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A股上市公司出現較為密集的退市現象。據統計,自5月以來,已有近40家A股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下發的股票終止上市決定。
隨著退市新規的實施,早前A股市場“易進難出”局面得以扭轉,“不死鳥神話”正在終結,優勝劣汰、有進有出生態加速形成。以往那些通過“財務洗澡”實現報表式盈利來規避退市,或試圖以突擊銷售、花式增收等方式來保殼的做法,越來越難以逃脫監管法眼,失去了生存空間。上市公司想要在證券市場長久生存,只有聚焦主業、穩健發展,切實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五指要合攏,拳頭才會硬”。提高企業競爭能力,避免淘汰出局,首先要解決好主業不突出、核心競爭力不強的問題??v觀這些退市公司,有的曾是填補行業市場空白的先鋒,有的市值曾高達數百億元,但在進入資本市場后,產生一定浮躁心理,急于鋪攤子、上項目、亂投資,或盲目追求多元化,脫實向虛,導致業務多而不精、規模大而不強。上市公司應充分認識到,企業再大,能力和精力也終歸有限,要想在市場競爭中有一席之地,關鍵在于去枝強干、聚焦主責主業。對于不擅長的業務謹慎沾手,不相關的行業審慎進入,把資金、人才等資源集中起來,心無旁騖攻主業,實實在在謀發展。
專注主業并非固步自封,而是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圍繞主業在技術進步和商業模式上下功夫。當前我國上市公司創新能力明顯提升,但總體仍不充分、不平衡,研發支出前100名的上市公司投入總額占到全部上市公司的近一半。上市公司需不斷強化創新主體地位,利用好資本市場支持創新的各類工具,抓住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機遇,著力育長板、強韌性,成長為原始創新和新興技術的重要發源地,依靠創新獲得超額收益、實現高附加值。
退市常態化下,資本市場游戲規則正在發生改變,企業上市前兢兢業業“備考”、上市后“渾水摸魚”的做法行不通了。未來,那些主業萎縮、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殼”企業,終將淪為資本市場的“棄子”;只有主業突出、競爭能力強的企業,才能不斷獲得資金支持,立于潮頭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