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注重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具有系統性、統籌性、全局性、整體性,蘊含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意蘊,是我國推動“雙碳”工作的根本遵循。
辯證把握發展和減排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減排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
我們必須堅持辯證觀念,動態地認識和把握發展和減排的關系。在人類歷史上,發展和減排的關系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減排還不是一個問題,人類面臨的只有發展問題。在第二個階段,發展和減排的關系體現為一種對抗性關系,減排會阻礙發展。在第三個階段,發展和減排的關系體現為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人類已到了不減排就無法更好發展的地步,減排勢在必行;另一方面人類也到了有能力解決發展和減排矛盾的歷史階段。
中國不僅有意愿,而且有能力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系。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積累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奠定了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的涉碳訴求開始轉變,低碳生活成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發展與減排的關系在我國正從對抗性階段走向辯證統一階段,兩者的目標更為趨同,這必然要求將“發展”與“減排”統一起來,在發展中實現減排,以減排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氫能、光伏太陽能、核能、鋰鈉電池等新能源技術日新月異,我國應抓住這一重大戰略機遇期,通過能源生產、加工、運輸等一系列領域重大技術變革和技術融合,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方式,更好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當然,我國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和制造業國家,也是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耗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化石能源仍將是我國國計民生的重要支撐。這就意味著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不能脫離實際搞“運動式減排”。
辯證把握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發展趨勢和方向歷來是我們黨把握戰略問題的重要思想方法。實現“雙碳”目標,必須樹立辯證系統觀念,觀大局、謀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增強全國一盤棋意識,加強政策措施的銜接協調,確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慮區域資源分布和產業分工的客觀現實,研究確定各地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雙碳’行動方案,不搞齊步走、‘一刀切’”。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空間的辯證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邏輯主導的世界體系,全球社會發展空間體現為一種“中心—半外圍—外圍”的空間不平等關系。碳排放空間的不平等就是這種社會發展空間不平等的表現,而且碳排放空間還表現出更為豐富的辯證特性:一方面,二氧化碳是一種可以在地球空間廣泛彌散,并且可以穩定存在的自然公共品,任何地區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都是全球性的;另一方面,在地球空間內,增減碳的相關主體與承擔碳損益的相關主體不一致。排碳的收益歸排碳者所有,危害卻需要全球共擔;減排成本由減排相關主體承擔,收益歸全球所有。
就我國的碳排放空間而言,由于各地區在資源稟賦、產業分工、經濟發展程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碳排放在不同地區存在明顯差異。總體來看,我國兼有先發國家和后發國家的碳排放特點。雖然我國還屬于發展中國家,但東部一些地區面臨的發展和減排的關系問題與全球先發國家處境類似,而西部一些地區面臨的發展和減排的關系問題則與全球后發國家處境類似。分地區看,我國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前五名省份合計占全國碳排放總量超過30%;而碳排放總量最小的后五名省份合計排放量占比僅不足5%。分行業看,工業耗能占到全社會能耗總額的60%,高耗能工業占工業能耗的70%以上。
基于以上碳排放的空間分布特性,我們在推進“雙碳”工作時,絕不能“一刀切”,要考慮到各地區的現實情況,堅持辯證統觀念,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辯證把握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立足當下,一步一個腳印解決具體問題,積小勝為大勝;又要放眼長遠,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節奏和力度,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持續發力”。推進解決“雙碳”工作,必須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精神,充分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處理好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統籌好發展與減排工作,以漸進的量變推動實現“雙碳”工作的質變。
發展和減排的長遠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但兩者的短期目標存在階段性矛盾,短期激進減排必然導致經濟發展放緩。從能源結構看,我國的能源稟賦具有“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而新能源裝機和供給能力還不匹配,因此煤炭為主的化石燃料在一段時期內仍將是我國生產生活供能的主要原料。從經濟結構看,我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工業全產業鏈的國家,工業產值份額仍然較高,受到20世紀末以來全球生產分工體系的影響,高能耗、高污染工業生產部門比重高于發達國家。隨著碳約束的收緊,減排的經濟成本將會迅速提高。因此,在短期內,實現“雙碳”目標對經濟穩定增長形成較大壓力。但從長期來看,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變革、整體收入水平的提升,減排政策實施的成本反倒會隨之下降,預計到2035年前后,我國對減排的承受能力反倒會更強,到時候的政策空間也會更大。
因此,基于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我們在推進“雙碳”工作時,必須堅持辯證觀念,把握好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
辯證把握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兩手發力,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建立健全‘雙碳’工作激勵約束機制”。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最根本的是加強黨對“雙碳”工作的領導,用高質量黨建推動“雙碳”工作高質量發展。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一方面,以新的增長點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其中,發揮其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能動性和積極作用,最大程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另一方面,以價格機制倒逼企業變革生產技術,改善經營方式,選擇高效、低耗的生產方式。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強調政府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的作用。如果放任資本在化石能源等領域野蠻生長、無序擴張,必將對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影響,必須把握資本行為規律及其治理規律,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范和引導資本重點投向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領域,形成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推動“雙碳”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魏一鳴、劉新剛,分別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