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各級黨委和政府、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領會這篇文章的豐富內涵,提高生態保護意識,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擰緊思想“總開關”。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更替。廣大領導干部要牢牢把握“可持續”的發展要求,不能為了眼前的一時發展,掏空了“家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要抓住“關鍵少數”,要樹立正確的“生態觀”,要保護生態,而不是破壞生態,要讓“綠生金”,才能夠讓高質量發展的路上有更多生機勃勃的綠色畫卷,能夠讓綠色資源成為發展的能源,讓新時期的高質量發展填滿綠的底色。
制度是發展的優勢,守住制度“高壓線”。保護生態環境要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建立健全環境資源保護、生態補償、環境保護目標管理考核制度,形成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的責任體系,以健全制度筑牢生態文明建設“主陣地”。要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對“兩高”項目是堅決關閉整改,對違法采石采礦、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違規侵占濕地、違法污染排放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要堅決督促整改,以鐵的紀律保護生態環境。
監督是治理的保障,形成發展“助推器”。群眾的眼睛才是雪亮的,因為干好任何一項工作,戰勝任何一個“敵人”都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營造人人有責的氛圍,要出臺舉報獎勵政策,從制度層面給予人民保障,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隨著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日益呈現出隱蔽化、專業化等特點,執法難度進一步加大,要不斷創新手段方法,發動群眾力量擴大違法線索來源,要強化宣傳引導,堅持正面積極宣傳,挖掘出廣大群眾在環境保護中的潛力,推動形成全民環保意識,切實筑牢生態文明根基。(作者: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