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暢通社會性流動實現共同富裕

【摘要】暢通社會性流動需要抓住經濟發展和改善收入分配兩個先后環節,防止陷入貧富兩極分化和社會階層固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和優化資源配置,動員社會生產要素參與生產活動,挖掘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促進經濟較快增長是暢通社會性流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保障。以完善稅制為重點,改革和完善所得、財產和收入調節,改善收入分配是逐步暢通社會性流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直接手段。充分發揮中國公有制經濟的獨特優勢,提高教育質量和技術信息擴散,是暢通社會性流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

【關鍵詞】社會性流動 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實現共同富裕需要促進各種要素流動,優化資源配置,保持經濟較快發展,防止收入兩極分化和社會階層固化。通過稅制改革和完善,充分發揮中國公有制經濟獨特優勢,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一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特征的目標。

暢通社會性流動是防止社會階層固化和促進社會和諧安定的內在要求

暢通社會性流動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傳統社會中社會階級、階層體系處于封閉式或半封閉式狀態,社會流動少,子承父業,以致出現代際流動靜止。隋唐以來一些平民接受傳統教育,定期參加科舉考試是他們向上流動的最重要途徑。一個社會能夠創造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是社會充滿活力的象征和進步表現。社會階層流動可以減少不同階層之間的沖突,防止社會階層固化,對于社會可以起到安全閥作用。中國在完成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提出暢通向上流動通道,對促進共同富裕的部署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性流動包括個人一生流動和代際流動。個人一生流動是個人在職業和地位方面的水平或垂直流動,包括勞動力在城鄉、地區和行業之間的橫向流動與在收入分組、社會身份等方面的縱向流動。代際流動是兩代人之間的職業和社會地位流動,它改變著社會乃至家庭職業結構,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推動著經濟結構、職業結構快速變化,代際流動成為普遍和必然現象。由于受到個人條件和環境因素影響,代際之間向上流動的機會在人與人之間并不均等。

除了自然原因、人口原因以外,社會經濟原因是引起社會性流動的最根本原因。經濟發展引發社會的結構性流動,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引起了人口在時空、職業之間的持續流動。改革開放特別是城市化進程進入加速發展時期以來,伴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社會性流動出現巨大變革,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從事非農產業工作,人口從農業向非農業轉移,地區從農村向城市轉移,人口橫向流動特征明顯。這一勞動力轉移過程開始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推動開啟大規模的社會性流動。

隨著整體教育水平提升,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科技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不斷加強,經濟結構持續發生變革,就業結構發生變化,就業機會增加,人口社會性流動加強。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背景下,由技術創新帶來的科技進步將推動經濟產生重大變革并推動經濟高速增長,加速社會性流動。總體上看,社會性流動的基本根源是生產力發展和與之相伴的經濟增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同時也表現為社會性流動從封閉向開放加速暢通的過程。

保持經濟較快增長是暢通社會性流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性流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展開。勞動力從農業轉到非農業,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才有機會躍升到管理階層。之所以出現空前的社會性流動,最重要的原因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較長時期的高速經濟增長水平,配合勞動力轉移等系列社會改革配套政策,最終促進了良好的社會性流動。將潛在經濟增長轉化為現實經濟增長并保持較快增長速度,這是暢通社會性流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為此,圍繞上述變化需要突出以下工作:

將經濟增長維持在合理增長區間內,因為經濟發展是暢通社會性流動的物質基礎。根據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其中包括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需要充分挖掘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把增長潛力轉化為實際增長率。將經濟增長速度維持在合理增長范圍內,向社會釋放就業機會,對于低收入群體向中等收入群體流動具有基礎性作用。①為此,需要進一步推動和深化市場改革,發揮市場對微觀經濟和社會資源的配置作用。世界銀行研究專家對40個國家數據的研究表明,其他條件既定時,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有利國內政策每年能夠促進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在同等條件下,實施較好的市場化取向的國內政策比實施較差的國內政策的國家每年經濟增長率出現3.5個百分點的差別。②在人口老齡化來臨和人口紅利消失,出口、投資和消費穩定增長面臨挑戰的情況下,中國應該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利用作為巨大經濟體的現實和潛在優勢,充分挖掘和依靠國內循環,更加關注供給側改革和需求拉動因素,通過雙循環發展戰略促進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發展體系。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實現共同富裕之源。形成人人參與發展人盡其才的發展局面,需要以擴大就業為主要形式,提高社會各類群體的經濟活動參與率。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由經濟增長變化帶來的就業機會變化,可能使一些產業部門吸收就業能力下降而導致勞動力流動速度放慢,這需要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勞動報酬和城鄉居民收入。這些群體收入的增加將擴大消費需求,進而通過乘數效應從需求側拉動經濟增長。

消除各類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障礙,需要拓寬勞動力的社會上升通道,促進各種勞動、人才橫向和縱向流動。一方面要加快以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的戶籍制度改革,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在勞動力要素流動方面需要提供更加便捷的流動環境,降低勞動力流動成本,提高勞動力要素配置效率,優化勞動力要素。另一方面要通過出臺個性化城市落戶政策的戶籍改革,引導勞動力在不同區域之間自由有序流動,讓不同戶籍人口享受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務。

暢通社會性流動和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協同配合

暢通社會性流動的物質條件是保持經濟增長處于較快的增長水平,以市場導向配置勞動力資源,勞動力通過就業獲得相應的勞動收入,這是初次分配過程決定的勞動總體收入。市場初次分配需要關注經濟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增長。同時鼓勵通過市場創新和競爭,激發勞動力等各類生產要素實現高效配置,提高整體經濟運行效率,從而創造更多的財富,使勞動力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

在市場對收入進行初次分配之后,需要做好政府二次分配,這是暢通社會性流動的重要路徑。中國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在市場化取向前提下,需要通過改革稅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縮小收入差距,保持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增長同步。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近年來有所下降,需要繼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力求GDP增長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同步,提高居民收入份額和勞動報酬份額。改善收入分配既是不斷促進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把居民日益提高的收入轉化為有效消費需求的關鍵。

改革和完善稅制,將收入公平作為暢通社會性流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保障,這是發揮第二次分配作用的過程。國際上通常把0.4的基尼系數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當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基尼系數下降趨勢趨于平緩,基尼系數仍然高于國際警戒線水平。中外經濟發展事實表明,收入在初次分配的作用有限,難以將基尼系數降到0.4以下。發達經濟體收入經過初次分配以后基尼系數大多超過0.4甚至0.5,它們通過完善的稅收體系和轉移支付實現再分配,將基尼系數成功地控制在0.4以下。由于中國個人所得稅占比有限,靠調節該稅種在短期內難以降低基尼系數,而應該著手其他稅種改革。

完善稅制對于改善財富分配不均具有重要作用。法國經濟學家托瑪斯·皮凱蒂使用發達國家數百年歷史數據分析提出,資本回報率長期看高于經濟增長率,即在國民收入中資本占有優勢。這對中國進行資產和所得稅制改革具有啟示意義。對房地產等資產直接進行稅收是健全社會所必需。未來遺產繼承會越來越多,設立相應稅種以增加資產流動性,這對改善中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具有意義。③針對現行間接稅比重較高而直接稅比重較低的現狀,需要完善和提高直接稅比重,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優化稅收來源結構。總體上需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資本性所得。④同時進行反壟斷,反對資本無序擴張,防止資本膨脹對社會公平的侵蝕。

在市場初次分配、政府二次分配的前提下,需要積極倡導以企業等主體參與的第三次分配,作為暢通社會性流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補充。第三次分配主要表現為企業或者個人救助性捐贈、慈善事業和志愿活動,是對前兩次分配進行的必要補充。企業、個人以及社會團體通過自愿捐贈、從事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方式回饋社會、扶貧濟困是對社會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是分享社會生產成果的有益方式。第三次分配在收入分配體系中發揮補充作用。一個文明的社會在鼓勵人們創造財富的同時,更需要鼓勵先富起來的人帶動實現共同富裕,需要進一步完善針對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實施慈善捐贈后的稅收扣除規定,倡導個人和企業參與以社會公益事業為主要形式的第三次分配。

提升教育質量和加速技術擴散,發揮其暢通社會性流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普及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質量和加速技術信息擴散是暢通社會性流動的關鍵渠道。經典社會調查指出,個人教育水平、初次職業、父親職業與文化程度等因素都影響社會性流動,但其中關鍵因素是個人教育水平。因此要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有效減輕困難家庭教育負擔,提高低收入群體子女受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有助于解決階層流動固化,對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分層是教育領域中社會分層的一環,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更加需要提高教育質量,同時全面推進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轉型,改革教學內容設計,培養社會適用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從長期趨勢看,教育水平提升和技術擴散將成為人們向上流動的首要動力。在技術擴散方面,需要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提高技術工人工資待遇,從而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技術工人隊伍。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在暢通社會性流動和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大力發揮公有制經濟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努力搞活國有經濟和提高國有經濟效率,才能促進中國經濟在收入結構上更加平等,在公共福利上更加完善,進而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注釋】

①李實:《努力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例》,《人民日報》,2018年9月20日。

②程漱蘭、徐德徽、陳賢俊:《世界銀行發展報告20年回顧(1978~1997)》,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③[法]托馬斯·皮凱蒂著,巴曙松等譯:《21世紀資本論》,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④高培勇:《加快建立現代財稅制度》,《經濟日報》,2020年6月12日。

責編/靳佳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