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新業態青年發展狀況與價值訴求調查

【摘要】以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迅速發展,催生出靈活多樣的新就業形態,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成為我國當前以及未來勞動力市場不容忽視的力量。本報告通過對全國18-45歲新業態和新職業從業者的問卷調查和訪談,考察該群體的職業發展狀況、價值取向與現實訴求,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業態  青年  職業發展  福利保障  社會認同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我國正在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21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3.3%。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約為33773億元,共享經濟參與者約為8.3億人,其中服務提供者約為8400萬人,同比增長約7.7%。以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迅速發展,催生一大批分工精細的新就業形態,覆蓋不同層次就業、采取靈活多樣的就業模式,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成為我國當前以及未來勞動力市場中不容忽視的力量。其中,青年是新業態從業人員的主力群體,在新業態青年中,既有人力資本較高的大學畢業生,也有人力資本相對較低的新生代農民工。

本報告通過問卷調查和調研訪談等方式,考察當前新業態青年的發展特征與困境訴求,并提出對策建議。定量數據主要來自全國新職業青年問卷調查,該調查由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共同組織實施,調查對象為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8-45歲以新業態新就業為主要職業的人群,調查時間是2020年10月,通過騰訊問卷平臺發放,經過數據清理后,共獲得有效樣本11495個。課題組也設計了政府側調研問卷,調研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下沉至區、縣等基層地區,涉及共青團、宣傳部以及人社、市場監管、商務、工信、農業等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這些問卷信息有助于了解各地青年勞動力的就業情況以及各地針對“新業態”和“新業態青年”的相關管理服務措施和工作中的難點重點情況。此外,課題組也在不同地區進行了實地調研,針對網約配送員、網絡主播等新業態青年、地方政府、物流服務商等組織了若干場座談會和個案訪談,也針對新業態青年集中的主要互聯網平臺進行了調研。  

新業態青年的總體畫像

本報告的“新業態青年”定義主要參考人社部的新職業分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近年來新收錄或暫未收錄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而形成的新的社會群體性工作,已有一定規模從業人員,且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專業、技能要求的職業,呈現出業態新穎、非全時工作、就業方式靈活等特點。

本報告主要針對從事七類新職業新業態的青年進行分析,包括網約配送員(外賣騎手)、網絡主播(包括音視頻創作者)、公眾號/微博等全媒體運營人員、網絡文學寫手、電子競技員、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和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經理人。調查樣本中,21-30歲群體超過半數,男性占73.7%,農業戶籍占58.7%,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占到八成,近半數接受過高等教育,近半數為未婚狀態,家鄉和工作地分布以華東和華中南地區占多數。

1

圖1:七類新業態群體的年齡組分布

總體來看,電子競技員和網絡主播更加年輕,30歲以下的占比高于其他群體;網約配送員和新型職業農民中都有超過70%的農業戶籍人口,而調查中其他群體均是以非農業戶籍為主;全媒體運營人員和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擁有較高受教育水平,分別有67%和59.8%的受訪者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這一比例高于其他群體;16.6%的全媒體運營人員受訪者的父母和16.5%電子競技員受訪者的父母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明顯高于其他群體。

2

圖2:七類新業態群體的受教育程度分布

 

新業態青年的就業與職業發展

新業態青年主要來源為普通工人、自由職業者、辦事人員和商業服務業人員。調查發現,新業態青年在從事當前工作之前,44.2%有正式全職工作,30.4%為自由職業者/靈活就業/臨時工,10.7%在學校上學,4.9%為失業/下崗,2.8%畢業后一直未工作,2.4%為務農,1.1%為料理家務,0.2%為退休,3.2%為其他。在之前有工作的新業態青年中,所從事的具體職業主要為:普通工人占21.8%,自由職業者占18%,商業服務業職工占15.4%,普通職員占14.1%,個體經營者占9.8%,企業管理者占5.7%,專業人員占3.5%,務農、干農活占3.5%,以及新業態從業者占2.3%。不同新職業群體的社會來源有所差異。網約配送員群體中,31.2%來自普通工人、17.4%來自商業服務業職工;網絡主播、電子競技員、全媒體運營人員、網絡文學寫手群體中,20%至29%來自普通職員;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中,15.9%來自企業管理者、33.7%來自普通職員;新型職業農民中,22.7%來自農民、18.7%來自企業管理者。

月收入大都在8000元以下,新型職業農民、網絡文學寫手、網絡主播收入內部差異較大。新業態青年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占比9.4%,2000元-3999元占比26.2%,4000元-5999元占比34.6%,6000元-7999元占比15.5%,8000元-9999元占比5.4%,1萬元-1.5萬元(不含1.5萬元)占比4.2%,1.5萬元-2萬元(不含2萬元)占比1.4%,2萬元及以上占比3.3%。可見,約三分之一的新業態青年月收入在4000元-5999元,85.7%的新業態青年月收入在8000元以下。

分職業來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比例較高的是電子競技員(25.5%)、網絡文學寫手(19.8%)、新型職業農民(17.3%);月收入在1萬元及以上比例較高的是新型職業農民(24.8%)、網絡文學寫手(24.2%)、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22.9%)。網約配送員的收入相對集中在中間段,月收入在2000元-3999元的占25.4%,4000元-5999元的占44.3%,6000元-7999元的占19.2%。而新型職業農民、網絡文學寫手、網絡主播的收入分布相對分散,內部差異較大(見圖3)。

3

圖3:七類新業態青年當前工作月收入分布

近二成有其他兼職,超過四分之一的新業態青年沒有任何保障。新職業具有更加靈活、更加自由的就業形態,使得人們在工作賺錢的同時能夠兼顧其他需求。調查發現,17.7%的新業態青年不只擁有當前這份主要工作,還有其他兼職;在有其他兼職的青年中,67.3%擁有1份兼職,27.4%擁有2份兼職,5.3%擁有3份兼職。從年齡差異來看,各年齡組是否擁有兼職的比例基本相當,但年齡越大,擁有兩份或者三份兼職的比例更高。在七類職業中,網約配送員擁有兼職的比例最低,為9.4%,電子競技員、網絡文學寫手、網絡主播擁有兼職的比例較高,分別為39.2%、34.2%、30.2%。

不論是社會保障或商業保障,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公積金和其他各項中,有26.3%的新業態青年沒有任何保障,這一情況在不同職業間有著較大的差異。按照保障擁有率(在養老保險或退休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住房公積金、其他商業保險中,至少擁有一種的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90.2%)、新型職業農民(83.5%)、全媒體運營人員(83.4%)、網約配送員(73.6%)、電子競技員(69.8%)、網絡主播(68.5%)、網絡文學寫手(63.5%)。在各類保障中,擁有醫療保險的比例是最高的,為51.3%,擁有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的比例分別為36.4%、40.2%、26.9%、13.4%。此外,農業戶籍的新業態青年保障擁有率為72.8%,略低于非農業戶籍的75.2%。各年齡組中,年齡越小保障擁有率越低。受教育程度越低,保障擁有率越低。

工作主要動機為興趣愛好、入行要求簡單和自我鍛煉。當代青年在擇業與就業中考慮的因素更加多元,新業態青年選擇目前工作的成因中,排在前三的是: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23%)、入行要求比較簡單(21.4%)、能使自己得到更多鍛煉(21.2%)。不同職業類型的就業動機差異較大。網約配送員的主要就業動機為入行要求簡單、能兼顧家庭以及一時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網絡主播、電子競技員、全媒體運營人員、網絡文學寫手和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的就業動機中“有發展空間、能展示自己的才干”和“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都較突出,有28.6%的新興職業農民選擇“能為社會做貢獻”。同時,就業動機還存在性別、年齡、戶籍和受教育程度差異。男性更看重能兼顧家庭和入行要求簡單,女性更看重個人興趣與自我鍛煉;30歲以下群體看重個人興趣與自我鍛煉,30歲以上群體則更看重能兼顧家庭和入行要求簡單;農業戶籍的新業態青年看重能兼顧家庭和入行要求簡單,非農業戶籍的新業態青年則更看重個人興趣與發展空間;大專及以上學歷看重個人興趣與發展空間,大專以下學歷則更看重兼顧家庭和入行要求簡單。

工作強度較高,主觀評估失業可能性高于在職青年平均水平。從工作時間看,新業態青年的工作壓力較大。調查數據顯示,51.8%的新業態青年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20.4%的新業態青年每天工作12小時及以上。47.9%的新業態青年一周7天都在工作,一周工作6天及以上的占比74.5%。七類職業中,網約配送員的平均工作時間最長,電子競技員的平均工作時間最短。從年齡組、性別、戶籍、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地點來看,在每周平均工作天數和每天平均工作小時數上,男性略高于女性、農業戶籍略高于非農業戶籍,其他方面不存在較大差異,說明高強度的工作是新職業的一個普遍現象。新業態青年對于自己在未來6個月內失業的可能性進行評估,有47.9%認為完全有可能或有可能。對失業可能性的主觀判斷上,年齡較大群體、農業戶籍、男性、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主觀評估失業均高于較年輕年齡組、非農業戶籍、女性、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在七類職業中,主觀失業可能性評估最高的是電子競技員,該比例為54%。

普遍面臨職業歧視問題,創意工作者面臨的同行抄襲問題較突出。新業態青年在不同的工作中遭遇了一些不愉快經歷,七類職業中,近七成受訪者提及在工作中遇到過不愉快的經歷。不同新業態人員主要遭遇的經歷有所不同。網絡活動從業者,如網絡主播、電子競技員、網絡文學寫手,所面臨的網絡暴力問題較突出;從事內容或產品創作等創意工作者,如全媒體運營人員、網絡文學寫手、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新型職業農民,普遍面臨同行抄襲問題。而職業歧視是新業態青年共同面臨的問題。

工作滿意度略高于青年整體,網約配送員滿意度最低,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滿意度最高。工作滿意度(1-10分)調查顯示,新業態青年對工作的總體滿意度平均為7.3分,與領導和同事的關系平均8.0分、工作的自由程度平均7.8分、工作環境平均7.6分、收入及福利待遇平均7.0分、晉升機會和未來職業前景平均6.8分,得分最低的是社會地位平均6.3分。以6分及以上作為滿意度標準,被訪者對工作總體表示滿意的比例為77.7%。根據2019年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數據顯示,18-45歲青年對工作表示滿意的比例為76.2%。可見新業態青年的總體工作滿意度略高于青年整體水平。

新業態青年的生活、家庭與價值訴求

過半數個人或家庭有負債,負債率和負債金額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調查顯示,新業態青年個人或家庭有借款或貸款的比例為56.2%,不同職業的負債比例差異較大,新型職業農民(71.4%)、網約配送員(60.8%)、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52.1%)、網絡文學寫手(52.0%)、網絡主播(51.0%)過半數都有負債,相比之下全媒體運營人員(45.6%)和電子競技員(37.1%)的負債比例較低。在有借款或貸款的新業態青年中,負債金額在10萬元及以上的比例為46.8%。負債金額10萬元以上在不同職業中的比例排序為:新型職業農民(67.9%)、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65.6%)、網絡文學寫手(57.4%)、全媒體運營人員(57.1%)、網絡主播與音視頻創作(51.7%)、電子競技員(45.1%)、網約配送員(41.5%)。其中,網約配送員相對處于高負債率、低負債額的狀態;新型職業農民相對處于高負債率、高負債額的狀態;電子競技員處于相對低負債率、低負債額的狀態;其他如網絡主播、網絡文學寫手、全媒體運營人員、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處于中間狀態。

根據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我國城鄉家庭有33.7%有尚未償還的負債,在持有負債的家庭中,家庭平均負債金額為73947.8元,65.0%的家庭負債額度在5萬元以內,負債10萬元及以上的占17.9%,負債60萬元及以上的只占1.1%。而新業態青年個人或家庭的負債比例為56.2%,負債5萬元以內的占26%,負債10萬元及以上的占46.8%,負債60萬元及以上的占10.7%。可以看出,新業態青年個人或家庭的負債比例和負債金額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利益訴求集中在福利保障、勞動權益保障和技能培訓。調查顯示,新業態青年希望政府為他們提供的服務和幫助排名前三:“完善社會保險政策(45.3%)”“維護勞動權益(40.6%)”“完善相應就業政策和服務(34.6%)”。希望雇傭方能夠“增加工資(57.1%)”“提供更人性化的福利(51.7%)”“提供更多的職業技能與素質培訓(28.2%)”。可見,新業態青年在福利保障、勞動權益和技能培訓方面的訴求較為強烈。

除了“完善社會保險政策”是七類職業的共同期望外,不同職業的利益訴求有所不同,網約配送員希望政府能夠“維護勞動權益”和“保障勞動報酬支付”;網絡主播、網絡文學寫手、電子競技員主要訴求是“完善相應就業政策和服務”和“維護勞動權益”;全媒體運營人員、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新型職業農民希望“支持技能培訓”和“完善相應就業政策和服務”。在期待雇傭方做的事情上,新業態青年對于工資、福利的訴求較為一致。網約配送員相較于其他六類職業希望“提供更多的職業技能與素質培訓”,更傾向于“提供更好的糾紛處理機制”,可見網約配送員這一職業面臨糾紛的壓力和風險更大。

職業認同度普遍較高,相對較低的是網約配送員。新業態青年本人對當前的職業非常認同或比較認同的占89.9%,很不認同或比較不認同的占10.1%,可見個人的職業認同度普遍較高。相對而言,網約配送員的職業認同度略低于其他職業,為87%。收入越高,職業認同度相對更高,個人職業認同度在月收入2000元及以下為87.2%,6000元-7999元為93.1%,2萬元以上為96.7%。在新業態青年看來,家人對新業態青年的職業認可度總體要低于本人,家人非常認可或比較認可的比例為79.2%,很不認可或比較不認可的比例為20.8%。不同職業中,家人職業認可度最高的是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其次為全媒體運營人員、新型職業農民,較低的是網約配送員和電子競技員。

總體對未來社會流動和職業前景持積極態度,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和網絡文學寫手最樂觀。用1-10分代表社會經濟地位等級,新業態青年對本人目前的社會經濟地位評價平均為5.03分,五年后的社會經濟地位評價平均為6.19分。從比例上看,目前的社會經濟地位選擇7分及以上的比例為25.6%,選擇5-6分的有35.3%,選擇4分及以下的有39.1%。對于五年后的社會經濟地位,選擇7分及以上的比例為45.8%,選擇5-6分的有33.7%,選擇4分及以下的有20.5%。同時,對五年后和目前的社會經濟地位自評做比較,37.7%認為沒有變化,8.3%認為會向下流動,54%認為會向上流動。表明大多數新業態青年對五年后的社會經濟地位持積極樂觀態度。相對而言,網約配送員對目前和五年后的社會經濟地位評價較低,結合前文中其受到職業歧視的比例較高,對職業的認同度相對較低,表明網約配送員的職業社會認同還待提升。總體來看,對于職業前景,81%的新業態青年對職業前景較有信心。相對于其他職業,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和網絡文學寫手對職業前景的判斷總體最為積極,而網約配送員對職業前景的判斷總體較消極,這與從業者本身的人力資本和技能有關系,也與不同職業的穩定性和發展前景有關。

超七成表示未來一年繼續從事現在工作,未來五年轉為創業或提升自己的比例上升。新業態青年對于未來一年的工作規劃上選擇“繼續從事現在的工作”比例高達73.4%。而對于五年后的工作打算,選擇“繼續從事現在的工作”比例有所下降,為56.4%,“當個體戶/自己開店/自己創業”的比例明顯上升,由12.0%增至21.4%;同時,“上學或參加培訓,為以后找工作充電”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增加了1.5個百分點。不同職業在未來一年和五年后的工作打算中,網約配送員選擇“繼續從事現在的工作”比例都較低,而選擇“當個體戶/自己開店/自己創業”的比例較高;電子競技員選擇“換個類似的工作試試”和“換個不同的工作試試”的比例較高;新型職業農民、全媒體運營人員和網絡文學寫手選擇“上學或參加培訓,為以后找工作充電”的比例高于其他職業。

近七成表示未來可能返回家鄉工作,返鄉后大多數選擇創業或做小買賣。對于目前不是在家鄉工作的新業態青年,選擇有可能和很有可能返回家鄉的比例為67.9%。不同職業可能返回家鄉的比例略有差異,新型職業農民為76.3%、網約配送員為71.1%、電子競技員為69.0%、全媒體運營人員為62.6%、網絡主播為61.9%、網絡文學寫手為60.7%、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為58.6%。相對于年齡較大群體,30歲以下群體的返鄉意愿較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返鄉意愿越低;目前新業態青年在一線城市工作的返鄉意愿(70.3%)高于在非一線城市工作(67.6%);農業戶籍的返鄉意愿(71.1%)高于非農業戶籍(62.0%);隨著收入增加,返鄉意愿降低。來自不同地區的新業態青年可能返回家鄉的比例不同,西南地區的新業態青年返鄉意愿最高(76.5%),東北地區最低(58.4%)。對于如果返鄉會選擇做什么,66.9%的新業態青年選擇創業/做小買賣,40.5%選擇當地就業,7.7%選擇務農,2.2%選擇不工作。不同職業中,網約配送員選擇創業/做小買賣的比例最高,為71.7%。

研究總結:促進新業態青年成長發展的對策建議

新業態群體主要以青年為主,其就業方式的靈活性、工作內容與從業者興趣的高度契合性、工作安排的自主性等,得到了不少青年的認同和追捧。新業態新就業的發展也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2019年至今,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四批共計54個新職業,包括“網約配送員”“互聯網營銷師”“電子競技員”在內的新興職業被正式納入我國“職業版圖”。

與此同時,新就業形態產生的一些問題也不斷得到重視和規范。當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問題、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問題等,要及時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時補齊,在變化中不斷完善。2021年7月,人社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聚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要健全公平就業、勞動報酬、休息、勞動安全、社會保險制度,強化職業傷害保障,完善勞動者訴求表達機制。結合調查中發現的新業態青年在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和訴求,本報告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鼓勵支持新經濟新業態發展、穩定新業態就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重視新業態新就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穩定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就業,對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內需、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特別在當前Z世代開始步入社會,政策思路應當轉變為“穩中容變”,保障新業態背景下的青年和農民工就業,既要重視就業穩定性也要重視就業靈活性,穩就業穩收入的同時也要適應靈活性和流動性。

二是創新完善勞動關系認定,發揮工會與行業協會作用,保障新業態群體勞動權益。創新勞動關系認定標準,研究制定適合新就業形態發展的平臺企業勞動用工、勞動契約、工資支付、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等有關勞動基準,確立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護的勞動標準。充分發揮工會與行業協會等組織的作用,推動集體協商與平等對話機制,有效維護新業態群體的勞動權益。

三是探索新經濟新職業發展需求,健全完善社會保障機制。進一步落實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的要求,加快完善新業態群體的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各級政府部門整合地區優勢資源,創新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符合現實情況、適合新業態群體的參保繳保制度。

四是重視推進職業培訓與素質培養,促進新業態青年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盡快完善出臺新職業相關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將職業技能與收入、與晉升掛鉤,明確新業態群體的職業發展路徑。同時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和就業培訓。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推動企業重視并積極推進靈活用工人員職業培訓,將職業培訓設置在員工職業能力提升和晉升機制的框架內。

五是完善制度支持和公共服務,促進新業態群體的社會融入。繼續推動完善靈活就業群體的醫療、養老、子女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務,引導鼓勵其積極參與推動地區發展和鄉村振興,提升全社會對新業態群體的認知與理解,加強新業態群體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常妍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