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服務面臨著護理人才短缺、服務設施不足、機構供需“錯位”等難點堵點。如何破除短板,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如何發揮新技術、新職業的作用,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對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員張盈華。
記者:如何加強社區的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和組織能力建設,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張盈華:老舊小區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存在供給不全、區位分散等問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要重點抓“整合”。針對目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用房不足、不便利的問題,應考慮整合利用社區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設施,在開展日常活動之余,將閑置時段或部分空間讓渡出來,與社區養老服務“共享”“共融”。
組織能力建設上重點抓“統籌”。基層政府從整合性治理角度,圍繞養老服務需求,協調統籌各項資源,形成合力,將“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打造成地區級養老服務綜合平臺,統籌區域內醫療、護理、康復、養老、家政、社工、志愿等各種養老服務資源,形成綜合照護服務系統。
記者:如何有效融合醫療和養老服務,探索更好的醫養結合模式?
張盈華:目前,全國近6000家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共有160萬張床位。但與老年人對醫養結合服務的需求相比,相關服務供給的數量和質量仍需提升。
據調查,老年人對上門看病、上門護理和康復治療的需求遠高于家政服務。這些是失能老人的剛性需求,但難以在居家或社區環境得到充分滿足。目前,一些地區試點的“家庭照護床位”是個很好的探索,能將醫養結合服務延伸到家庭,讓有需求的老年人不離家便可接受包括醫療護理在內的全方位照護服務。“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支持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和運營家庭養老床位,將服務延伸至家庭”。當前,應更聚焦長期照護功能,發展“家庭照護床位”,以解決失能老人居家養老迫切需要的醫療護理問題。同時,這對入戶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資質有較高要求,需要家庭醫生、醫生多點執業、家庭病床等多項制度相配合。
記者: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破解醫養服務相關人才短板?
張盈華:養老服務行業“用工荒”,既與養老服務的專業性要求高有關,也與對養老服務職業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有關。破解人才短板問題,應從滿足養老服務多樣化、多層次需求入手。要分級化、遞進式開展人才培養,在不同學歷和技能層級上開展養老服務人才培育,既有掌握老年醫學知識的學歷教育,也有看護照護的技能培訓,以及從基礎服務崗位到管理崗位的職業晉升路徑;既有職業資格證書予以認證,也有職業技能競賽予以嘉獎,還有職業轉換和職業介紹的中介便利;既強調養老服務人員的勞動權益保障,也要充分認知崗位的高流動性,創新勞動權益保障方式,例如,可以探索城鎮單位就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從業人員等不同形式相結合的勞動權益保障機制,將養老服務人員按用工關系的不同類型加以分類,納入不同的勞動權益保障制度中,讓用工單位“敢用人”“用得起人”,讓從業人員“敢從業”“放得下心”。
記者:如何進一步推動養老服務模式創新發展?
張盈華:互聯網的技術、平臺和就業模式為養老服務發展帶來新契機。從“無圍墻的養老院”到智能手環等智慧養老工具,科技型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零散、孤立的老年需求與服務供給信息串聯、匹配,從信息撮合、遠程監控、健康管理等多維度,搭建起全方位養老服務體系。要將智慧養老納入綜合照護服務系統建設,打造地區級養老服務綜合平臺。同時,可以借鑒國外較為成熟的經驗,引入“照護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