷練條件,讓年輕干部在一系列重大任務、關鍵崗位上歷練熏陶,在“墩”的過程中邊學邊干揚長補短,可以有效幫助年輕干部積累經驗、增長才干,在基層大熔爐里百煉成鋼。
“墩苗”有利于錘煉年輕干部的過硬作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大多數年輕干部剛走出學校這座“象牙塔”,社會經驗不足,對很多問題認識不到位,不深入社會實踐,容易成長為“三門”干部,面臨外界誘惑和基層艱苦環境,容易患上“官心病”,甚至觸碰干部紅線。科學高效地開展“墩苗”計劃,鼓勵年輕干部到田間地頭多沾沾泥土味,多曬曬“健康黑”,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
“墩苗”實踐中凸顯的現實問題
部分年輕干部對于“墩苗”實踐的認識有待匡正和深化。基層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末梢,不僅要處理來自方方面面的信息和各種復雜的社會治理問題,還面臨著繁重的行政壓力和多元的社會需求。對于年輕干部而言,在基層一線“墩苗”歷練是成長成才的重要路徑。然而,部分年輕干部把“墩苗”當作補齊基層工作經歷的鍍金石,到了基層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秉持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混基層”心態,逃避做事,調研時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不深入一線和群眾交流,不了解基層實際情況,在有限的鍛煉周期內既沒煉就真本領,又浪費了行政資源;部分年輕干部把基層“墩苗”當作個人仕途升遷的跳板,到了基層后心浮氣躁,急于求成,只做能出顯績的工作,追求轟動效應,但由于閱歷不足,群眾工作經驗缺乏,往往適得其反,在長期升遷無望后,囿于基層艱苦的工作環境就開始焦慮不安得過且過,更有甚者產生了“跑官”想法。
部分組織實踐中有關“墩苗”的態度亟待糾偏。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各種新問題、新矛盾、新需求不斷凸顯,而一些地方政府在現有的人員編制無法滿足社會發展要求,再加上層層傳導的壓力型體制下,對于年輕干部的“墩苗”實踐一拖再拖;部分年輕干部下派到基層后不久就又被原單位以人手緊張為由抽調回來,也有部分優秀年輕干部因為自身工作能力出眾導致原單位拒不放人,更有甚者在提拔前被臨時派往基層“虛晃一槍”只為湊夠條件。這一系列“揠苗助長”的方式一方面讓有潛力的年輕干部錯失了在基層學技能、補短板、接地氣的歷練機會,不利于年輕干部的成長和事業發展;另一方面也會挫傷年輕干部在基層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某種程度上助長年輕干部在“墩苗”過程中的浮躁心態,滋生“鍍金”心理和“混基層”現象。
“墩苗”實踐體系有待進一步優化。所謂“墩苗”,不僅在幼苗扎根時要向下墩得扎實,還要在后續田間管理時補好土、施好肥,這樣才能培育出好苗。然而,部分地區對年輕干部“墩苗”培養計劃重視不夠,管理不到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頂層設計不夠完善。部分地區把選派年輕干部下基層當成指標任務,培養措施“掛墻上”,成績總結“在口中”,將年輕干部下派到基層就任其“野蠻生長”,不聞不問,缺乏切實的政策保障和常態化的跟蹤關注。第二,培養方案不夠明確。年輕干部“墩苗”的關鍵在實,要敢于壓擔子、交任務,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有計劃有重點地讓年輕干部在基層艱苦環境中接受鍛煉。但是部分基層地區把下派的年輕干部當成“萬金油”,將年輕干部的大量時間消耗在表格填寫、材料申報、會議發文等“文山會海”中,不但起不到“墩苗”的效果,反而導致培養機制失效。第三,考核管理不夠到位。年輕干部“墩苗”的目的是為了選拔任用,部分地區對于“墩苗”考核的結果運用不夠合理,錯把延長任職時間、增加隱性臺階作為“墩苗”歷練的重點,忽視了年輕干部職業發展的科學規劃,同時也缺乏相應的容錯糾錯機制。
優化“墩苗”實踐的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年輕干部要有足夠本領來接班,加強學習、積累經驗、增長才干,自覺向實踐學習、拜人民為師”。鑒于當下“墩苗”實踐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科學有效推進“墩苗”實踐,更好用活“墩苗”實踐,助力年輕干部成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堅持跟蹤培養,拓寬渠道“選好苗”。選人用人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必須從“選好種”抓起,把準把嚴“種苗”質量這個第一道關口。第一,各地黨委和政府要拓寬選人渠道,針對本地高質量發展急需的緊缺崗位,通過選調、引才等方式將盡可能多的青年人才納入選拔范圍;第二,要注重對內挖潛,比如可面向30歲以下科級干部和大學生村官分梯隊建立優秀年輕干部儲備庫;第三,要嚴格落實動態監察,對于符合條件的年輕干部要及時下派,并在“墩苗”過程中杜絕各種形式的“借調”“抽調”“假派”等行為。同時,要豐富發現優秀年輕干部的方式和手段,在“墩苗”過程中堅持跟蹤培養:一是要把政治標準作為年輕干部培養選拔任用的首要標準,建立年輕干部“墩苗”檔案,通過全方位走訪、全方面觀察、全方向傾聽等方式,跟蹤了解年輕干部的政治品行、工作實績和作風表現,形成對年輕干部的全面客觀評價,及時將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且群眾公認度高的優秀“苗子”選出來;二是要摒棄“一鍋燉”的傳統干部培養模式,綜合考慮年輕干部的年齡、學歷和經驗,并結合干部隊伍建設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因才施策,強化對青年干部的專業訓練,提高“蹲苗”培養計劃效果;三是要立足“人才供需”培好土,在年輕干部下派“墩苗”前開展一系列科學測評,根據干部專業特長和能力大小安排工作,力爭做到“人—崗”匹配,并在“墩苗”過程中及時開展輪崗、輪訓,確保培養到位。
強化培訓實踐,精耕細作“育好苗”。年輕干部“墩苗”培養不能任其“野蠻生長”,必須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精耕細作,抓好年輕干部系統化培養。一方面,要施好“信仰肥”,突出思想理論教育,從源頭上培養對黨忠誠、政治堅定的年輕干部:第一,強化理論武裝,通過開展理論研習班、讀書分享會、基層理論宣講等多種形式活動,引導年輕干部深入學習和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豐富內涵,切實做到學深悟透、入腦入心,滿懷信心地投身基層治理;第二,突出黨性教育,可通過學習強國等線上平臺自學、“墩苗”地紅色基地現場學、革命圣地教育洗禮等多種方式,引導年輕干部傳承紅色基因,提升黨性修養,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防腐拒變的能力;第三,提高專業素養,充分依托高校培訓資源,比如可圍繞科技創新、應急管理、生態保護、數字化能力等當下重要議題,針對年輕干部治理能力中的明顯短板,量身定制開發相應課程,通過案例研討、田野調查等方式,幫助年輕干部豐富專業知識,彌補能力短板,提升治理效能。另一方面,要澆好“土壤水”,強化實踐鍛煉,讓年輕干部在基層一線壯精骨、長才干:一是立足實戰強化鍛煉,有計劃地選派年輕干部到老少邊窮艱苦地區接受歷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面深化改革、鄉村振興等一系列重大實戰任務中提升年輕干部的調查研究、科學決策、應急處突、群眾工作以及改革攻堅等能力;二是優化“墩苗”成長路徑,著力打破年輕干部“墩苗”下派部門化、區域化的固態,在保證遞進式培養的基礎上,打通與國有企業、高等院校等體制內外的干部交流渠道,選拔有潛力的優秀年輕干部在不同單位擔任相關要職,在重要崗位上壓擔淬煉,激發年輕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加強傳幫帶管理,修枝剪葉“護好苗”。年輕干部的成長是在不斷經歷風雨、經受挫折中實現的。所謂“夏剪枝,冬修桿”,在年輕干部“墩苗”期間要及時修剪枝葉,驅蟲防病。一方面,要不斷優化監督考核機制,引導激勵年輕干部在基層干事創業:第一,細化考核評價體系,通過派出單位和“墩苗”單位雙向考核,加大對下派年輕干部的日常監督管理,同時在考核過程中要杜絕“一刀切”現象,以工作實績和人民滿意度為準評判年輕干部“墩苗”成效;第二,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既要鼓勵年輕干部敢闖敢拼,在基層這個大舞臺上放開手腳干事創業,又要寬容失敗,及時糾正年輕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暴露出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最大限度地保護年輕干部的干事激情;第三,探索“優進劣出”動態調整機制,基于常態化考核和日常跟蹤結果,及時把存在“鍍金”心理、懶政怠政行為,甚至觸碰紀律紅線的“病苗”淘汰出庫,切實營造實干導向、擔當作為的“墩苗”環境,保持年輕干部隊伍“一池活水”。另一方面,要堅持嚴管和厚愛“雙管齊下”,在工作和生活中關心關愛年輕干部,完善年輕干部激勵保障制度:一是關注干部心理健康,引入心理疏導機制,年輕干部初到基層,受限于經驗不足,在“墩苗”過程中難免會遭受諸多失敗和委屈,派出單位要探索實施常態化談心談話機制,及時幫助年輕干部緩解、釋放心理壓力,改善情緒困擾;二是落實傳幫帶學機制,選拔經驗豐富的基層老同志作為年輕干部的“墩苗”導師,帶領年輕干部沖在一線,干在前頭,幫助年輕干部更快積累基層工作經驗;三是完善激勵保障政策,通過健全基層津貼增長機制、設立“墩苗”人才專項補助等方式,解決年輕干部的生活難題,同時對在“墩苗”期間敢作為、勇擔當的優秀年輕干部,在職級待遇、提拔任用上采取一定的傾斜政策,讓年輕干部毫無顧慮地投身基層。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墩苗”實踐是培養新時代“好干部”的重要方式,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松好土,施好肥,護好苗,精耕細作,壓擔淬煉,讓年輕干部的“初心之根”在基層一線和人民群眾中汲取養分,讓年輕干部的“奮斗之稈”在經受風雨、苦干實干中茁壯生長,讓年輕干部的“青春之花”在祖國大地上絢爛綻放。
【本文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教授,上海市創新政策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完善干部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AZD0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李林威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 羅 婷/美編:石 玉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Optimizing the
Plan of Selecting Young Officials to Work at the Grassroots
Liu Bangcheng
Abstract: Selec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young officials is not only essential to improving the abilities of the leadership and high-caliber professional officials but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successful advancement of undertaking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Just as it is difficult to have a good harvest without hardening the earth around the seedlings, the working experience at the grassroots is also indispensable for the young officials. Currently, the plan of selecting young officials to work at the grassroots has raised more concern while unveiling some obvious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racking young officials’ progress, strengthening training practice, and enhancing the tutorial system. In this way, the plan can be implemented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and the young officials can shoulder more responsibilities.
Keywords: young officials; selecting young officials to work at the grassroots; talent development; the Party spirit; governance capacity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