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瑞才(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李達(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共昆明市委黨校市情研究中心講師)
摘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由科學概念表達、完整理論框架、鮮明理論特征和創新話語體系構成的理論體系。準確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體系,在概念構成的理論之網上,要把握住核心概念、基本概念、重要概念內涵外延;在理論框架上,要把握鮮明主題、歷史使命、奮斗目標、現實動力、行動方式、制度保障和全球治理等內容;在理論特征上,要把握繼承與創新、理論與實踐、現實與時代、人民與價值、系統與原則、本土與世界“六個統一”;在話語體系上,要把握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批判性與建構性話語相貫通,學術話語、政治話語和群眾話語相融合,標識性概念和重大理論命題相對接。這些概念、框架、特征和話語,清晰展示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在邏輯聯系和理論架構。
一種理論走向成熟的標志是其主體內容能夠完整地構成嚴密的邏輯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推動下,地位日益突出、作用逐漸明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框架、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漸次成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從“承中—接馬—化西”的原則出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堅持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智慧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西方生態文明思想的批判借鑒。現階段,學界從不同理論視閾進行細致的描述性分析,勾畫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內容和整體結構,但也存在對理論體系缺少整體性闡釋、鮮見深層次的學理化分析以及研究范式上偏重于結構功能主義式的拆解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建構起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鮮明特點、反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時代特征的話語體系,是擺在理論界面前的一項現實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探明概念體系、理論框架、理論特征等進行突破的前提下,建構以概念、話語等為標識的嚴密邏輯體系,用“理論之思”為回答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規律、現實動力、發展道路、目標任務等重大課題提供學理性支撐。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概念體系
概念是構成理論體系的基本要素。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理論體系就是邏輯自洽的概念體系。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之一是十分注重對概念的界定,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某種聯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由核心概念、基本概念、重要概念作為理論之網上扭結而構成的理論體系。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展開研究的邏輯起點是如何界定不同層面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概念闡釋的角度出發,認識和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體系有不同視角和方法。其中,核心概念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它體現的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屬性、價值取向;基本概念從總體目標、基本理念、重點任務和國際維度等角度出發,反映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性質,標注了這一思想的基本形態,規定了生態文明與其它文明之間的關系;重要概念是那些由核心概念、基本概念派生的、反映在各領域各方面的衍生性概念,屬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體系中創新空間比較大、增量比較明顯的內容。只有說明與闡釋這些標識性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才能從理論體系維度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引向深入。
第一,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貫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概念。盡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不同層次的概念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的原創性概念,但只有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一概念,是居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核心位置、揭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本質屬性和價值旨歸的關鍵構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概念和要求,指明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來說,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反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征、制度選擇和價值規定,是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不斷改造客觀世界,建設和諧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總和,具有鮮明的原創性、完全的規范性和鮮明的政治性。
第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發揮基礎性和前提性作用的是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既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體系的基礎,也是進行理論體系研究的出發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基本概念是指那些反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性質、標注這一思想的基本形態、規范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之間關系的次等位階概念。這些基本概念包括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三個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及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概念。
首先,從總體目標來看,生態文明是指在尊重個體生命差異性、群體生命多樣性、整體生命系統穩定性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具有無限延伸可能的社會文明形態。在生態文明的概念基礎之上,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特征和本質屬性。美麗中國,是我們在社會發展中對最新文明形態的正確選擇,它不僅指一種良好的自然環境,更是將生態文明融入到其他建設的全過程,實現時代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人民之美、環境之美的總集成,帶有強烈的本土特征。這一概念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全新視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顯著標識之一,有助于實現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生態美麗的社會發展狀態。
其次,從基本理念來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的首要態度、基本原則和重要責任。這就要求人類要對自然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要求人類在從事社會活動時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在發揮主觀能動性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時,要保護自然界生態系統。“三個共同體”或者叫“三位一體”的概念從本體論意義出發,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生態哲學理論基礎。“三個共同體”作為一個概念詞組,在不同層面上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以不同的資源環境要素所組成的復雜系統為主體,對多層次、多維度資源環境要素相互作用關系及人地協同關系的高度凝練,確立了我國生態治理應該堅持的觀念;“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指以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系統治理、以人為本、多邊主義為主要原則,從人與自然整體性關系的角度,強調其作為一個統一體的密不可分、休戚與共;而“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包容性極廣且包含著矛盾的共同體概念,正確概括了國家在全球生態文明中相互依存的本質,指明了生態文明在當代國際關系中的方向。
再次,從重點任務來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概念包括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內容。綠色發展這一概念是對新時代實現生態文明建設主要任務的目標安排,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對新時代社會演進規律和文明發展方向構筑了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概念是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及主要任務的表達,體現的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圖景,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重要內容。提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這一概念是區別于人的生態倫理、生態道德、生態意識所起到的作用,突出了長久性、剛性規約的作用。它是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及其主要任務的制度保障,決定了特定的生態文明組織方式,產生了特定的生態文明影響。
最后,從國際維度來看,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概念是與國內生態文明建設在內涵和外延上相對應的,是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議題上的立場和政策,也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從概念上來講,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是指中國立足于國內實際,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體現的是國內國際聯動、攜手世界應對全球生態環境挑戰、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中國擔當,探索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路徑的治理模式。科學理解這一概念,需要著重強調三個方面的政策意蘊。一是從重要性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沒有國界,地球的任何區域、任何人群都難逃其影響,單靠一國或者幾個國家的能力來徹底解決這些全球性問題是不現實的,各國都是生態文明的受益者、參與者、捍衛者。大國選擇何種模式的生態道路,對其他國家有著極大示范效應,對世界生態安全格局影響巨大。二是從責任觀來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應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國家對造成氣候變化的歷史責任、發展需求和治理能力存在差異,相關責任要求要考慮發展中國家的能力和國情。三是從話語權來看,要樹立正確的全球生態環境正義觀、民主觀、民生觀導向,引領全球生態治理體系健康發展,應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轉移“生態包袱”和生態代價、推卸生態責任等詰難行為,就要提高我國在全球生態治理中的話語權。
第三,重要概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各領域、各方面產生較大影響的概念。重要概念是由核心概念、基本概念所派生,是實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闡明目標的路徑性概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國內國際的雙重視角,就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進行了一系列的闡釋與布局,提出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的重要概念。主要有: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保護地體系、綠色金融、生態保護紅線、推進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變化等內容。由于這部分所涉概念較多,限于篇幅,對這些重要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再展開闡釋。
需要說明的是,由核心概念、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建構起來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概念體系,在明確不同概念存在層次之分的基礎上,也會在彼此間建立密切聯系。這些概念是構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體系的嚴密網絡上的“扭結”,處在不同層面、發揮不同作用。比如,從理論闡釋的角度來看,認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可以從“三個共同體”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這兩對基本概念出發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進而站在更高的視野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這種思路暗含著一條主線,即由理論到實踐,從本土到全球生態文明的話語體系。同樣,從理論的層次架構出發,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建構起來的概念體系,我們可以從核心概念出發,自上而下逐層建構起一個由基本概念為支持、重要概念為路徑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概念體系。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框架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生態范疇的理論典范和原創性成果,通過對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深刻回答,形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新的理論形態,具有嚴密而開放的內在邏輯,漸次構建起這一理論體系的主要框架。從整體性角度來認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框架,有利于加深對這一問題深度與廣度的理解,為我們更加自覺主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第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的關系構成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但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卻經歷了不同的認識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人類要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這表達了我們先人對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重要認識。這些古老而哲學化的生態觀,不僅是一種生活智慧的理論表達,也是一種生態智慧的具體呈現,它在現實生活和制度中可以用一個“度”字來歸納。步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人類日益頻繁的活動不斷觸及自然生態有形與無形的邊界,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和緊張。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 在這里,馬克思表達的是歷史和社會的范疇,說明了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科學揭示了現代人類應該樹立怎樣的生態文明觀,為我們如何規范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重要啟示與借鑒。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尤其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落腳點,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主要議題之一就是如何用新發展理念指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第二,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統一體,同時也存在著對立的一面。作為文明的一種最新形態,生態文明在人類發展史中意義重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類文明興衰。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國內外生態環境領域帶來的嚴重危機和教訓,引發了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化。縱觀世界文明史,古代世界四大文明無一不是發源在植被茂密、河流眾多、田野肥沃的地區,優良的生態、充足的自然供養和充裕的物質條件,造就了這些地區的輝煌,反過來,生態環境的破壞特別是土地的荒漠化,導致了一些古代文明的衰落。恩格斯早在《自然辯證法》中就指出,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意大利等地的居民用森林換取耕地,導致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在這方面,中國也有過比較慘痛的教訓。遠古時期,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太行山脈等地絕大部分土地被森林覆蓋,山清水秀且適應耕種,生態環境條件良好;但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造成自唐代以來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不斷向東遷移,這就是生態環境破壞的顯著表現。這些教訓從辯證的角度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與民族永續發展的關系,深刻揭示了生態文明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的價值。
第三,建設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豐富和完善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內涵,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總體目標。習近平從國家戰略層面論述生態文明,使生態建設視野更寬闊、生態建設內容更全面、生態建設戰略地位更突出。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使人們保護生態環境從外在強制階段提升為內在自覺階段,這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愿景,也是與每個人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社會實踐。這就要求全社會思想深處接受一種新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并用實際舉措將生態環保理念轉化為全民綠色行動,對生態環境進行共同建設、共同保護、共同治理。著力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完善生態環境制度建設,建設管護機制和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實現村屯“硬化、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讓國家更加“綠起來”“美起來”“清起來”,讓萬山滴翠、層林盡染、魚翔淺底、繁星閃爍的美麗生態日益呈現,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得以實現。
第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存在明顯短板。人類從動物界演化分離以后,就開始認識到人與人、人與自然這兩對基本關系。21世紀以來,全球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日益嚴峻,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把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基本國策,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我國人口基礎大、環境承載壓力大,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依舊繁重,無論是工業生產還是人民生活,很大程度上都在拼資源、拼消耗,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未來,如果不改變資源能源使用方式,不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地荒漠化、水資源污染、核污染和極端天氣頻發等一系列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已經超出國界,對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五,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關系。事物之間、事物自身諸要素之間都是通過相互關聯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習近平強調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和上升到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內在關聯、整體關照的高度,追求更加科學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習近平特別強調要正確處理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關系,其實質就是要反對以破壞和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效應的舊路子,在經濟發展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把傳統目標的物態經濟轉變為生態經濟,利潤經濟轉變為福祉經濟,促進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根本轉變,通過生命周期設計和生命周期管理,將條塊分割的傳統產業合縱連橫為生產、服務、生態建設一體化的復合生態體系。概言之,正確處理好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關系,就是要協調好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關系,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融形態美、神態美、機制美、體制美和心靈美于一體的美麗家園。
第六,以最嚴格制度和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與人的生態倫理、生態道德、生態意識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制度建設具有長久性和剛性規約力。經過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追求目標的社會主義自然觀,實現了對資本主義自然觀的超越。但是,在理論豐富和發展的過程中,實踐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和挑戰,這就需要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以嚴格的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破壞、云南昆明滇池環線過度開發、陜西秦嶺北麓西安段毀林圈地私建別墅等惡性事件頻發,歸根到底是生態文明體制不健全所導致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領導機構和督察執法體制改革,為生態文明整治和執法安上了“高壓線”;修訂《環境保護法》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法治體系;出臺全國生態規劃、增設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生態公園、建立河長湖長制、試行輪耕休耕制度等。同時,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能否落到實處,與領導干部的思維和素質有著很大的關系。一些重大生態環境事件與主要領導責任意識缺乏、法治意識淡薄密切相關。這就要求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用嚴格的法治管權治吏、護“藍”增“綠”,用最嚴格法治抓好制度執行。
第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擔當。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的結構性危機逐漸從經濟領域向生態領域擴展,生態危機已經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的重大問題。如果說生態危機是以前人類文明發展模式造成的必然后果,那么生態文明就是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新目標,在生態領域強化全球治理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一招。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出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契合了全球環境治理的原則,為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方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立正確的國際生態環境正義觀和生態治理責任觀、民主觀、民生觀,引領全球生態治理體系健康發展,應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轉移“生態包袱”和生態代價、推卸生態責任等詰難行為。這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論指南、實踐方案和話語體系,凸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意義,體現了在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的中國擔當。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特征
一種思想或理論能夠成為科學體系,不僅體現在科學的概念、豐富的內容、完整的結構上,也體現在理論所呈現出來的鮮明特征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個內涵豐富、思想深刻、論述精辟、邏輯嚴整、開放發展的理論體系,呈現出以下幾點鮮明的理論特征。
第一,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歷史淵源,它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人類生態文明思想,也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還有習近平在各個崗位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經驗提煉和理論升華。通過繼承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習近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的創造性回答,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進行的理論創新和具體實踐。
第二,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新的生態文明觀、新的理論表達、新的話語體系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價值觀與方法論的統一,是回應“時代之問”的重大思想理論創新,表現出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和知行合一的良性互動。
第三,現實性與時代性的統一。任何一種思想的產生都需要適合其生存的土壤,都是在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和經濟等背景下合情合理地產生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黨和國家發展大局出發,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一系列融貫中外的生態文明理念和政策主張,實現了現實性與時代性的有機結合。
第四,人民性與價值性的統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鮮明的政治立場揭示了生態環境是重大政治問題和民生問題,凸顯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的群眾觀,體現了習近平的人民立場、人民情懷,包含了生態文明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內容,體現了人民性與價值性的統一,也揭示了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立足點和最終歸宿。這一思想既深藏著價值主題嬗變的發展規律,更蘊涵了人類美好的價值期盼。
第五,系統性與原則性的統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涉及諸多要素之間的復雜聯系,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作用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的系統推進,深刻總結了核心要素以及自然系統內部諸多要素之間的關系。注重原則性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前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從全局和時代高度看待生態文明建設,始終站穩中國立場、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黨的領導,始終堅持歷史視野和全球眼光,使生態文明建設確立了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和世界觀。
第六,本土性與世界性的統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于解決中國本土問題,系統揭示了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貌、同時致力于共建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支持高效的全球合作,倡導各國科學合理地處理內部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因此,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時代所需,蘊含全球生態治理的科學論斷,體現了國內國際雙聯動、中國世界共謀全球生態治理的大國擔當,體現全球性思維,必將產生更加深刻的世界意義。
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話語體系的建構方向
歷史從哪里起步,概念就從哪里生成、話語就從哪里發展,這是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統一。任何一種話語體系的建構與發展,都是圍繞著核心概念的辯證運動而展開的。圍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一核心范疇和概念建構起來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產生的話語,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話語體系的形成,既是思想理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深化的外在表達,也是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在理論總結中的體系化建構。總體來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實現其話語體系以及未來發展的重要進路,既是話語體系理論構建與實踐推進相統一,也是批判性話語澄清與建構性話語創新相貫通;既是學術話語、政治話語與群眾話語的融合;也是標識性概念打造與重大理論命題創造相推進。
第一,力求話語體系構建與實踐推進相統一。“事實”和“話語”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是同一事物的兩個面,“話語”是“事實”的概念和理論表達,是“事實”呈現的方式。實踐是話語形成的基礎。一種社會發展理念的改變必然要求社會發展方式的相應調整,因而要求社會行動方式的相應改變和調整。話語形式與實踐內涵不是分離隔絕的,話語形式展示的是社會歷史視域及其實踐理性,蘊含的是新的科學話語體系。新話語的提煉、概括和產出,需要在遵循學科與學術發展理論邏輯的基礎上,與本土改革實踐相結合。本土實踐與改革創新是建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話語體系的源頭活水,這就決定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科學話語體系是根植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范疇上生成的話語內容,也是在解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問題中的話語表達。認識和研究解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發展中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從中把握歷史脈絡,探究發展規律,實現話語體系構建與實踐推進的良性互動。現階段,提升話語權的關鍵是以中國理論來解讀中國實踐,走中國生態文明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的哲學表達,將中國經驗上升為普通話語,側重的是總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更好地為解決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這是中國話語的世界表達;也是立足中國新的歷史方位,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話語任務,關心全球生態文明問題,共同承擔國際責任。
第二,力求批判性話語澄清與建構性話語創新相貫通。馬克思主義鮮明品質集中體現為批判與建構的辯證統一。批判性話語的前提是澄清,以便劃定是非界限。新的話語體系的建構只有在批判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唯有“破”中發現問題,才能在“立”中把握思想方向。也只有在經常、反復的理論商榷中,才能建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話語體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立足于現實問題而建構起來的政策話語體系,這一思想本身并沒有演變為純學術議題的學理性論辯,而是呈現出強烈的操作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近代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歷史進程的總結中探索出來的,更是在對中華民族傳統自然觀的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中走出來的。具體來說,實現批判性話語澄清與建構性話語創新相貫通,需要在政治意蘊、學理支撐、哲學思維、通識表述、有效傳播上下功夫;需要以堅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把握中國現實國情、追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煉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核心范疇、吸收和借鑒一切人類優秀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作為基本的建構路徑,促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基礎概念、范疇表述的體系化。
第三,力求學術話語、政治話語與群眾話語相融合。任何理論和知識體系都需要找到適合的場域來表達思想,傳播話語。從根本上來說,話語內容決定了話語形式的表達,話語形式在體現話語內容的同時,也推動了話語內容的傳播與接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黨中央領導集體智慧結晶的政治話語,也是理論界探索的學術話語、人民群眾生動實踐的大眾話語。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實踐看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種現實性表達,而不僅僅停留在一種話語的理論表達方面。也就是說,建構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話語體系,既需要重視對其話語內容的發掘與整理,也要促進話語內容在實踐中得到有效的、恰當的呈現。具體而言,在話語風格上,要改變“只關注自身感悟的自語式”“只關注文本客體的注經式”“只依賴外文資料的包裝式”風格,在縱向上既要講“古話”,又要講“新話”,在橫向上要用“中國故事”講全球共性問題,推動政治話語向學術話語轉換,用學術講政治。在話語內容上,要增強影響力和解釋力,在表達方式上增強吸引力和親和力,在實踐路徑上,要增強執行力和操作力,防止從哲學話語走向話語哲學,防止從術語創新走向概念游戲。在話語傳播上,要擴大學術思想對外傳播的視角和范圍,樹立理論自覺自信意識,構建平等對話交流的學術共同體,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話語權。只有這樣,話語才能在說服人的基礎上變成物質的力量。
第四,力求標識性概念打造與重大理論命題創造相對接。作為話語體系的“骨骼”,標識性概念打造、重大理論命題創造,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話語體系實現創新發展最為緊迫的任務之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話語體系構建與話語權提升的關鍵,是融通中外、提出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的共同體思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創新,與標識性概念、重大理論命題的提煉或創造密切相關。理論創新體現為概念或命題的新釋,以概念和命題為切入點,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體系及其學術體系構建的優先選擇。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從基礎理論層面追問標識性概念及其重大理論命題的本源,還要回歸學術史視野,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標識性概念和重大理論命題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并總結歷史經驗,進而不斷建構立足中國特色、體現民族風格、反映大眾需求的原創性概念和命題。
從更宏觀層面的意義來說,實現上述目標的根本在于下述問題的解決。一是以中國實際問題為基礎,從多方面提供有力學理支撐,如提供新概念、新視角、新論斷、新主張等,徹底解決標識性概念打造上的短板與薄弱問題,改變理論上空洞無味、闡釋晦澀的表達方式。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立足和直面當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環境,展開宏大敘事,進行調查研究,夯實理論基礎,豐富理論體系。三是積極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從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中進行提煉生態文明建設的有益內容;用開放包容的心態與西方文明進行交流互鑒,辯證取舍、擇善而從,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四是通過深入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主張與觀點,發揮出思想呈現、傳播理念、維護范式、啟迪新知的作用,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能夠發得出聲、傳得出去的關鍵環節。五是以方法論自覺為引領,在反思既有研究范式的基礎上,實現研究范式的轉換,特別是在學術史的視野中分析既有的概念和命題的來龍去脈,從而在后續發展中不斷創新或創造新的內容。
結語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自然與歷史的辯證統一,實現了對人類中心論和自然中心論的超越,凸顯了原創性、規范性和政治性,是認識論、方法論與實踐論的有機統一;回應了哲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長期爭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在當代中國的光輝典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以問題為導向的國情觀、民生為導向的群眾觀、生產力為導向的辯證觀、綠色產業為導向的價值觀,合作共贏為導向的全球觀,揭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內涵和目標指向。現階段,我們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體系展開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就在于從理論認知上建構起反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概念體系、理論框架、理論特征,能夠反映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思路、具體實踐、時代特征的話語體系。正是這些內容清晰地展示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本身的內在邏輯聯系或架構,科學反映了對人類中心論觀點所提出的挑戰性反思,深度體現了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的理論品格,彰顯了深邃的理論思考。
【基金項目: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體系研究”(2020MZD020)】
來源: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