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會給汽車行業帶來哪些影響?當前業界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促汽車消費和資源要素流通。具體而言,二手車限遷、信息不透明、地方車企壟斷等市場藩籬有望打破,逐漸建立全國統一的汽車消費市場,而降低汽車供應鏈的成本,促進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也是業界對于統一大市場的共同期盼。
我國連續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汽車業大而不強也是業界共識。事實上,早在中國汽車業起步之初,各地紛紛大量上馬汽車項目。當時全國有多達22個省份要打造汽車全產業鏈,讓其成為本地支柱產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一些省份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思維,阻止其他省份的汽車品牌進入,最常見的就是本地出租車要采購本地品牌汽車。而這種明顯違背市場規律的保護,也成為我國汽車業大而不強的關鍵原因之一。
當下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受到地方保護的掣肘。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現設置“隱性條款”限制外地品牌的現象,通過定向高額補貼省內生產的新能源汽車,而對外地企業不進行補貼,扶持當地企業在地區內做大。某些地方實行的“備案管理制”,即對區域內市場準入車輛進行備案審批的制度,盡管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地方企業發展,但也造成了效率損失,影響了企業間的合理競爭。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就曾在一個論壇上提及自家銷量時表示:“如果沒有地方保護主義,這個量還可以再翻兩倍。”
業界專家認為,地方保護使得優秀的車企得不到本來能得到的訂單,賺不到本來能賺到的錢,而被保護的車企,因為肯定會得到偏幫,也沒動力去提供更優秀的產品與服務。長此以往,產業競爭的邏輯會從比拼技術能力,轉變為比拼政府公關能力,最終受損的是整個產業鏈。理想狀態下,我國優秀的新能源車企應該是背靠超大規模的中國市場,同外國企業競爭,但事實上可以依靠的只有一個狹小的地方市場。這樣的情況,并不只是出現在造車這一個環節,在全產業鏈上,地方保護主義都有可能造成類似的惡果。
重復建設和市場分割使得地方政府獲得更快的經濟增長但可持續性不強,還會致使省際產業同構現象加劇。目前,工信部計劃加速清理地方保護政策。此外,國家在扶持新能源汽車企業創業模式、加大新能源汽車在公交車等公務領域的推廣、扶持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等方面也將會有新的政策出臺,全面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由大到強轉變。
正如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所言:“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運行,對我國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而言,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無疑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汽車行業研發生產資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提升技術水平。不僅如此,隨著汽車“新四化”的快速演進,整個汽車業正朝智能終端方向轉型,《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等,還將會推動更多汽車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和汽車新生態的形成。
當然,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個長期的過程,正如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蘭小歡所言,我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建立和打通全國統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實現貨物和人的互聯互通,難度不亞于一次小型全球化,需要多年的建設和制度磨合。過去幾十年,從鐵路到互聯網,我國各類基礎設施發展極快,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沖擊著一些舊有制度的藩籬。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無疑是中國發展的巨大紅利,汽車業如何抓住這一巨大機遇,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是當下車企和業界最為重要的課題。毋庸置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整合將是中國汽車業的主旋律,整合完成后,中國汽車業的深度和能力將大大增加,在全球汽車業變革的話語權也將進一步加強,由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不再是夢。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