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品牌智庫 > 正文

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

單忠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國機械制造工藝協會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基礎工藝與裝備組組長,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等。曾任鄭州機械研究所所長、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等。長期從事數字化機械裝備與先進成形制造技術、綠色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專利金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青年創新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等。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更難以保證國家安全。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科技強國、制造強國,既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自主創新,高度重視人才強國、科技強國、制造強國建設。進入新時代,中國科技、中國制造在世界創新版圖和制造版圖的發展方位、國際方位等方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化。從《2021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分析看,我國實現了世界主要國家中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最大增幅,其中,制造業增加值、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制造業出口占全球制造業出口總額比重等核心指標同比增長快,制造強國建設進程持續深化,展現出較強中國制造“韌性”,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戰略安全發揮了重大作用。

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

科技創新是一個從新思想的產生到產品設計、試制、生產、營銷和市場化的一系列活動,也是知識創造、轉換和應用的過程,其實質是新技術的產生和商業化的應用。創新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過程,創新能力是在長期的創新活動中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隊伍、條件的結合、融合和總和。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時期,數字技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新一代先進技術的發展讓中國與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可以站到同一起跑線上。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第12位,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2012年16.98萬億增長到2021年31.4萬億,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我國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輸變電裝備、紡織等產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航天裝備、新能源汽車、發電裝備等產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可以說,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序列,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制造大國。

發展數字技術、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等高科技和先進制造業已成為世界大企業競爭的焦點、工業發達國家競爭的焦點。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工業革命、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世界發達國家崛起的重要模式之一,近年來美國發布《美國先進制造領先戰略》《關鍵和新興技術(CET)清單》,德國發布《高技術戰略2025》《德國工業戰略2030》,工業發達國家持續構建連續性科技戰略與政策體系,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大學教育和人才培養,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業發展。

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制造強國之路

高水平科技具有技術難度大、技術水平高、創新引領作用大、創新風險高,對產業與國家安全影響深遠等顯著特征,是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顯著體現。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于中國的歷史方位、國情實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制造強國之路。

加強黨的領導,打造創新發展生態。進入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與制造業發展已從“量”的積累到了“質”的變化,從技術引進消化再創新向原創、自主創新轉變,從產品模仿創新向原創設計、自主可控轉變。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對制造業提出新要求,需要不斷提供更好的產品供給,從傳統中低端向中高端產品轉型升級,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應深化對創新規律的認識,增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建設制造強國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發揮人才、生態、技術等創新要素協同作用,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并持續改善人才發展環境。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保衛國家安全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核心目標,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約發展的重大技術短板,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

培育創新能力,切實提高創新效能。堅持“四個面向”,在科研布局、科研評價、政策環境、資金投入等方面持續加強頂層設計和綜合施策,強化政府在重大科技問題、高水平科技攻關任務和制造強國建設上自上而下的統籌協調與布局,發揮科技創新舉國體制優勢,大力培育創新能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如在高端數控裝備領域,以提升系統成套與高端機床及基礎制造裝備技術創新能力為突破口,以提高國家安全與高端制造產業國際競爭力為牽引,協同攻關“卡脖子”、關鍵短板與前沿裝備,實現高端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等先進制造領域的理論方法、工藝技術、系統裝備自主可控。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點瞄準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先進制造、空天科技等事關經濟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動科技創新,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自主可控。強化系統思維、全局思維,打造跨行業、跨區域、跨單位的動態聯合團隊,集中優勢力量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梯次布局的高能級創新機構。大力推進有組織的重大科研創新,加速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與中國制造產業體系相匹配、明確分工定位、多主體協同開放的國家級創新體系,提升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和創新效能,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創能力,建設全球創新高地。

建設人才中心,賦能優質持續發展。人是創新發展的主體與靈魂,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一流人才一流創新,一流科技一流產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強高質量人才培養,建立市場化選人、市場化育人與市場化用人機制,探索高水平人才的培養與遴選機制,從重大基礎科學研究、重大工程實施和國民經濟主戰場等領域中,遴選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勇擔國家使命。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結合“雙一流”建設,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重大科學問題,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努力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積極探索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軍民融合、成果共享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構建創新發展聯合體、創新發展共同體,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站在全球創新鏈、產業鏈的高度來謀劃創新、推進創新,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開放發展體系,讓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有序、更加系統協同,提高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整體效能。

培育創新群體,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既緊密相連又相互作用,創新的生命力在于產業化,既要做好未來高技術創新,又要讓高科技快速轉化為生產力。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既要牢牢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又要與全球創新鏈、產業鏈開放合作,發揮有效市場作用,在競爭與合作中實現共贏。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增強企業創新的定力與韌性,優化資源配置,著力打造一批核心競爭力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培育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持續推動京津冀協同、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協同創新發展,集聚產業創新資源,打造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鼓勵參與國際并購、聯合控股、參股國外先進企業,加強知識產權、品牌文化與國際標準建設,提升產品質量與國際競爭力。持續舉辦進口博覽會等國際高端會議,落實好“一帶一路”倡議,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制造業產業體系。

創新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創新能力是引進不來的,需要積極營造“讓我創新”到“我要創新”的生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建設制造強國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關鍵保障。只有切實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以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恒抓創新、謀發展,加速創新發展,營造創新文化,打造原創技術的策源地,打造創新發展的新生態,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才能全面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以科技創新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先進制造業   中國制造   單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