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 閻樹群
【摘要】高度重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是中國共產黨的顯著優勢。中國共產黨人信仰馬克思主義,既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特質所決定,又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所作出的偉大創造與取得的根本成就所證明。只有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繼續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篇章,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和真理光輝,從而為更好堅定理論自信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基本特征 優良學風 偉大創造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06.007
中國共產黨是高度重視理論武裝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我們黨的顯著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1]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和強大威力,科學闡明了我們黨推進偉大工程、成就偉大事業的根本原因,為我們全方位、多角度闡釋和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與真理光輝提供了全新視野和寬廣思路,要求我們不僅要從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基本特征和理論品質闡述其科學性和真理性,而且要從原因和結果的關系上、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輝煌實踐中論證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從而為堅定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的理論自信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把“堅持理論創新”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所積累的一條寶貴經驗,指出:“只要我們勇于結合新的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善于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就一定能夠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2]這同樣是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以及理論和實踐的互動關系中揭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為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更好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指明了方向。
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進行艱辛探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3]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內容來說,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不是固守經典作家的個別論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普遍真理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遵守,但經典作家的某些論斷則由于時代和實踐的局限而需要作出新的概括與新的發展。堅持馬克思主義,從總體特征來說,就是要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這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中的思想本質和理論精髓。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場偉大革命,這場偉大思想革命的價值在于其指向社會革命。因此,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稱作“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4]認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實踐性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征,是由馬克思兼具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雙重身份決定的:作為思想家,馬克思以揭示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前提;作為政治家,馬克思以科學理論武裝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為目的。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概括為兩個方面,即階級性和實踐性,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6]在這里,階級性和實踐性統一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實踐,即改變世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魅力,也是其超越以往任何思想體系的巨大社會價值。
在馬克思主義經歷170多年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檢驗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立足新時代總結歷史展望未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征作出更全面的概括,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7]概括起來就是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這就從科學本性、價值立場、社會功能、理論品質等方面全面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從而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把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和實踐價值的認識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更好堅持、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它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它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8]《決議》充分肯定了這一重大理論判斷,并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取得成功,使馬克思主義以嶄新形象展現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9]
堅持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其一,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它正確反映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指明了人類前進的康莊大道。這就是說,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并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性的,這種以科學和真理為根據與支撐的信仰是中國共產黨人百折不撓、勇毅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把偉大建黨精神首要內容概括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揭示的科學真理,堅守馬克思主義指明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對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理解得越深刻,理想信念就樹立得越牢固,在前進征程上就不會為迷霧所惑,也不會因為驚濤駭浪而動搖。因此,要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其中真學真懂是前提,如果不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及其理論真諦,那就不可能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說起話來就會言不由衷、缺乏說服力,遇到挑戰就缺乏底氣和戰斗力。其二,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是相互依存、互為支撐的關系,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0]兩者相結合就產生了共產黨,共產黨領導人民沿著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人民自身解放的道路奮勇前進,把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馬克思主義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1]共產黨的力量,說到底,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力量、人民群眾的物質力量以及黨自身的組織力、凝聚力、引領力和戰斗力。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和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思想在新時代的運用與發展。其三,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實踐性不僅表明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的學問而是行動的哲學,而且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它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形成、豐富和發展并得到檢驗的,為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以及改變自身命運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其四,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發展和開放是同等程度的范疇,其區別在于側重點不同:發展相對于靜止而言,開放相對于封閉而言;但兩者又具有緊密的聯系,一個事物如果處于封閉的狀態,那它必然是靜止的,就沒有生機與活力了;如果處于開放的狀態,處在同外界的交流互鑒中,那就必然會促進事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誕生距今已經170多年了,其之所以還有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它具有時代性和開放性,能夠及時吸收科學發展新成果、總結社會實踐新經驗、作出思想理論新概括,在應對時代課題、適應新的實踐中不斷發展。
總之,馬克思主義基本特征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科學性。正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所以它才能成為人民手中的銳利思想武器,才能在人民謀求解放的斗爭實踐中變為現實,才能隨著時代進步和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思想理論,決定了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要立足科學性、為了人民性、指向實踐性、著眼開放性。
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到中國從落地生根到開花結果的百余年間,時代、國情、實踐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馬克思主義在深刻改變中國、極大影響世界的同時,自身也獲得了長足發展,因而,保持著旺盛的生機與活力。這同中國共產黨用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直接相關,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正如《決議》所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必須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2]這是百年來黨領導人民成就偉業的根本原因。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這是由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早已闡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而盲目的實踐是注定不能成功的。列寧關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的著名論斷,[13]強調的就是理論對實踐的能動反作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充分表明,科學理論的確具有引領實踐走向成功的社會功能。那么,對于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講,為什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發生過失誤甚至犯了嚴重錯誤呢?究其根源,問題不是出在理論本身上,而是出在理論的具體運用上,是我們在一個時期對待科學理論的態度出現了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對待科學的理論必須有科學的態度”。[14]這就是說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我們的實踐就能獲得成功;以錯誤的態度對待科學理論,就會導致實踐的挫折甚至失敗。
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話語體系中,把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稱之為馬克思主義學風。自從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為我們黨確立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強調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一定要以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為中心以來,我們黨在各個時期都把堅持弘揚并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學風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隨著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的不斷創新,學風概念的外延已由最初的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逐步擴大到對待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在內的所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態度,其內涵也在日益豐富。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針對我們黨歷史上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不良學風,強調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才是我們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和實用主義。在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寫進黨章的同時,江澤民同志強調,學習科學理論,“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在黨的十六大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之后,胡錦濤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學習和運用科學理論,要“堅持學習理論和指導實踐相結合”,“堅持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相結合”,“堅持運用理論和發展理論相結合”。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風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在許多場合強調學習理論的重要性,要求全黨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而且就端正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態度作了多方面的闡述,強調“對待科學的理論必須有科學的態度”;“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不能采取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的態度”,“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統學,及時跟進學,深入思考學,聯系實際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回答普遍關注的問題,注重解答學員思想上的疙瘩,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防止空對空、兩張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這些重要論述,把馬克思主義學風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更高水平。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同時,強調黨的理論武裝工作必須“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這就為我們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提供了科學指導,為新時代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指明了方向。
繼續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5]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號召全黨堅持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16]堅持用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黨的優良學風,就必然要求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是更好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威力、體現中國共產黨實踐偉力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17]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進程;不過在黨的早期由于黨在理論上準備不足和缺乏實際經驗,那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全黨而言還處于自發狀態,尚未進入理性的自覺。以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和毛澤東同志發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號召為標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進入自覺狀態并在黨的領導層形成共識,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從中國實際出發,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理解、擺脫共產國際決議的束縛,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的高度自信的充分表達。從此以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成為引領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旗幟。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通俗性的凝練表述,其學理性闡釋和精神實質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1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這一“相結合”體現在兩個方面或兩個階段: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有效指導中國實踐就必須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二是在總結中國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理論,這一理論既是中國的,又是馬克思主義的,我們稱之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前者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后者是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就是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其目的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有效指導中國實踐,作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創造;同時要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創造。“相結合”是體現這一本質和達到這一目標的方法與手段,離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具體實際的結合,中國共產黨人不可能作出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適合中國國情的實踐創造和理論創造,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偉大事業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會有今天這樣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在“相結合”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才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
對于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我們黨都及時從理論上予以概括總結,以便更好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威力和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偉力,激勵全黨全國人民繼續團結奮斗的信心和意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我們黨又開始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但由于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加之國內外復雜因素的影響,我們在實踐中走了一條曲折的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不久,鄧小平同志就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9]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制定為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形成。因此,黨的十三大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角度把黨成立以來作出的實踐創造概括為找到了“兩條道路”,即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的結合,經歷了六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20]我們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實踐創造、開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也在不斷總結經驗進行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創立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黨的十五大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角度把黨成立以來作出的理論創造概括為創立了“兩大理論”,即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21]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探索中繼續總結黨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經驗,先后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七大對改革開放以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的重大成果進行系統總結,把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合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對實踐創造的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科學闡釋。這樣一來,黨的十七大就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含義劃分為兩個方面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2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旗幟,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再次以鐵的事實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說:“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23]黨的十八大和黨的十九大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十八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道路、理論相并列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作出梳理概括,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含義發展為道路、理論、制度三個層面;黨的十九大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還深刻闡述了這四個方面的內在聯系,指出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號召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對黨成立百年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進行概括總結,作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重大理論判斷,[24]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各個時期進行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的非凡勇氣與重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黨百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25]這條正確道路的探索和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黨不照搬外國模式,不把馬克思主義當教條,而是立足本國國情,腳踏中華大地,傳承中華文明,作出偉大創造。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立足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為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作出新的理論貢獻、譜寫新的理論篇章。
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百年來黨的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能、馬克思主義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相互映照,彼此支撐,須臾不可分離。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是從偉大事業的角度說明了馬克思主義行的話,那么,中國共產黨能則從偉大工程的角度證明了馬克思主義行。因此,為了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大地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為了使理論教育更加切實有效,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加強黨的全面建設,以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實際成效進一步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誕生和不斷發展壯大。五四運動后,中國工人階級已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工人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迫切需要科學理論武裝,正是在這一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完全契合了中國人民求解放的需要,于是一批最先覺悟了的知識分子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由此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可見,沒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就沒有中國共產黨的產生。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馬克思主義指明的人類理想社會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以馬克思主義堅定信仰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以及馬克思“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斗”,“不畏艱難險阻、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戰斗”[26]的崇高精神作為動力,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為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形成了一系列彪炳史冊、光耀千秋的偉大精神。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引、馬克思偉大精神和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激勵下,中國共產黨克服重重困難,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由領導人民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為長期執政的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一系列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從指導思想的角度看,就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從初心使命的角度看,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7]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歷經革命、建設、改革三個歷史時期實現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兩次偉大飛躍的基礎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迎來了強起來的新的飛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8]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決議》重申了這一基本觀點,并從時間和空間的統一中全面概括了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進一步凸顯了新時代在黨史和中華民族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義,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就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的進一步結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和黨的建設實際的結合中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決議》在闡述黨的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時指出:“黨的百年奮斗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29]中國共產黨是高度重視自身建設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把黨的建設比喻為“偉大的工程”并論述了它與中國革命偉大事業的關系問題,指出,“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迫切地需要建設這樣一個黨,建設這樣一個黨的主觀客觀條件也已經大體具備,這件偉大的工程也正在進行之中”。[30]從此之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開創和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動員力空前提高,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證。黨的建設的總體布局也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由當初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三位一體”,到黨的十七大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五位一體”,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黨的建設新的總體布局:“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31]這標志著我們黨對自身建設的重要性和科學性的認識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32]“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33]等等。這些新的重大理論判斷,都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工程、建設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科學行動指南和強大思想武器。
注釋
[1][3][8][15][27][32][3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12~13、14、12、3、11、19頁。
[2][9][12][16][25][29]《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7、63~64、66、72~73、68、64頁。
[4][5][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140、9頁。
[6]《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頁。
[7][28]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9、13~14頁。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4頁。
[13]《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3頁。
[1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5頁。
[17]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頁。
[18]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頁。
[19]《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頁。
[20]《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頁。
[21]《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頁。
[22][23]《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9、9頁。
[24]《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第13、18、26頁。
[26]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3、4、5頁。
[30]《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2頁。
[3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2頁。
責 編/肖晗題
閻樹群,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中國共產黨理論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要著作有《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與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學風思想研究》等。
A Multidimensional Examination of Marxist Scientific Truth
Yan Shuqun
Abstract: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arming the whole Party with Marxist theory is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of the CPC. The belief of Chinese Communists in Marxism is not only determined by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t theory, but also proved by the great creation and fundamental achievements of the CPC in revolution, development, reform and the new era. Only when we fully grasp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treat Marxist theory scientifically, continue to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new great project of Party building, can we show the theoretical charm and truth brilliance of Marxism from multiple angles and aspects, so as to lay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better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Keywords: Marxism, basic characteristics, good style of study, great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