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宇宙技術的開發與運用體現了人類對生命價值的長期、終極追求,元宇宙社會將進一步改變人類個體的生命屬性。隨著“奇點”來臨,人類的精神生活吸引力、重要性將超越物質生活。在元宇宙社會,個體可能會成為“永生意義上的人”。元宇宙記錄生命全過程,實現個體生命的重啟與重來、互動與互換、繼承與疊加、編輯與定制等操作,實現數據與算法層面上人的“永生”。元宇宙將意識作為一種物質存在形態,實現了馬克思“物質第一性”觀點,其可對所有生命(意識)數據進行“萬腦互聯”,構建“全球性大腦”。需要注意的是,元宇宙應掌握在國家公共權力手中,防止個體被誤導、公益被侵蝕、人類被異化。
【關鍵詞】元宇宙 全球性大腦 數字永生 全球性大腦 國家公共權力
【中圖分類號】G30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元宇宙成為科學技術領域和投資產業領域的熱點話題,元宇宙整合了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全息映射、柔性穿戴、區塊鏈、計算視覺等技術,制造豐富、逼真的虛擬平行世界。使人們極視聽之娛、享靈境之妙,讓個體在有限生命周期內,獲得更多的主觀生命體驗,延展了生命的實踐價值。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潮流,元宇宙技術的涌現,不是心血來潮的科技突變,而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價值追求。元宇宙技術是一個歷史性“相變”點,個體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關系,出現了一種質變。
元宇宙:一種人類對“不朽”和“永生”的精神追求
“元宇宙”究竟是什么?目前,并沒有一個元宇宙的統一定義。有學者認為,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基于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以及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通過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編輯。①
馬克思認為,生命周期是事物的普遍發展規律,一切存在可能都會消亡②。社會、國家、個體也都是歷史的概念,也都會消亡。在自然科學界,生命周期也是最為普遍的跨系統現象之一(細胞、生態、地球、宇宙等)。作為生命體,個體、組織、社會在主觀上都具有追求“不朽”“永生”的內在渴望與強烈動機。技術,就成為解決、緩解、遲滯生命周期規律這一強大、外在的、客觀約束的核心手段,并隨著新技術的發展不斷迭代個體屬性與社會形態③。因此,元宇宙技術不是高深玄幻的科技突變,而是人類社會在追求“不朽”“永生”方面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文化需求。生命周期具有普遍約束力,為了提升生命體驗、生命價值,人類社會長期地進行了很多社會實踐,這些都可視為元宇宙的初級形態。
自古以來,人類就在追求“不朽”與“永生”④。人們希望對空間維度的占有不斷擴大,能夠在時間維度上盡量長久。為延長生命周期、豐富生命體驗,人類社會進行了長期的實踐。例如,著書立說,古代文人都喜歡將自己的學說、觀點刊印出來,饋贈親朋、好友、同僚,其核心訴求之一,就是要流傳于后世,力求實現時間上的不朽;煉丹修仙,為實現不老,一些古代帝王煉制服用丹藥,或者修道修仙,實現長期永存;墓志銘,鐫刻墓主人生平事跡、歷史貢獻、家庭成員等信息,也是一種在時間上追求不朽的主觀意愿與努力;收藏文物,古代、現代都有很多收藏愛好者,就是要享受文物帶來的穿越時間、對話古人、意義疊加、歷久彌新的鑒賞與把玩體驗;照片與視頻,拍照留念,動態攝影技術,其實就是要留下永恒瞬間;梳妝打扮、醫美技術,也體現了人們想通過最好的妝容整理,留住青春、保留最好狀態;影視作品,能夠給觀眾帶來較大的沉浸感、代入感,觀眾除了自己的人生,還嵌入了角色的人生;民族與國家敘事,通過記載國家大事,傳之后世,增強民族自豪感,這一點在文化傳承連貫的中國歷史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二十四史》《史記》《資治通鑒》等皆是例證。綜上不難看出,人類發展道路上對于延長生命周期、豐富生命體驗的探索是持之以恒的。實踐是體現生命價值的根本手段⑤。在元宇宙時代,通過虛實相生,個體能在有限的生命時間內進行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現生命價值主觀體驗最大化。由此,人們對時間、空間的占有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深度。
從“生物意義上的人”到“算法意義上的人”:個體生命存在屬性的社會變遷歷程
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⑥。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社會關系體現在不同方面,也在不斷更新、迭代、疊加個體的存在屬性。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是:物質逐漸從匱乏走向豐裕,個體生命的閑暇越來越多,能夠用來實踐生命形式、體驗生命意義的時間條件越來越寬裕,這也為元宇宙的涌現、進化、成熟、集大成應用奠定了社會發展基礎。
傳統社會:生物意義上的人。傳統社會包括采集漁獵社會、農耕社會等發展形態,驅動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能量來源于生物能。農業社會也存在少量自然能(水能、風能等)使用,但是人類對大自然的利用、改造的能力與程度顯然是不夠的。主要的能源形式仍然是人力、畜力等。基于傳統的社會形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生態關系,類似“食物鏈”剝削關系⑦。“生物意義上的人”,因為物質條件的貧乏,其生活是清苦而單調的,釋放生物能(種地、徒步、勞作)占據了生命歷程的主要部分。“生物意義上的人”一生的主要時間是生存型勞動,而非閑暇型活動。因此,個體的生命意義,是為社會生產糧食(賦稅)、提供勞動(徭役)、人口再生產。
工業社會:職業意義上的人。工業社會與傳統社會的核心區別,是驅動社會運轉的主要能量從生物能轉變為人造能。在工業社會,各種機器代替了生物能。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效率獲得重大飛躍。在相同壽命長度之下,個體能夠做更多的事情,個體生命也獲得了極大的效率提升與價值彰顯。效率的提升,使得個體從農業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能夠在有限的生命中進行更多的勞動實踐,進而提高生命意義與價值。傳統社會,個體主要是被土地定義,因此生命的意義具有單調性。在工業社會,個體的屬性,被其所從事的職業決定,職業是可以選擇的,很多人一生從事了多種職業。可見,工業社會一方面通過效率的提升使得個體脫離土地,另一方面通過就業吸引個體進入工業生產系統,顯著提升了個體生命意義的豐富性、多元性。
信息社會:場域意義上的人。20世紀90年代,人類進入信息社會,這同時也是對之前工業社會的繼承與疊加。無論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都是要求物理在場的⑧。人與人、企業與企業的交流互動,都必須有人或實物到場才能敲定。但到了信息社會,人類可以進行物理上“不在場”的社會實踐活動。理論上,信息傳遞的速度是光速,遠大于任何物理存在的交通工具。個體的不在場,進一步解放了生命周期,可以實現更多、更便捷的勞動實踐。我們使用“場域”這一概念統攝融合了物理在場、物理不在場的諸多情況及其混合態。具有某種關系的諸多要素就可以構成“場域”,無論這種關系是在場、還是不在場。根據網絡社會概念(卡斯特爾,1996),社會形態是物理社會、信息社會的分野與共存。個體在物理社會中進行基本生存,但是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網絡社會中。因此,信息社會的開天辟地的重大意義,是首次完成人類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分離。
數字社會:數據意義上的人。信息社會時代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主要是不可移動物,雖然跟工業社會時代相比,效率已經大幅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諸多生產、生活、業態的不便捷。因為大部分的上網活動都需要在PC端(辦公室、網吧、機房等)操作,活動場所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因此,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2009年,我國正式進入3G時代,開始出現智能手機和App業態(游戲、微博、視頻等),隨后我國進入4G、5G快速發展時期,智能手機的內存、CPU、屏幕清晰度、網速、App豐富度、使用場景等均獲得了重大躍升,已經成為個體的生活必需品。同時,無線傳輸技術(如WIFI、RFID設備)實現了物理存在與無線信號之間的高速連通,在操作層面初步實現了“萬物互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個體、企業、組織、政府都開啟了數字化進程,很多學者認為我國已經進入了“數字社會”時代。在數據社會,個體的存在屬性是被動的數據提供單元,喪失了主體性,產生了“數據鴻溝”“數據排斥”問題,這些將通過算法進化予以解決。
智能社會:算法意義上的人。數字社會的顯著特征是,個體的數字化深入發展,成為數字意義上的社會存在。隨著智慧城市(2012至今)、城市大腦(2016至今)兩階段“數字社會”建設推進,全社會的數字化程度必將發展到更高階段。在全社會實現高度數據化之后,我們就邁入了智能社會階段。智能社會的一個突出特征是人、機、物的高度耦合,或者說,機器人成為普通、常見的社會成員。屆時,人與人關系、人與物關系、機與物關系都將成為主要的智能社會的社會關系范疇。人的本質性存在,就是“算法的實踐者”。這種實踐,超過了數字社會階段單純“提供數據”的屬性,而是一種全面的算法實踐。一是個體進行數據上報和下載。個體向智能算法系統提交數據,同時可以下載、加載相關的數據狀態、指令集合;二是個體進行算法的實驗與修正。個體是算法的服務對象,同時也是算法檢驗、進化、改進的主體性力量;三是個體與機器深入融合。在智能社會中,個體、機器人都是社會成員,同時會產生很多人與機混合的社會成員狀態。人與機器的關系,可能是伴侶、伙伴、主仆、混合等諸多類型。
元宇宙社會中個體的“數字永生”
在真實“物理社會”之外,信息社會中首次開辟出“虛擬社會”。人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在兩個世界進行分化、分野、分工。在智能社會時代,元宇宙將在真實社會基礎之上,創造出巨大、豐富的虛擬社會。我們將“真實+虛擬”充分應用的社會形態稱為“元宇宙”社會,屆時人類個體將實現“數字永生”。
人類個體生活“奇點”的來臨。個體的物質生活,主要在物理社會場域進行,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逐漸在虛擬社會場域進行。經過數字社會、智能社會兩個階段的深入發展,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將會是高度平行的關系。一個總的趨勢是:精神生活越來越占據個體生命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和比重,物質生活越來越成為支撐個體生命存續的必要性條件。生活的模式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人們越來越離不開智能手機,即每“五分鐘就要低頭”。精神世界活動逐漸增多,成為全球性趨勢,人類社會終將達到這個“奇點”。隨著元宇宙社會到來,物質生活的吸引力、重要性或將被精神生活超越。
個體元宇宙生命的全過程記錄。按照不同的劇本設計,在元宇宙空間,個體選擇不同的角色,其在元宇宙社會的行為都會被全過程記錄下來,構成完整的生命周期數據。元宇宙在個體有限的生命持續時間之內,提供了多種生命周期體驗,存儲為生命周期數據。從人工智能算法的角度,這種數據包括時間(T)、策略(A)、狀態結果(S)等核心變量,還包括劇本、角色等核心要素。基于元宇宙身份識別碼技術研發,元宇宙的生命記錄,可以同真實個體的生命周期數據進行有效鏈接。基于“腦機接口”技術研發,真實個體的生命周期數據也可以有效存儲。二者具有相同的數據表現形態,因此真實生命周期與元宇宙生命之間無本質區別,而這是元宇宙中個體生命的常態。基于完備的動態生命周期數據,人工智能算法將海量獲得、充分使用微觀行為大數據。
個體元宇宙生命的重啟與重來。在真實物理世界,時間不可逆,人們總有各種遺憾,如嘆息“假如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做得更好”。而元宇宙則通過智能、全息、交互技術,解決生命的自我掌控問題。我們所選擇的角色生命是自主的,游戲進度也是可控的。從這個意義上,生命歷程的自主控制與調整(快進、快退、重置等操作)完全具有可行性。這是“元宇宙”社會相比較于真實物理社會的重大優勢。在生命的起始點,個體每選擇一個生命角色,就可以類比于一次重生,即選擇某種特定的生命軌跡。在生命周期內的關鍵點,個體在重大選擇方面也可以重新選擇。這是一個“平行仿真模擬”概念,個體能學習到最優策略,并形成有效知識。由于元宇宙玩家多是真實個體,這種知識也能投射、反饋、指導真實物理社會的個體行為。
個體元宇宙生命的互動與互換。盡管元宇宙玩家可以是機器人,但與真實玩家互動無疑更加有趣。因為機器人總是不能完全達到人類行為的復雜性、非線性、智能化程度。在元宇宙社會,玩家之間可以產生大量的互動過程,這解決了當前社會個體原子化問題,促使個體放下手機,進行有效互動。因此,元宇宙促進了社會交往融合與共同知識乃至公共領域的形成。元宇宙個體社會關系有兩方面意義:一是元宇宙個體生命互動,包括組團隊、完成任務、建立社交紐帶等新的交往形態;二是元宇宙個體生命互換,兩個玩家A與B之間進行元宇宙生命互換,至少涉及四個生命單元,即A與B各自的真實生命、元宇宙生命。如果A與B存在多個元宇宙生命,那么關系將更加復雜。真實物理世界,人們之間交流往往是泛泛之交,元宇宙大幅度提高了生命個體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個體元宇宙生命的繼承與疊加。馬克思說,“意識也是物質的一種”⑨,這種觀點的正確性,在元宇宙時代大概率會被徹底證明,即人的意識作為一種可存儲、可調用、可修改的數據性存在形態,將廣泛用于元宇宙社會的實踐。數字社會、智能社會時代開啟了“萬物互聯”時代,人類將物質進行了大規模的聯系。在元宇宙時代,“萬腦互聯”模式將開啟,從而將個體生命“意識”進行大規模的數據存儲,并進行算法處理與聯系。不論真實的個體是否已經死亡,他在意識層面的生命周期數據都將永遠存在于元宇宙社會空間之中。在這個意義上,元宇宙實現了個體生命的“不朽”與“永生”。在傳統社會,人們常說后輩要繼承前輩“遺志”,這種繼承具有間接性,會出現信息損耗。但在元宇宙,個體可以近似“無損”地了解前人“意識”(繼承),并內化在自身主觀“意志”之中(疊加)。
個體元宇宙生命的編輯與定制。在小說和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期望逆天改命、勝天半子的人物形象,盡管這種愿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我夸大的想法,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個體存在對生命的編輯、定制、改造等需求。這種需求在真實物理社會很難滿足,但元宇宙則有可能為其實現提供多種可能性,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個體的生命價值。由于生命可以被存儲為數據形態,并通過“腦機接口”技術進行下載、上傳、計算、交互,所以元宇宙生命也可以被修改、編輯、定制。類似記憶敲除技術,元宇宙生命也可以刪除某些特定時間的序列數據。類似記憶錯亂現象,元宇宙生命數據可以在某些時段被嫁接、調換。類似私人訂制理念,個體可以定制自己的元宇宙生命。這種定制可以是基于真實物理社會的愿望,也可以用算法生成。編輯之后的元宇宙生命數據,通過“腦機接口”設備,再次輸入到個體大腦意識,完成對生命個體的狀態更新。
“元宇宙”生命永存與社會全局最優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個體的生命屬性不斷延展、生命價值不斷擴大的偉大歷史進程。從真實物理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數字社會、智能社會,每一次社會形態更新,都給個體生命帶來了新的內涵。最終,元宇宙社會終結了物質與意識之爭,堅定支持了馬克思主義“物質第一性”思想⑩。在元宇宙社會,因為生命可以數據化,個體生命也就能夠永遠存在。生命的本質特征是能動性的意識,意識也成為了一種物質形態,人類將成為“永生意義上的人”。在元宇宙社會,個體的生命數據可以被全過程記錄、重啟與重來、互動與互換、繼承與疊加、編輯與定制,因此具備永續存在的能力與條件。人們可以按照自身需要讀取、理解特定的生命過程。例如,后代的人們,如果想與當代學者們溝通,就可以直接讀取大腦意識層數據(生命歷程),進行沉浸式理解。總趨勢是,從書本、圖片、視頻,到全息生命數據(意識),個體對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
元宇宙體現對生命價值的長期、終極追求。著書立說、墓志銘、收藏文物、照片與視頻、梳妝打扮、影視作品、國家敘事等,都是早期實踐形式。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個體的屬性:傳統社會是“生物意義上的人”,工業社會是“職業意義上的人”,信息社會是“場域意義上的人”,數字社會是“數據意義上的人”,智能社會是“算法意義上的人”。“元宇宙”社會,將進一步改變人類個體的生命屬性。隨著“奇點”來臨,精神生活吸引力、重要性將超越物質生活。在元宇宙社會,個體可能會成為永生意義上的人。元宇宙記錄生命全過程,實現個體生命的重啟與重來、互動與互換、繼承與疊加、編輯與定制等操作,實現數據與算法層面人的“永生”。元宇宙將意識作為一種物質存在形態,實現了馬克思“物質第一性”觀點。元宇宙可對所有生命(意識)數據進行“萬腦互聯”,構建“全球性大腦”。
在國家與社會層面,由于生命(意識)不滅,人類可以將歷史與當前的所有生命周期(意識)數據進行“萬腦互聯”,即構建一種“全球性大腦”。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訓練、優化,能夠找到個體、社會、國家等諸多層面的最優解,促進全社會共同知識的形成。經過安全性、合法性、有效性驗證的共同知識,將可以反過來作用于全社會所有、有效存在的大腦單元,促進系統性治理與社會全局優化。有三點值得特別注意:第一,這種有效的共同知識不是靜態的、死板的,而是動態更新的,需要不斷的個體實踐才能夠予以完成。個體在真實物理社會、“元宇宙”空間、疊加狀態空間所有的實踐活動都應被視為有效計算共同知識的數據來源;第二,應保障個體對其生命數據的自主性、掌控權。個體應對其生命數據(真實物理社會、元宇宙空間)享有充分的自由度、知情權、終止權,有拒絕元宇宙生命數據被窺探、修改、使用的一整套權利;第三,元宇宙時代這種“萬腦互聯”的大系統應該掌握在國家公共權力手中,并制定綿密的公共政策網絡。防止被資本集團操控,造成個體被誤導、公益被侵蝕、人類被異化。
(作者為中南大學教授、社會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技術應用背景下數字社會特征研究"(項目編號: 19ZDA143)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解碼元宇宙——沈陽:全世界都在談元宇宙,它到底有多重要?》,新華網,2021年11月9日。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頁。
③丁大尉、胡志強:《新一代互聯網的演化機制與社會問題研究》,《科學學研究》,2020年第1期。
④余乃忠:《人工智能時代人的對象世界與意義世界》,《學術界》,2019年第3期。
⑤羅建文:《論勞動過程中的勞動者主體性及其激活》,《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
⑥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頁。
⑦劉思遠:《踐行〈資本論〉中的供求觀點與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
⑧鄭智航:《網絡社會法律治理與技術治理的二元共治》,《中國法學》,2018年第2期。
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頁。
⑩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0頁。
責編/谷漩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