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公司治理 > 正文

年報披露不能患上“拖延癥”

年報季早已結束,部分公司卻患上“拖延癥”,迄今仍未披露2021年年報。近期,證監會對7家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立案,認定為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

對于年報延期披露的原因,大多數公司歸結為疫情或審計工作影響。例如,ST輔仁發布公告稱,公司2021年年報審計工作進度未達預期,主要是受疫情防控出行限制和審計工作安排影響。

如此理由并不能說服監管部門和投資者,畢竟A股市場近4800家公司絕大部分都如期“交卷”。且根據監管部門以往調查顯示,上市公司未按期披露年度報告的背后,往往與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風險內控制度流于形式、高級管理人員不勤勉盡責密切相關,還可能隱藏著不法關聯交易、大額資金占用、財務舞弊等其他嚴重違法違規行為。

從被立案公司此前基本面來看,多數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為虧損狀態。投資者難免合理懷疑,所謂的因為疫情或審計工作導致年報“難產”,不過是個擋箭牌,實則是業績羞于見人,更有甚者可能存在違法犯罪行為。

按期披露年度報告是上市公司最基本的法定義務,對維護證券市場公開透明秩序、保護投資者信心具有重要意義。不管年報成績如何,上市公司都應該讓投資者及時了解過去一年經營狀況。一時業績之差并非不能為市場所接受,故意隱瞞欺騙行徑卻實屬惡劣,既侵犯了投資者知情權,還破壞了市場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是對證券市場法律規則嚴肅性的嚴重藐視。

監管部門對此類不按時交“成績單”的行為一直予以嚴厲打擊。近年來,證監會多次啟動專項執法行動,對未按期披露年度報告的上市公司立案調查,并對其中存在虛構采購合同、虛構代付業務、憑空進行票據背書等行為作出行政處罰,將其移送公安機關。

可見,故意拖延披露年報既有損上市公司信譽,導致的后果也是上市公司難以承受之痛。按照相關規定,未及時披露年報的公司,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對于已經“披星戴帽”的企業,則可能被終止上市。這無疑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嚴監管的同時,監管部門也考慮到了疫情等不可抗力的切實影響。今年10余家逾期未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吉藥控股、紫鑫藥業等位于疫情較為嚴峻地區的企業,暫時未被監管立案。此外,去年證監會還發文規定,部分確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公司可以延遲披露年度報告,并可先行披露主要經營業績。這體現了監管層在特殊時期作出特別政策安排、用心呵護市場主體成長的監管溫度。當然,這種溫度是以上市公司守法合規來托底的,一旦出現違法違規行為,監管絕不會手軟。

總之,故意拖延披露年報絕非明智之舉,所謂拖得了一時拖不了一世,該面對的問題終究還得面對。上市公司應及時進行信息披露,清楚展示企業經營狀況,如實說明業績波動原因,切實尊重投資者知情權,維護好資本市場公開公平公正、清澈透明的良好生態。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