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響中國 > 正文

馬克思主義如何理解“矛盾”

“矛盾”概念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概念。“矛盾”既是哲學概念:不管是在德國古典哲學那里,還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矛盾”都是一個核心范疇;“矛盾”又是政治概念: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野中,通過“矛盾”概念,我們建構出一套分析社會、認識社會的工具,并衍生出社會主要矛盾、人民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敵我矛盾等概念;“矛盾”還是日常生活概念:在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矛盾概念,如內心很矛盾,張三和李四之間的矛盾很大等。那么,如何理解作為哲學概念的“矛盾”、政治概念的“矛盾”和日常社會概念的“矛盾”幾者之間的關系呢?

“矛盾”的原始含義是對立。不管是作為日常生活概念,還是作為哲學概念,不管是在西方哲學中,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矛盾的最初含義都是“對立”。作為日常生活概念,“自相矛盾”“前后矛盾”中的“矛盾”都是說“對立”。在德文中,表述矛盾概念的詞匯是“Widerspruch”,其字面含義也是反駁、對立、反對、抗議。在西方哲學史上,古希臘哲學家就已經開始探討矛盾概念。但是在古希臘哲學那里,矛盾主要是指“對立”。古希臘哲學中的很多基本概念,如一和多、形式與質料、靜止與運動、本質與現象、生與死都是作為“對立面”出現的,這種“對立面”就是矛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矛盾這個詞由“矛”和“盾”兩個字組成,先秦《韓非子·難一》記載,“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在這里,“矛盾”的意思就是兩件事不能同時成立,兩者是對立的。當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更為強調“和”,在對外交往中,強調“協和萬邦”;在個人交往中,強調“和而不同”“和而不流”等。因此,在中國古籍中,作為“對立”的“矛盾”是一個具有否定性意謂的概念。在西方文化傳統中,“矛盾”則是一個中性概念,沒有被賦予感情色彩。

在哲學史上,黑格爾最早把“矛盾”作為哲學概念加以闡釋,將其理解為對立統一。古代哲學對矛盾的認識停留于樸素的、直觀的經驗性的矛盾事實,對“矛盾”的理解尚未達到哲學高度。黑格爾是矛盾學說的集大成者,“矛盾”概念在黑格爾這里得到了系統論證,他將“矛盾”視為哲學思考的本質,“認識矛盾并且認識對象的這種矛盾特性就是哲學思考的本質”。黑格爾突破了矛盾概念的形式邏輯理解,將矛盾概念由形式矛盾發展為辯證矛盾,將矛盾理解為對立統一。在《邏輯學》中,黑格爾在“本質論”中探討矛盾,將“矛盾”作為“同一”和“差別”之后的環節。黑格爾在“純反思規定”中討論“矛盾”,他批評“抽象的同一”,強調“具體的同一”,而所謂“具體的同一”就是包含差別和矛盾的同一,“我們首先需要特別注意,不要把同一單純認作抽象的同一,認作排斥一切差別的同一”。黑格爾將矛盾視為事物的本質,“一切事物在其自身中都是矛盾的”。他認為矛盾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動力和原因,“矛盾卻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為在本身之中包含著矛盾,所以它才能運動”,“矛盾是在其本質規定中的否定的東西,它是一切自己運動的原則,而自己運動就是矛盾的表現”。當然,黑格爾只是在邏輯規定中探討“矛盾”,將矛盾運動視為概念的自我規定。

馬克思則在黑格爾的基礎上,將“矛盾”提升為社會分析方法。馬克思沒有出版過專門分析“矛盾”的著作和論文,在馬克思的文本中,“矛盾”隱藏在他對社會的分析中。馬克思拯救了處于概念自我規定中的“矛盾”,他用“矛盾”分析了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表現為矛盾運動過程,“按照我們的觀點,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資本主義的特殊規律同樣表現為矛盾運動,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已經達到社會化生產水平,而生產關系(交往形式)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因此,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表現為“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樣,“矛盾”就成為社會分析方法。在馬克思看來,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所有領域的矛盾都可以還原到“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這種矛盾”,因為“不同階級之間的沖突,意識的矛盾,思想斗爭,政治斗爭”都是“這種矛盾”的“各種附帶形式”。所以,我們分析社會就是要分析社會的“這種矛盾”。馬克思給我們提供了分析“這種矛盾”的范例。馬克思談論了諸如人的本質與存在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自然與歷史的矛盾等。他認為共產主義是“矛盾”的“真正解決”:“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分析“商品”內部的矛盾,即它的二重性及其矛盾運動,一步步揭示出資本主義的本質、秘密和運行機制,揭露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發展規律。

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將“矛盾”提升為方法論,用之分析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馬克思通過“矛盾”分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中國共產黨繼承了馬克思的分析方法,首先將之用于分析中國革命。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毛澤東是“矛盾”概念的重要創造者、運用者和推廣者,我們中國人所熟知的矛盾概念主要來源于毛澤東所著的《矛盾論》。在《矛盾論》中,毛澤東對矛盾的地位、精髓、邏輯體系、作用進行了系統闡釋。毛澤東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問題,矛盾的轉化問題等。這些問題的深入論述,不僅讓“矛盾”概念通俗化、大眾化,也讓“矛盾”概念成為一個具有鮮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色彩的概念,將“矛盾”從日常生活概念和哲學概念發展為政治概念。此后,我們又提出“社會主要矛盾”概念,將之作為分析社會發展階段的標準,進一步強化了“矛盾”概念的政治話語色彩。

可見,“矛盾”本身是一個并不復雜的詞匯,但是由于其承擔了哲學概念、政治概念和日常生活概念三重角色,在不同角色中,它的內涵是不一樣的。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矛盾論   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