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中國在農耕經濟基礎上孕育出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如何實現鄉村文化從資源—產品再到品牌—產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既是彰顯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又是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使鄉村的精神風貌、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風氣都煥然一新,讓鄉親們過上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等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各地、各部門推進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發展藍圖與行動指引。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既要鄉村能人,也要外來人才。《意見》堅持海納百川的人才觀,強調把培養本地人才和引進外來人才結合起來,探索相互促進的育才機制和引才制度。在培養本地人才方面,要堅持人人皆可成才、就地育才用才的理念,既要注重發揮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產業帶頭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師、民間藝人等領頭作用;又要最大限度地培養一大批鄉村文藝演出隊伍、農民畫師、雕塑師等鄉村文化能手;還要注重強化對鄉村本土文化人才培育和支持政策,建立有效利益聯結機制。在引進外來人才方面,要堅持人才活水釋放鄉村活力的理念,既要堅持引得進,引導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企業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院校師生等深入鄉村對接幫扶和投資興業;也要堅持用得好,為外來人才扎根農村、深耕鄉村文化提供良好的配套政策與干事創業的環境。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既要資源下鄉,也要精品進城。《意見》堅持城鄉融合發展觀,強調暢通城鄉要素流通,通過文化引領和產業帶動,激發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活力。在資源下鄉方面,改造傳統農業農村離不開現代要素的導入,既要推動市場主體下鄉,引導創意設計企業、平臺、工作室及設計師向鄉村拓展業務、落地經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引入藝術機構,以市場化方式運營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的藝術節展;也要鼓勵文化創意下鄉,鼓勵音樂工作者、音樂企業、音樂院校、音樂類行業組織等深入鄉村采風、展演和對接幫扶;還要引導規范資本下鄉,鼓勵金融機構因地制宜、創新產品,為鄉村文化和旅游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支持,引導各類投資機構投資鄉村文化和旅游項目。在精品進城方面,既要鼓勵鄉村文化精品走向全國,推動農村文化節辦到城里去,鼓勵各地發掘鄉村傳統節慶、賽事和農事節氣,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節慶會展活動;也要推動中國鄉村文化走向世界,加大在國際舞臺傳播力度,講好中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故事。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既要培育企業,也要打造品牌。《意見》堅持鄉村文化品牌化思路,強調把文化資源轉化為優勢企業、特色品牌,在品牌創新中保護農耕文明,在傳承農耕文明中孕育品牌。在培育企業方面,鄉村文化開發的短板是市場主體發育滯后,要支持培育和引進骨干文化企業,扶持鄉村小微文化企業和工作室、個體創作者等發展,鼓勵多元行業企業和社會資本通過投資鄉村文化產業,形成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企業矩陣。在打造品牌方面,要著力解決小、散、亂問題,避免低水平同質化建設,要著眼于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文化產業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文化產業特色鄉鎮、特色村落,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典型范例。未來一段時間,品牌建設重點是鼓勵各地加強“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塑造“一鄉一品”“一鄉一藝”“一鄉一景”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鄉村文化名片,充分開發民間文化藝術研學游、體驗游等產品和線路,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和品牌。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既要鄉土神韻,也要現代潮流。《意見》堅持鄉土神韻與現代潮流融合,既要講究“土里土氣”,避免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又要講究時尚潮流,推動文化資源、文化產業脫胎換骨、升級升華。在鄉土神韻方面,要堅持形神兼備為導向,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保護鄉村原有建筑風貌和村落格局,把鄉土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深挖歷史古韻,弘揚人文之美,重塑詩意閑適的人文環境和田綠草青的居住環境,重現田園風光和鄉情鄉愁。在現代潮流方面,既要彰顯新技術,利用數字化技術創作傳播展現鄉村特色文化、民間技藝、鄉土風貌、田園風光、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文化產品和體驗項目;也要突出新業態,充分運用動漫、游戲、數字藝術、知識服務、網絡文學、網絡表演、網絡視頻等產業形態,挖掘活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打造獨具當地特色的主題形象;還要發展新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音樂節、音樂會、音樂園區(基地)等特色項目,打造音樂主題特色文化鄉村,以充分適應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既要政府引導,也要農民主體。《意見》強調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民主體、多方參與。在政府引導方面,各地各級政府要強化引導、扶持和服務職能,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營商環境和政策支持,比如通過稅收等財政政策促進資金和人才合理流動,對參與鄉村文化產業建設的社會資本給予政策優惠和扶持等,做好引路人、護航者。在農民主體方面,突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是為了農民、依靠農民、發展農民,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維護農民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鼓勵各方力量廣泛參與,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發掘、保護、激活和弘揚鄉村文化,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已經在路上。當前,一批文旅創客快速發展,一批特色文化企業破土成長,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集鏈成群,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支撐和力量。(作者:王春超 胡擁軍,王春超系暨南大學經濟學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胡擁軍系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