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許多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產量和需求量都是世界第一的。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中國的產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全國各地暢通無阻地自由流動。然而,作為崛起的大國,中國統一大市場的潛力尚未充分發揮,主要表現在: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現象仍然存在;限制人口和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障礙仍然存在,阻礙了經濟地理的再布局;約束性的發展指標自由流動受限,導致資源錯配和效率損失。
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可能自發形成,必須由政府來培育和匡正,因此建設統一大市場的關鍵是要修好政府與市場經濟學。政府與市場經濟學是研究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與行為的經濟學新分支,它有三個基本的出發點。第一,政府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直接參與者;第二,政府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市場經濟的表現;第三,必須要建立一套機制,激勵政府培育與監管市場經濟的發展,從而讓政府的作用與市場的作用同向發力。
根據政府與市場經濟學理論,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過程中,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必須充分尊重企業和企業家的主體地位。全國統一大市場絕不是回到計劃經濟體制,相反,是更高質量的市場經濟,其中企業和企業家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行為主體,是影響市場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充分調動和保護企業和企業家的積極性,才能夠在最基礎的層面為建設統一大市場提供活力。
第二,必須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地方政府必須幫助市場發展,同時也要匡正市場,在政府幫助和匡正市場的正確行為背后,應該是政府自己要有正確的激勵。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本要求是各個地方政府必須為本地經濟發展而服務,而且促進本地經濟發展要以不限制地區之間的要素和產品的流動與遵守中央大政方針為前提。為此,要通過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和調整官員考核體系,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激勵各級政府在全國統一的市場規范的條件下,積極改善本地的營商環境,為企業和企業家發展創造條件。
第三,必須由獨立和專業的職能部門在全國層面建立統一的規范標準。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有統一的規范標準,而規范標準又必須由專業的職能部門來制定,這些部門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和穩定性。這就好比,世界各國政府總體上講,在控制本國的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方面其效果要優于控制本國的財政預算,通貨膨脹失控國家的數量要遠遠少于財政虧空國家的數量。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各國央行的運作相對而言是比較獨立的,而財政部門不是獨立的。因此,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也需要有一批具備一定獨立性和專業性的職能監管部門,來制定相應的標準規范。
第四,發揮跨地區市場交易的機制,嚴格、高效地執行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減碳、產能過剩控制、耕地保護等指標,宏觀上非常重要,微觀上都是對地方經濟發展約束性的指標,應該利用統一大市場的機制推行約束性指標的跨地區交易,既提高效率,更加強宏觀約束。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