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青年群體就業心態演變新趨勢

【摘要】隨著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網絡經濟等新業態迅猛發展,青年就業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展現出個體化與自主性的職業選擇、興趣驅動的職業追求、工作與生活邊界的淡化、高流動性的職業歷程、“終生式”的持續學習和創新等新趨勢。青年作為新業態新模式的主要參與者、實踐者和推動者,在不斷推進新業態縱深發展的同時,其就業心態也產生了變化,其中出現的一些新趨勢值得關注和探討。

【關鍵詞】新業態  青年群體  心態演變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升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吸引大批青年進入新興經濟領域,從事相關新興職業,打破傳統用工制度,以靈活就業形態和線上線下融合方式,進行工作創新、職業創新、思維創新和生活創新等多種實踐,謀求個性體現與職業發展的統一,展現出青年就業心態演變的新趨勢。

互聯網社會興起和數字經濟發展既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就業形態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和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不斷向生產和消費領域滲透,以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和平臺經濟迅速崛起,新興職業不斷涌現,新就業形態快速發展。在互聯網平臺、文化創意產業、生活服務行業、知識經濟和科技創新等領域,靈活就業、彈性工作、兼職兼業日益盛行,形成就業形態的新格局。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7至2021年五年間,我國參與共享經濟活動的人數從7億增長到 8.3億;參與共享經濟服務人員從7000 萬增長到8400萬。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2億人左右,一些平臺外賣騎手高達400多萬人,在平臺上從事主播及相關從業人員有160多萬人。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新業態新模式應用場景急速擴張,網絡購物、網絡會議、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網絡金融、新媒體、數字娛樂等日益盛行,進一步加速了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而新業態新模式的規模化發展,不僅有效對沖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而且在緩解就業壓力、激發消費新需求、提升我國抗擊疫情沖擊能力和發展韌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新業態正在成為吸納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時也是激發消費的新引擎,引領新型消費加快擴容。

新業態新模式在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技術進步和創新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就業形態。以靈活就業方式從事新興職業的年輕人,他們的就業行為體現出三方面特征:首先是新就業形態,即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及相關技術、適應多元化知識生產和個性化消費需求而出現的去雇主化、平臺化的就業模式;其次是新型勞動關系,即伴隨新業態而出現的自主性、個體化、靈活性、兼職兼業的勞動用工特點;最后是新工作價值觀,即由興趣驅動,體現個性、追求自由、激發創新、包容多元、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價值觀念。

青年群體對新業態的推動

青年是新業態新模式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互聯網社會的崛起以及隨之而來的平臺經濟迅猛擴張,大大延伸了人們的社會空間、交往渠道和工作場域,由此產生了大量新型工作崗位、新型職業種類和新型就業形式。作為互聯網社會的引領者和平臺經濟的積極參與者,青年成為新業態新模式領域的主力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彈性和靈活的工作方式涌入新興行業,進行工作創新、職業創新和就業創新。

由此衍生出的網絡文化青年、獨立文藝青年和生活新業態青年等,集中活躍于文化產業和生活服務業等領域。其中,網絡文化青年(如網絡作家、網絡主播、電子競技從業者、網絡媒體從業者等)依托互聯網平臺進行文化內容創作,提供線上文化服務,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主力軍和先鋒隊。而活躍于線下文化領域、采取靈活組織方式、開展文藝創作和服務的獨立文藝青年(如獨立戲劇人、獨立電影人、獨立音樂人、街頭文化人、自由美術創作者等)則在豐富人們文化生活、改善城市文化氛圍、提升居民精神文明、傳承歷史文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活新業態青年則主要集中于生活服務業新業態領域,提供各類專業生活服務,滿足多元化、個性化新型消費需求,他們中的一部分是依托線上平臺提供生活服務的青年群體(如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另一部分是以提供線下生活服務體驗為主的青年群體(如寵物醫生、健康照護師、收納師等)。生活新業態青年的存在有利于提升人們生活品質、豐富生活內容,加速生活宜居建設。除了文化產業和生活服務業領域,其他一些行業領域中青年也不斷涌現,如知識信息技術服務領域、科技創新領域、社會組織和自愿服務領域等,越來越多的青年在這些領域成為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先鋒。

青年也對新業態產生推動作用。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活躍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媒體從業人員和自由職業者中的青年群體不斷涌現,在經濟建設、科技創新、文化藝術和社會民生等各個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信息技術、科技創新等的發展促進了知識和技能的有償分享,為青年群體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以知識和信息為核心生產要素的新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給擁有垂直領域知識技能的青年帶來了獨立的就業機會。互聯網知識咨詢的自由檢索與提取、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遷以及海量信息的全方位與無障礙流動,為青年涉足多個領域、挖掘不同消費需求提供了有利條件。青年群體往往掌握著一項或者多項可以變現的知識技能,比如產品運營、IT治理、IT服務管理、項目管理、質量管理等,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完成知識的生產、分配、交換與使用,并將其轉化為大眾所需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青年群體就業的新特征

新業態新模式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和就業形態,為此,當前青年群體就業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是無邊界工作場域。互聯網社會興起和信息技術發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區隔,為人們提供了無邊界的網絡場域,延伸了物質世界,擴展了社會交往空間,全世界的人通過互聯網聯系起來,使全球范圍的各類資源如知識、信息、商品、服務等廣泛鏈接,形成共享時空的在線組織。無邊界的網絡場域推動了信息與人員的跨界流動,人們可以突破現實時空局限,而人們的生產、服務、消費等活動也可以在無邊界的網絡場域中進行,工作場域無限延伸,強化了人們的“無界感”,人們不必“在場”,“缺場”也可以提供商品和服務。無邊界工作場域為青年提供了無限可能和機遇,為新業態新模式創造了巨大發展空間,改變了傳統工作方式的時空限制。比如,以往文藝青年需要“北漂”或“滬漂”到文化中心城市,才能追求事業發展,而現今許多網絡文化青年居于小城鎮甚至邊遠鄉村就可以進行文化生產與傳播,成為網絡作家或直播網紅,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而且突破了文化創作地域限制,拓寬了文化傳播渠道,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

二是去中心化。互聯網及信息技術發展促成了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新型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方式,帶來了“去中心化”的新型網絡內容生產過程。在其生產過程中,知識信息等內容產生不再被專業性網站或專業精英們所壟斷,而是由地位平等的普通網民共同參與、共同創造。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表達觀點、原創內容、生產信息、提供服務,從而每一個網民都可以成為獨立的內容生產者和信息提供商。互聯網平臺“去中心化”推動了技能型、知識型、創意型零工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新型就業崗位和新型職業種類。比如,掌握著一項或者多項可以變現的知識技能(如寫作、繪畫、短視頻剪輯等)的當代青年,通過互聯網平臺,以靈活性、自主性、即時兌現的工作方式,完成知識的生產、分配、交換與使用,為廣大民眾提供他們所需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三是去雇主化。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平臺弱化了科層制度和等級架構,個人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完成內容生產、銷售、服務過程,個體生產者對單位組織的依賴性大大減弱,獨立自主性增強。隨著“逆組織化”工作模式流行,靈活性大、自由度高的勞動用工方式迅速普及,去雇主化成為新的就業形態趨勢。比如,依托線上平臺提供各類生活服務的青年就業者(如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就是典型的去雇主化就業人員。去雇主化就業并不一定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大量的獨立文藝青年(如獨立戲劇人、獨立電影人、獨立音樂人、街頭文化人、自由美術創作者等)的就業形態和工作方式不同于文化組織機構中的傳統文藝工作者,他們采取靈活組織方式開展文藝創作和文化服務,活躍于線下文化領域,屬于典型的去雇主化新型就業人員。

四是兼職兼業。兼職兼業是新業態新模式的典型特征。無邊界工作場域、去中心化的平臺經濟和內容生產過程以及去雇主化的靈活就業形態為兼職兼業創造了有利條件,青年們在主業之外根據個人興趣或專業所長,從事兼職兼業活動十分便利。兼職兼業在青年群體中十分流行,許多青年跨界兼職兼業成為“斜杠青年”。比如,暢銷網絡作家的主業有可能是政府公務員;月收入達數萬元的網絡美術工作者同時也是在校大學生;許多網店店主、網絡主播、網絡媒體寫手也在兼職兼業……兼職兼業盛行,不僅是因為平臺經濟、零工經濟降低了知識文化生產的門檻,提供了知識技能即時兌現的機會,更是因為一些新興職業高度分化并呈現不穩定性。如網絡直播或網絡作家雖然從業者數量龐大,但其內部分化為陡峭的“金字塔型”,極少數占據“金字塔”頂端的頭部成功者獲益頗豐,而大多數從業者則處于“金字塔”底部,薪酬相對較低,工作極其不穩定,導致新興職業從業者不得不通過兼職兼業來獲取其他收入源維持生計,或者謀求一份穩定職業保障生活,同時把新興職業作為興趣愛好的副業。

青年群體就業心態演變新趨勢

經濟社會結構變遷對人們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的影響往往最直接、最快速地體現在青年群體當中,從而青年成為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最積極參與者、推動者和引領者。在傳統經濟結構中,靈活就業人員通常是低文化水平、低技術含量、低收入的體力勞動者和社會底層人員。然而,伴隨互聯網技術普及而來的知識經濟和信息產業迅猛發展,靈活就業人員的構成發生了根本變化,大批擁有知識技能、創新意識、自由理念的青年,通過靈活就業形態和自主工作方式,表達個性、體現自我、創新創意,追求新生活方式,實現自我價值。

個體化與自主性的職業選擇。新業態新模式是個體化和主體性凸顯的表征,彰顯青年就業心態演變的新趨勢。當代青年不再滿足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和職業形態,傳統、單一、固定的就業形態與當代青年的個性化需求、自主性要求和多元化價值追求產生沖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順應了青年就業心態演變的趨勢,個體化和自主性的工作方式體現出較強的職業選擇自主性。注重展示自我價值的青年就業者或是選擇自由職業和靈活就業,或是在主職之外拓展可變現的斜杠職業,運營以“我”為中心的身份資源,展開個體為主的自我生產、自我上演和自我聚攏的職業進程,在職業選擇和發展中獲得即時反饋與滿足,彰顯個體化與自主性的工作理念,突破傳統的職業發展模式,重新定義成功人生的內涵,拓寬職業發展路徑。

興趣驅動的職業追求。興趣愛好是許多青年選擇新興職業、新興就業模式的內在動機,體現出青年人工作價值觀變遷的方向。傳統的工作價值觀念把就業和工作看作謀生手段,收入高低及穩定與否是判斷工作好壞的主要標準;同時,人們通過努力工作和職業晉升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和他人尊敬,實現主流社會價值所認定的“成功人生”。然而,今天的青年更為看重個性追求和自我價值,興趣愛好和個性化追求成為職業選擇的重要標準,一些青年甚至為此選擇放棄“大廠”高薪職業,或者離開體制內高福利、高穩定性工作環境,投身收入不穩定、前景不明朗的新興職業領域。在北京團市委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2020年聯合實施的調查中顯示,大約80%的新興青年表示對工作有興趣,其中38%的新興青年表示職業選擇完全取決于興趣愛好,僅有10.8%的新興青年選擇當前職業是為了謀生。青年群體從事的職業符合自身興趣愛好,自我實現的價值感、職業認同感和滿足感相對較高,因而對工作滿意度也較高。

工作與生活邊界的淡化。個性化的興趣驅動特征不僅表現在青年工作選擇和職業追求方面,而且貫穿于青年人的休閑生活之中。實際上,許多活躍于新業態新模式中的青年,他們對新興職業的選擇往往源于其日常生活中的興趣愛好,或者他們把生活領域中的興趣愛好發展為其想要從事的新興職業。如此,他們把生活樂趣帶入工作領域,在工作領域中獲得快樂體驗,工作與生活經常融為一體,兩者的邊界日益淡化,工作方式、工作內容與生活方式相互契合、相互成就。

高流動性的職業歷程。興趣驅動和兼職兼業導致新業態領域青年的高流動性。新興職業往往缺乏穩定性,流變性特征突出,導致一些青年經常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之間頻繁流動。靈活就業方式則方便他們不斷轉換工作內容、工作地點和服務對象。靈活契約型就業大大減弱青年對單位組織的依賴性,使其工作的獨立自主性增強,同時這也加快了青年職業流動的頻率。高流動性的職業歷程成為一些青年就業的常態,他們嘗試在流動中探索職業發展方向,適應新的行業產業變化趨勢,開創新的機遇人生,體驗自由、自主、開放的心境。

“終生式”的持續學習和創新。新業態作為新興經濟、新興產業、新興技術、新興職業綜合發展的產物,需要從業者不斷更新知識技能,持續求新求變,緊追時代潮流。同時,新業態就業高度依賴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產業發展,而與此相關的技術迭代更新極快,更需要新業態就業者隨時學習、終身學習。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使青年就業者不斷在職業發展中產生多種可變現的技能,在某項職業不能帶來持續動力和活力之時,他們會選擇衍生新的職業賽道。從而,“終生式”學習和不斷創新,成為青年就業者所必須具備的特質。

新業態新模式反映了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青年作為新業態新模式的主要參與者、實踐者和推動者,不斷推進新業態縱深發展。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新業態領域,嘗試新的就業形態和工作方式,由此引領青年就業心態演變新趨勢。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青少年與教育社會學研究室主任)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代際社會學視野下中國新生代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9ZDA14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2)》,中國金融信息網,2022年2月24日。

②《人社部: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規模已達兩億人》,新華網,2021年5月21日。

③《新興青年群體激發城市創新活力》,中國社會科學網,2022年2月23日。

④《擁抱新時代把握大變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人民日報》,2017年12月28日。

責編/賈娜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