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塊玻璃引入屋頂自然光,電動天窗打造“會呼吸的大廳”,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綜合性博物館——西藏博物館新館;1300多臺大型機械給礙航山體降高,300個溫度傳感器實時守護地下管廊,這是亞洲首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日前正式投運的鄂州花湖機場;1504個模塊化箱房“搭積木”,減少八成建筑垃圾、節約七成用水用電,這是全國最高最大的模塊化建筑——近日封頂的北京亦莊藍領公寓項目……
這些工程項目,均出自中國建筑集團之手。中國建筑是全球建筑業首家新簽合同額、營業收入“雙萬億”的投資建設集團。今年上半年,累計新簽合同額突破2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其中建筑業務繼續雙位數增長。
在中國建筑黨組書記、董事長鄭學選看來,成功的關鍵在于創新:“我們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撐,以構建原創技術策源地為抓手,堅持在規模中強質量,在質量中創效益。”
加強自主創新,讓“中國建造”自立自強。近年來,中國建筑的研發投入年增速保持在30%左右,相繼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技術:解決“水冰轉換”難題,讓國家游泳中心從“水立方”變身“冰立方”;研發預埋件焊接機器人,助力“華龍一號”建成投運。智能造橋機、高原零海拔屋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應用,提升了“中國建造”的科技含量。
加深數字化轉型,讓“中國建造”智慧高效。當前,依托上萬個在建項目、45萬家上下游企業,中國建筑正積極布局研發建筑工業機器人、搭建建筑產業互聯網,實施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提升數字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快綠色發展,讓“中國建造”更加清潔低碳。在廣東深圳,中國建筑研發的全球首個“光儲直柔”建筑——中建綠色產業園辦公樓,能夠將屋頂的光伏發電儲存起來并實現柔性使用。運行一年來,節電超10萬千瓦時、節約標準煤超33噸、減少碳排放超47%。近年來,中國建筑大力發展綠色設計、綠色建造、綠色建材、綠色運維等,打造覆蓋全產業鏈的“綠色”競爭力。
抓創新、促轉型、謀低碳,中國建筑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創造了良好業績。在國內,高質量完成G20杭州峰會會場、大興國際機場、北京冬奧場館等重大工程。在海外,中國建筑業務遍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建設了非洲第一高樓、馬來西亞吉隆坡標志塔,擦亮了“中國建造”的金字招牌。
“今年是中國建筑組建40周年。我們將致力于成為價值創造力強、創新引領力強、品牌影響力強、國際競爭力強、文化軟實力強的世界一流投資建設集團。”鄭學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