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和能源是支撐國民經濟健康有序運行最為基礎的生產生活資料。糧食能源安全是國之大者,確保糧食能源安全是重大戰略性根本性問題。我們要牢牢守住糧食能源安全底線,夯實農業與油氣穩產保產基礎,全面提升供給保障能力,堅定實施節約優先戰略,將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迎戰世紀疫情和極端天氣,糧食能源保供穩價交出合格答卷
糧食和能源都是重要初級產品,供應容易受到疫情和極端天氣的沖擊。近三年來,世紀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紊亂,流動性寬裕助長國際糧食和能源價格出現大幅上漲,部分商品價格一度脫離供求基本面。在全球范圍出現能源供給短缺的背景下,我國壓實各部門各地方和企業保供穩價責任,確保人民群眾安全溫暖過冬,彰顯了我國制度優勢和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優勢。去冬今春,針對造成煤炭和電力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的核心因素,政府有關部門因類施治、對癥下藥,準確把握調控的時點和力度,綜合采取供需雙向調節、加強市場監管和做好預期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從保供穩價的政策效果看,當前煤炭日產量穩定在1200萬噸以上,國內煤炭價格大幅回落,我國煤炭保供穩價也為平抑國際煤炭等能源價格作出了貢獻,我國已成為全球物價的重要“穩定器”。我國煤炭等基礎能源保供穩價,實現了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在堅持煤炭價格由市場形成的基礎上,明確了價格合理區間并強化區間調控,引導煤炭價格(即秦皇島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長期交易含稅價)在每噸570-770元的合理區間運行,在合理區間內煤、電價格可以有效傳導。
世紀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糧食等農副產品的生產、運輸、供應、消費碰到一系列棘手難題,有的國家和地區遭遇到數十年罕見的糧食危機和食品供應短缺,導致其國內出現嚴重的高通脹。與國外形成鮮明對比,我國多措并舉穩產保產,抵御干旱洪澇不利天氣影響,確保主要糧食連年豐產豐收,年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4公斤,我們已經連續四年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400公斤“安全線”,糧食安全問題完全能保障,我們能端穩自己的飯碗。國內糧食生產的穩定為糧食市場價格的穩定創造了基礎條件,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穩”則“百價穩”,2021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0.9%,取得了低通脹運行的成效,成為全球穩物價的樣板。
百年大變局加速演變,對于糧食能源安全風險不能麻痹大意
從全球重要初級產品的供求格局來看,分布并不均衡,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等基礎能源的供給相對集中,需要通過全球大宗商品貿易網絡進行交易和結算,并經由跨洲際遠洋運輸或管道運輸進行保障,因此容易因主要油氣主產國和港口要塞發生地緣政治沖突而產生供應中斷風險。今年2月底以來,地緣政治事件導致緊張局勢,因該事件涉及全球油氣主產國,擔憂該國油氣斷供的恐慌情緒在全球擴散,國際原油價格一度飆升超過130美元/桶,我國在供應保障和穩定價格方面的輸入性壓力進一步增大。從需求來看,我國仍處在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仍然需要相當數量和規模的能源初級產品支撐工業發展和經濟社會平穩運行,我國部分能源的消費量占國際貿易量的比重相對較大,且海外供給來源相對比較單一,客觀來講,在穩定安全供應方面存在一定壓力和風險,確保能源安全風險絕不能麻痹大意。
糧食安全保障方面,要做足常態化應對極端天氣或突發事件沖擊的準備。近年來,我國農副產品“集中生產、全國銷售”的大流通模式已經發展成為常態。比如蔬菜,產量排前12的省份,合計超過全國的74%,僅山東和河南兩省就占了全國的20%。產區和銷區相對分散,導致運輸半徑有所擴大,不但提高了流通成本,客觀上還使得放大價格信號的環節增多,容易導致價格波動加大。特別是遇到極端天氣、自然災害等情況,供求總體平衡可能被打破,短期內的結構性區域性失衡問題就會階段性顯露出來。此外,近年來,國際能源價格向糧農產品的成本傳導壓力也有所增大,能源漲價在不同程度上推高農資成本和運輸成本,從而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這個問題在國外更加明顯,由于地緣政治事件持續發酵,涉及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國和歐洲主要能源產地,歐洲天然氣面臨著斷供的可能,導致天然氣價格持續高漲,部分化肥廠不得不停產或者減產,從而引發化肥價格持續大幅上漲。我國已經從產供儲銷等多個環節穩定化肥等農資供應以緩解國外價格上漲對國內相關行業的輸入性壓力。
總之,歷經世紀疫情的沖擊,全球主要初級產品相關的產業鏈供應鏈在重塑的過程之中,加之國際流動性仍處于相對寬裕的階段,比較容易出現國際糧食和能源價格波動率明顯加大的情況,一些“兩頭在外”的行業企業容易受到供給不足和價格異常波動等的外部沖擊。為此,中央明確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要密切防范部分糧食能源等初級產品出現供給缺口進而演變成“灰犀牛”事件,進而可能對經濟社會運行產生的不利影響。
全面強化供應保障能力和實施全面節約戰略
從容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必須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和能源基本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著重強調“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應,繼續做好能源、重要原材料保供穩價工作,保障民生和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用電”,并將相關工作細分到部門和地方,強化了確保安全的主體責任。對于初級產品供應保障而言,要開源與節流“兩手抓”且“兩手”都要硬。
首先是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全面節約戰略的“全面”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在供需雙側的全鏈條和全流程落實節約,促進優質合規產能加速釋放,抑制不合理的原材料需求和工農業浪費,尤其是打通資源循環利用的堵點和卡點,加快構建廢棄物(如再生原料等)循環利用體系,更好強化供給和需求雙向調節。二是全面強化各類主體的節約意識、節能行動。在生產領域,要增強糧食和能源生產企業主動節約、集約、循環利用資源的責任意識,多舉措減少糧食機收損失,提高農機作業質量確保增產增收。在消費領域,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節約糧食能源,厲行勤儉節水節電,反對餐飲鋪張浪費。
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能源供需仍將處于緊平衡態勢,確保糧食能源安全供應將是一場持久戰。為此,要以增強自身生產保障能力的最大確定性有效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要把糧食能源的“飯碗”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重點強化糧食能源及原材料等安全穩定供應工作。關鍵是要苦練內功,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加快油氣、礦產等資源勘探開發,完善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制度,保障初級產品供給,這是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布置的重要任務。同時,要打擊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等市場不正當競爭行為,努力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
從能源安全保障來看,近日發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指出我國已經進入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新階段,體現為“四期”疊加,即能源安全保障進入關鍵攻堅期,能源低碳轉型進入重要窗口期,現代能源產業進入創新升級期,能源普遍服務進入鞏固提升期。為此,要增強能源供應鏈穩定性和安全性、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優化能源發展布局、提升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等等。從風險防范的角度看,要從生產、供應、儲備、銷售、加工全鏈條增強防范市場異常波動風險的能力,兜牢確保基礎能源安全供應的底線。尤其是增強能源關鍵品類物資儲備和調節能力,優化產能協同保障和區域布局,與實物儲備形成銜接有序、梯次支撐的保障合力。
從糧食安全保障來看,要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要是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明確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2022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億畝,累計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億畝。在此基礎上,要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確保產銷平衡區糧食基本自給,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升糧食單產和品質,努力確保實現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目標。同時,要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推動建立統一的農產品供需信息發布制度,分類分品種加強調控和應急保障。最為關鍵的是,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2022年要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政策,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健全種糧收益保障長效機制。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