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全球觀察 > 正文

為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注入中華文明智慧(學術圓桌)

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前提和路徑。新型國際關系的基本內涵是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這體現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論精華,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精深智慧。當前國際關系發展面臨的困境,也折射出深層次的思想危機。我們可以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和營養,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國際關系在正確軌道上前行。

相互尊重是中華文明提倡的人與人相處的道德原則,也是中華文明對待其他文明的基本態度。中華文明推崇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倫理。“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說文解字》解釋“仁”為“從人從二”,體現了一種相互性的倫理規范。“仁”是自我對他人關心愛護的道德情感,更是一種相互體恤的交互性倫理。世間萬物是相互聯系的存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都應建立起相互尊重、和諧共生的關系。做到相互尊重,前提是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樣性。中華文明關于人與人、文明與文明之間相互尊重、和諧共生的思想觀點給我們今天處理國與國關系以深刻啟示。每一種文明都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不同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是基于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情況長期發展演化而成的。要秉持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加深對其他文明和社會制度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交流對話,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

尚正義是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之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對公平正義有著深邃思考。中華民族的正義傳統發源于先民從天地宇宙的運行以及物我一體的自然秩序中汲取的智慧。《詩經》有言:“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所謂“則”“彝”,都體現了代表正義的法則和倫理。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讓所有人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朱熹將“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均”解釋為“各得其分”,意思是每個人得到理應得到的那一份。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正義”被視為公正的、有利于百姓的道德倫理,也有順應趨勢、做符合規律之事的意思。在國與國命運緊密相連、國際關系早已走出殖民擴張舊時代的今天,尤其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遵守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摒棄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反對“小圈子”和“贏者通吃”思維,順應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

中華文化注重把握事物之間的有機關聯性,認為每個個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對事物之間關聯性的把握,使中國人形成了注重合作的文化基因。進行合作,就會涉及義與利的關系問題。中華文化重視道德的修養教化,但并不排斥利的存在。儒家推崇仁政的重要一點便是“惠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這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在具體實踐中,主張秉持正確的義利觀。當義與利發生矛盾時,中華文明崇尚“君子義以為上”,主張義重于利,甚至是舍生取義。這種弘義融利的義利觀賦予利以義的重任,主張求利的過程合于義,體現了責任與擔當。“計利當計天下利”,既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又要盡己之力來成人之美,積極踐行“達則兼濟天下”,努力做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中國先賢們追求的理想境界。中華文化這種普遍聯系而不是孤立觀察事物的思維,以及對義利關系的深刻思考,對今天國家間相互合作仍有啟示意義。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利益緊密相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在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時代,需要以普遍聯系的思維觀察時代、把握時代,摒棄零和博弈的片面化思維,尋找利益交匯點以推動合作。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新型國際關系