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
居家時間增多,打開直播就能跟著教練云健身;如果不會做飯,預制菜、智能小家電等可以滿足一日三餐需求;郊區露營既可以避開游人,又能親近大自然,成為近期旅游潮流……當下,人們生活狀態、消費觀念的變化,正在催生新的消費需求。新消費為何火熱?企業如何抓住機遇?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杰長接受了本報專訪。
記者:近期,預制菜、健身器材、露營裝備等新消費需求不斷涌現。新消費火熱背后有哪些原因?未來,應如何延續這些新興消費需求,推進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夏杰長:近來一些新消費業態不斷涌現,成為消費市場的“香餑餑”,甚至是當下全民新時尚,不是偶然的。這既是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的必然趨勢,也是在新一輪疫情下調整生活方式、科學利用閑暇時間和提高生活品質的合理選擇。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既要重視對傳統消費的改造升級,也要不斷挖掘消費新亮點、鞏固新消費。這些新興消費需求目前還處于初步形成階段,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總體上發展還不夠成熟,標準化程度還不高,品質品牌還有待提高,消費者認同感還有待提升。
為此,需要摸清消費者偏好,營造消費者更喜歡的體驗場景,高度重視產品的安全性能和智能應用,全面提高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水平,讓消費者用得更貼心更便利更智能。
記者:順應消費者的新需求,一些企業推出不少新產品,也帶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企業應如何抓住新需求帶來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推出新產品、走好細分產品賽道?
夏杰長:遵循消費者偏好和市場需求變化,是企業發展戰略的基本立足點。近年來,早餐機、兒童保溫碗、美妝冰箱等眾多新產品備受消費者歡迎,成為市場的“新寵”。很多企業及時調整發展思路,抓住市場商機,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對企業而言,要高度重視產品研發和設計,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走專業分工和合作發展之路,不斷挖掘市場細分的新需求,找準自己的新賽道,推出質量更高、品質更好和使用更便利的新產品。還要注重把制造和服務有機結合起來,既要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產品,也要提供更加精細的服務,以滿足消費者偏好變化和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記者:互聯網、數字技術的發展對平臺經濟、小微企業和消費方式帶來了哪些影響?
夏杰長:基于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發展起來的直播電商、移動支付、外賣配送、社交媒體等新平臺、新業態迅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范式和消費方式,在優化供需匹配、提高鏈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拓展消費內容、節約消費時間、增強消費體驗、促進產銷協同、簡化支付方式和創造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在平臺上有無數小微企業和消費者供需互動,形成了一個動態緊密的生態圈。平臺、小微企業和消費者共生互促,構成了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未來,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在產業、平臺和消費領域的應用及其影響還將不斷凸顯,對生產方式和消費行為的深刻變革還將不斷展現出來。
記者:許多新消費的發展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直播帶貨虛假宣傳,共享單車退費難,露營市場供給不足、設施安全難保證等。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新消費市場規范有序發展?
夏杰長:有些新消費領域出現了市場失序、監管不力以及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必須在發展中糾偏,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新消費市場規范有序發展。
一要用“新監管”助力新業態。處進好消費者權益保護、維護市場秩序和保護創新創業之間的關系,適時創新監管方式,明確對新業態發展的政策“紅綠燈”,及時糾正市場亂象。
二要加強底層技術研發創新。追根溯源,新消費的底層支撐實際上是數字技術的大量使用。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商業模式和數字應用領域的創新上成績斐然,如廣泛應用的二維碼、刷臉支付、平臺直播等,但同時更多的商業技術應用有待突破。要堅持走技術強國道路,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強度和對技術創新企業的稅收減免優惠力度,以確保新消費行穩致遠。
三要培育良性的新消費環境。不斷健全和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切實維護好新業態下消費者權益,強化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完善市場信用環境,探索建立失信行為信息的全國性公示體系,建立企業和個人“黑名單”制度,逐步構建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完善質量監督體系,全面推廣覆蓋產品生命周期的安全追溯體系,形成具有實操性的缺陷產品強制召回、嚴重失信企業強制退出機制。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