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2022年國家免費醫學生招收計劃已由教育部于月前公布,訂單定向培養五年制本科醫學生共計5918人。這是中央財政支持中西部農村醫療事業的一項舉措。
報考免費醫學定向招生計劃的考生均須參加當年全國統一高考,實行單列志愿、單設批次、單獨劃線,只招收農村生源,在本科提前批次錄取。生源不足時,未完成的計劃通過補征志愿方式從高分到低分順序錄取,直至完成計劃。
鄉村醫療是一項關涉社會公平與村民健康的重要事業,然而長期以來發展短板始終存在。免費醫學生招收計劃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鄉村醫生人才流失、老齡化、超齡服務等問題。不過對于全國現有70多萬鄉村醫生的“基本盤”來說,每年5900余人的更替率還是太低了。要想更有效達到項目設計目標,還需在實施各環節“精打細算”。
20世紀80年代我國曾采取類似方式培養鄉村教師,現行的公費師范生也使用了財政經費支持的協議到崗就業方式,在實施過程中出現過各種問題,經濟待遇、專業成長、生活條件等因素制約他們到鄉村工作。在鄉村醫生培養過程中,前述探索經驗值得參考。
實施基層醫學人才本土化培養,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機制的確能發揮作用。但也要看清,這一機制發揮作用是有條件的。首先,在招生環節注重志向、使命感,需要盡可能挑選立志學醫,愿意為村民服務、報效家鄉的志愿者,不能僅僅將高考分數作為入選的唯一依據。自主選擇進入免費醫學生的考生多數是從國家和社會的立場和利益考慮而進行的人生選擇。如果他們的選擇是自主的,學校在各培養環節就應更加尊重他們的自主,培養他們自主。因為自主的學生在此后遇到各種困難與挫折時,也會表現得更堅強,有更大的可能在職業生涯中成為更優秀的鄉村醫生。
筆者認為,免費醫學生招收計劃最好以大類招生的方式招入,待學生入學一段時間后,再根據學生的志愿選擇專業。從過去實施的各項計劃人才的培養過程看,給學生進入計劃后的適當選擇空間是必要的。因為不少學生在中小學階段一直按父母和教師要求學習,對自己的了解不深入也不實際。在不知道自己的優勢潛能的情況下,就綁定自己的專業方向讓考生心中無底,也大概率迎來太多對自身未知而產生的不確定性恐慌。
一些學校管理者常希望在起點就定下全程,全過程能按原計劃實施,在學生入學后,不同程度忽視甚至屏蔽學生的自主選擇。如此,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學生與學校及計劃之間難以協調的矛盾,實則不利于達成項目目標。
說回對鄉村醫生的渴求,免費醫學生的培養僅僅是解決該問題的一個環節。各級各地需真正從提升鄉村居民健康保障條件出發,發展好鄉村醫療事業,讓事業留人,情感留人,發展前景留人,減緩鄉村醫生外流趨勢,切實解決鄉村醫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醫得好”的問題。還有必要對鄉村醫生的公益屬性作出明確界定,并通過崗位津貼、績效獎勵、出診超時勞務補助等方式提高他們的待遇,提升鄉村醫生崗位的吸引力。此外,建立并提供更加通暢的專業成長通道也很關鍵。其中最重要的是,提供專業進修機會,解除職稱評定的障礙,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職業成就感。
整個計劃的設計邏輯和程序當與人才成長發展規律吻合,不局限于一項舉措,而是在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方面進行體系化、鏈條式設計和實施。我們樂見該項計劃能最優化實現預期目標,助力振興鄉村衛生事業。
(作者:儲朝暉,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