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冠疫情尚未結束,俄烏沖突爆發,全球經濟再次受創,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IMF在最新報告中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大幅放緩,經濟前景惡化。如何看待俄烏沖突的影響?對世界經濟前景如何判斷?各國如何加以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秘書長林建海。
記者: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俄烏局勢演變,認為將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您如何看待俄烏沖突的影響?
林:考慮到俄烏沖突的影響,IMF已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從1月的4.4%下調至3.6%,降幅近一個百分點。雖然大多數國家還將實現正增長,143個國家的經濟增速預測被下調,這些國家占全球GDP總量近90%。受戰亂影響,烏克蘭今年的GDP預計將出現兩位數下滑。受經濟制裁及歐洲國家縮減從俄羅斯的能源進口等影響,俄羅斯經濟預計也將萎縮。
俄烏沖突通過多重渠道波及全球經濟。從近期看,世界經濟發展將呈現五個特征:一是沖突導致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大漲;二是通貨膨脹率大幅升高;三是全球融資環境收緊,債務壓力加重;四是各國經濟增長前景進一步分化;五是經濟下行風險上升,未來增長面臨極高的不確定性。
記者:我們都知道俄烏在能源和糧食市場上的重要性。據您觀察,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上漲會帶來哪些影響?
林:雖然價格上漲有利于能源和糧食出口國,但依賴進口的國家的負擔會大幅加重,尤其是歐洲、中亞、中東和非洲的大宗商品進口國。非洲85%的小麥都來自進口。對于那些經濟基本面比較脆弱或者外匯儲備不足的國家,甚至有可能引發國際支付危機和經濟衰退。很多政府都宣布了限制國內物價上漲的措施,這些措施會帶來財政成本并可能加劇全球供需錯配,給國際價格帶來更多壓力,并可能加劇能源和糧食短缺。
記者:3月份采訪您時,您已詳細談到全球通脹的問題。我們注意到,美歐通脹此后仍在上升,美聯儲為應對高通脹,在5月4日剛剛大幅加息50個基點,多國紛紛跟進收緊貨幣政策。您認為這將產生何種影響,尤其是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
林:過去一年來,通脹上升成為一種全球現象,俄烏沖突進一步加大了這一壓力。據IMF最新估計,全球通脹率將在比原先預計的更長時間內保持高位,在發達經濟體中更為顯著。目前60%的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已超過5%,過半數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通脹率在7%之上。通脹威脅著全球經濟的方方面面,在許多國家,通脹已成為人們的核心關切,如果高通脹持久不下,可能會影響市場預期,增加控制通脹的難度。
隨著美聯儲等發達經濟體央行貨幣政策的收緊,國際融資環境將會惡化。這對債務水平本已高企、經濟基本面比較脆弱的國家沖擊尤其明顯。在近70個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約10%的國家已陷入債務償還危機,50%的國家也面臨嚴重的債務困難。2022年初至今,美元指數已上升約8%,是過去20年來的最高點。美國利率上升和美元升值給以外幣計價的債務國家帶來了雙重風險。如果全球金融市場的形勢發生轉變,這些國家還可能面臨資本外流問題,造成融資壓力進一步上升。
俄烏沖突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也增大了一些國家的金融脆弱性風險,加大了全球融資環境急劇收緊和資本外流的風險。另外,新冠疫情已導致許多國家財政政策空間縮小,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和全球利率走高,將進一步壓縮發展中國家的財政空間。
現在看來,各國經濟增長前景將呈現出明顯的分化。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因疫情受到的經濟長期創傷更加嚴重。據IMF預測,2022年這些國家的平均增長率將為3.8%,遠低于疫情前十年5%的平均年增長率。同時,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其經濟增長預計將持續低于疫情前的趨勢水平。受疫苗分配不均、燃料和糧食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低收入國家,尤其是弱勢群體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富裕群體和貧困群體的復蘇進程出現深度分化。同時,發展中國家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人均收入差距也將進一步擴大。
記者: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出現負增長1.4%,引發了市場擔憂。您如何看待美國經濟前景?
林:鑒于諸多不確定性,全球經濟下行風險陡增,也引發了許多市場觀察者對美國和歐洲經濟在短期內走向的關切和討論。大部分人認為目前美國就業市場依然十分強勁,居民儲蓄率持續居高,為經濟持續復蘇提供了扎實的基礎。但也有人認為,美聯儲的貨幣緊縮政策過于遲緩,如要在今、明兩年將通脹率降到其目標的2%左右,將需要大幅提高利率,有可能會導致經濟增長下滑,甚至出現經濟衰退。例如,哈佛大學教授肯·羅格夫認為,美國在一兩年內將會出現較高通脹率和較低經濟增長并存的局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原美聯儲副主席艾倫·布萊德一直對美國通脹和經濟增長持樂觀態度,近期也承認目前通脹率確實太高。但他認為,即便美國經濟發生衰退,其程度應該是比較輕的,不會像1970年代發生的那種情況。
記者:如您所言,種種跡象表明,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都面臨巨大不確定性。下一步各國政策應對重點應放在哪里?
林:在巨大的不確定下,全球經濟政策制定者們面臨的政策權衡取舍將會變得更加艱難。各國可從以下六方面著力:
第一,把應對通脹作為當務之急。
面對這一挑戰,美聯儲和其他部分央行已采取行動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脹持續上升和防止高通脹預期的形成。往前看,各主要央行應繼續采取清晰的政策溝通,包括就貨幣政策收緊過程提供明確的指引,并以數據為依據進行政策調整,以避免金融市場出現不必要的劇烈波動。
在退出支持性政策時,政府應考慮到政策收緊對那些財務最困難的消費者和企業的影響。為防止貨幣政策迅速收緊造成過于嚴重的、長期持續的負面影響,政策制定者應密切關注金融部門的風險,并在適當的情況下幫助受困企業。
貨幣政策緊縮可能會在短期內對經濟和就業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為避免未來經濟承受更大損失,政府應采取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平衡發展的政策,特別要推進有利于提高生產率的結構性改革,以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
需要注意的是,在當前供應短缺的情況下,貨幣緊縮政策有一定的局限性。央行的貨幣政策可以影響需求,但無法控制來自供應端因素對通脹帶來的沖擊。因此,盡快修復供應鏈尤為重要,而要實現這一點則需要有效地控制新冠疫情,也需要盡快地結束俄烏沖突。
第二,采取靈活的財政政策。
2022年,全球公共債務水平預計將從2020年的高點略有下降,但公共債務與GDP之比將在中期穩定在95%左右的高位,仍然比疫情前高出10多個百分點。
在當前復雜情況下,財政政策需要更加靈活。對于債務水平較高、需要財政整頓的經濟體,政府可在財政調整并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為弱勢群體提供更精準的定向支持,保障社保、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優先支出。同時,制定一條可信的中期財政路徑有助于創造所需的財政空間,也可避免損害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在經濟增長更強勁、通脹壓力保持高位的國家,財政政策應該繼續從提供支持轉向回歸常態。對那些已經或即將陷入債務危機的低收入國家來說,可能有必要考慮進行債務重組。
第三,積極擁抱數字革命。
全球數字技術的研發和廣泛應用是未來發展的重大趨勢,疫情促使不同產業和商業活動采用更多的數字技術,促進供應鏈多元化,提高了管理營運的效率。同時,近年來,加密資產和區塊鏈在內的金融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加快了金融交易速度并降低交易成本,給未來發展帶來廣闊的前景。目前,有近100個國家已經或正在研發央行數字貨幣。這些新的變化有利于經濟的持續和包容性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和相關監管機構應注意新的風險對金融監管的挑戰,根據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思路和新需求,因時制宜地完善政策框架。
第四,迎接氣候變化挑戰,促進綠色轉型。
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帶來威脅正在加劇。綠色轉型不僅意味著產業結構的轉變,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它還將帶來勞動力市場的轉型,不同職業和行業的就業機會將發生變化。IMF最新分析顯示,對于發達經濟體來說,為了讓經濟在2050年前實現凈零排放目標,有關政策方案將在未來10年使約1% 的就業機會從高碳排放工作轉移到低碳排放工作。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來說,這種轉型的規模更大,約為2.5%。因此,面對勞動者在轉型期間會面臨困難,政府需要制定合適的勞動力市場政策,比如提供培訓項目來幫助改善勞動者技能等。
第五,加速創新和結構性改革。
縱觀世界發展史,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和動力。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來說,促進創新、利用新科技更是推動生產率增長、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和縮小與發達經濟體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在這方面,特別是促進結構性改革,對研發采取優惠政策,完善產權框架等舉措有助于促進技術的創新和傳播。簡化中小企業的稅收制度也有助于新公司進入市場,減少非正規經濟活動,從而提高生產率。從長期來看,增強全民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改善人力資本是不斷創新和吸收應用先進技術的重要保障。
第六,防止全球經濟的碎片化。
2020年新冠疫情和2022年俄烏戰爭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許多觀察者對經濟全球化的前景產生了疑慮和擔憂。在2022年4月下旬召開的IMF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上,一些政策制定者在與媒體的采訪中強調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經濟帶來的好處。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在不同場合也表明,當今的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隨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全球經濟更加緊密相聯。因此,促進全球經濟穩定發展,造福于全人類,離不開國際社會和各國的共同努力和緊密合作。在當前形勢下,防止全球經濟碎片化和加強國際合作尤其重要。
總之,如今的世界高度互聯互通。歐洲的戰火會在非洲造成饑荒,一場大流行病會迅速席卷全球并反復數年,某一地區的碳排放也可能會影響全球的氣候變化。這些變化相互關聯,影響波及全球。應對全球挑戰的唯一有效辦法就是通過多邊努力來推動國際合作。建設一個繁榮、更有韌性、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經濟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